一走出档案室,白树英就开始查找孔岩的同学,他先找档案中记录的留校任教的,只有2个人。一个叫李浩然,一个叫林昭。
林昭是个有点胖的人,不过很和气,白树英告诉他,他要找一个叫孔岩的人,是他的大哥的朋友,自从他来信说南开不要他后,再没联系过,而家里没见他回去,大哥那时很忙,最近大哥要找他有事,想起这事来,给他原来家去信已经不在了,自个正好要来天津,就来找人打听。想知道他后来上哪了。
听说要打听孔岩,他笑笑说:“这个嘛,应该回他老家了吧,我也不知道。”
“哦,那你知道他平时和谁的关系比较好?”
林昭想了想,“好像没见过他和谁很好的。”
“哦。”预料中的。“那么有谁和他同寝过?可能他们知道知道。”
“我。”
“……”连和他的同寝的都对他了解不多,这人可是真的低调。
“那天他被叫去了,回来了就笑着收拾东西,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走人啊。’其他几个人一听,也吓了一跳,纷纷过去,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连着32天不上课啊。’他很聪明,这样还没不及格过,所以我们替他可惜,可他还是笑呵呵的,当时我都有些生气了,还有这样的人,大家晚上就请他一起喝酒,8点多他走了。难道说他没回去?”
“是去坐火车吗?”
“不是,坐船,他说3点就得走,晚上寝室不让留外人,不能呆在这了,而且他还得买票,所以不呆了。”
“是3点整的船?”
“3点零5的。”
白树英感到十分意外,想不到孔岩回去了?他到底回没回去?这是幌子吗?他为什么买票不回?
“那就是9月17号的三点了?”
“我也忘了。他为什么没回去呢?”
白树英摇摇头:“要是知道就不来问了。哦。还得问一下,他为什么那么久不去上课?”
“这个嘛,有时是去图书馆,有时是在寝室里写东西,有时上郊区玩上一天,也可能是去游戏厅,不一定上哪去。”
“是这样啊。这怎么办。人还找不着了?”白树英说的心里话,他再上哪找呢?能查到这里已经很不容易了,要不是他的周围人帮忙,他是没有办法找到这里的。
“是啊,奇怪了。”
“谢谢林教授了,我地想办法吧。”
“嗯,不客气。”
白树英有种被打败的感觉。他相信孔岩没有回去,那么他是呆在天津还是去了别处呢?也许呆在天津的可能性大点,可是他又在天津的哪里呢?就是这样查,知道他去过哪些地方,对他也不够了解,因为这些解决不了问题。
下面的就是他的作品了。那是最后的线索了,但是希望还是渺茫的。
他把在校报上孔岩的第一个作品拿出来:《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写的是大学生的迷茫,写的是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一个支持改革的大学生对周围人的顽固和麻木表现出的失望。以一个大学生的一天的活动表现出他的内心世界。白树英心里赞叹着,的确是才华横溢的好文。第二个是他对文革时的回忆,写的就是小时候挨打的事,这让白树英有点兴奋,因为他说,那些记忆让他的童年不再天真,而是看到了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也让他学会坚强。第三篇是学术性的,是讨论一个甲骨文的,白树英不知道,这足够让孔岩扣上专家的帽子,第四篇是写他对尼采的看法。白树英不认识尼采,看完了更迷糊。
白树英已经对孔岩的性格有了一个了解,这是一个才华而个性的人,白树英本来会佩服他的,要不是想到自己的妹妹。
下面该怎么办?
当然是打开电脑,看看能不能找到他的别的文章。
他很痛苦地看着头几项:想找“太湖石?上易趣去吧”
这时他才知道,原来太湖石是种带孔的名贵石头,孔岩这个名字还真和这个贴切。
忽然,有一项让他一愣:无意中找到的一本小说,还没有名字,作者叫太湖石,因为看上去不错,发到网上给大家看看,我也忙,边发边看,希望大家喜欢。
他点开。才看了几行,他就知道,真正的线索在这里:
我是在山东的曲阜长大的……
因为才更新了三天,上面的内容很少,白树英像看到了馒头的难民,点开楼主的资料:电车生活三级网虫所在省份天津QQ326788132E-MAILwanghb@sina。com,再就没有更多的东西了。
他果真没有回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