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站在大殿正中的将领报完,整个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一刹那都陷入了沉寂。不是他们不相信这个消息,只是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
大明如今上下齐心,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居然还敢有外夷兴兵来犯,撩大明的虎须。
不过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并且站出来。
“臣愿领兵西征,剿灭来犯之敌,将帖木儿的人头献于皇上。”
“臣愿为齐国公麾下先锋,随军前往。”
“夏原吉,解晋,你二人有何看法。”虽然一干武将纷纷站了出来,朱棣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反而问向左侧的文臣。
“皇上,臣认为此时出兵不妥。”
“哦!说说看。”
“皇上,眼下郑和下西洋之举已倾全国之力,耗费巨资无数。若是此刻再调集全国大军出征,不光粮草筹集困难,就是大军到达也需要长久的距离,贸然出击,实在不妥!”
“夏原吉,此刻不出兵,难不成你要帖木儿率大军打到南京城来吗?”
不等夏原吉说完,武将一边便站出人反对道。
“父皇,帖木儿此时率大军前来,定是预谋已久,想与我大明速战速决。若是我军深入西域,说不定正好落入敌人的奸套。儿臣认为我军不必着急,西域距此路途遥远,我军只需坚守待援,等我大军一到,以逸待劳定可一举破敌。”
这种情况下,苏寒随同郑和下了西洋。朱高炽身为皇长子,自然需要站出来做出榜样。
“皇上,绝不能放任帖木儿大军攻掠我大明边疆。帖木儿纵横西域数十年,前方将士万一守不住边塞,那数十万大军将会对我大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皇上,贸然出征,必会大败啊!”
“好了,这件事情就议到这儿。”看到下方文武大臣各自说着自己的理由,朱棣放下手中的奏章拍板结束了这个话题。
……
占城港,郑和自然是不知道朝中发生的事情。即便每个月他都会向朝中传递回本月的航海日志,一来一回也需要一些时日消息才能传到。
苏寒虽然知道历史上有件事情,不过也不知道具体时间。两人都在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最近为了查找虚昊踪迹可真把他的脑细胞累死光了。
“殿下,沈茂请您过去一叙。”
正当苏寒焦头烂额之时,萧摩诃突然带来了沈茂的消息。
苏寒随即出了城主府门,带着萧摩诃一路向着沈茂住处而来。至于沈茂为什么邀请自己,他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虚昊那边有了消息。
“汉王殿下,沈茂苦寻多日,对于虚昊等人的行踪终于查探到了蛛丝马迹。不过……”
“不过什么,沈兄但说无妨,我有能力办到的事绝不推辞。”来之前苏寒就想到了沈茂不可能直接告诉自己,多半会有所求。
苏寒并不介意这些,只要能完成建文皇帝这个任务,多个请求又有什么关系。
“殿下,其实这个消息关系到沈某的身家性命,容不得沈某不得不如此。”
“事情是这样的,昨日我沈家的几艘商船从旧港返回,在海上遇到一艘很奇怪的短帆。因为怕是海盗船,所以他们就远远的避开了。到了占城后得知殿下在周围大范围找人的事迹,带队的那名管事才觉得那艘短帆上的人很可能就是殿下要找的人,所以今日我才特地派人通知殿下前来。”
“那沈兄可能确定那短帆的去向。”
不管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苏寒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好不容易得到这条线索,因为不确定而放弃岂不可惜。
“这个倒是可确定,那艘短帆应该是朝旧港的方向驶去的。”
“若此事属实,本王定要重重酬谢沈兄。既然如此事不宜迟,本王这就告辞了。”
“哦,对了。元胤你留下,听听沈兄还有什么需求一并记下回来告诉我。”看沈茂欲言又止的样子,苏寒才想起来自己刚刚好像打断了人家的话。
回到城主府后,苏寒找到了郑和说明了情况,郑和当下就同意了苏寒的请求。
占城这边的事又基本告一段落,只待剩下的几艘战船修好便可启程。苏寒又因为建文皇帝的事需要先行一步,郑和当然不可能不会应允。
“起帆,起航。”
此次去旧港,苏寒只带了萧摩诃先行一步。王景弘,吴宣和南轩公都留在了占城随后和郑和一道。
说是旧港,只是因为太祖皇帝曾在此建立过一个宣慰司,为南洋最高行政机构。后来因为海外海禁,加之海盗势力猖狂,逐渐沦为摆设,所以在一旁的苏门答剌国也才敢放肆的对大明出手。
仅用了一日,苏寒就率船队到了旧港海湾。苏门答剌国主听到苏寒再次到访的消息,马上又屁颠屁颠的迎了过来。
再次看到大明船队到来,他还以为上次的赔款出了问题。听完苏寒道明前因后果,才知道自己的地盘被举报有敌踪显露。
这可是个大问题,若是最后给自己安个包庇叛逆的罪名,这个大明皇子还不知道又要自己赔多少金银。
苏门答剌国主即刻做出一副撇得一清二白的样子,全权配合苏寒的搜查工作。
大明皇宫,朱棣一想到帖木儿率大军犯边的事,就想到了出海的郑和。朝堂上文武百官说的那些见解,他身为一个帝王又岂能想不到。
当初大明船队出海是他力排众议,最后做出的决定。这次西域帖木儿来犯就有大臣以此为理由。
朱棣心中很清楚,这个时候只有让众臣看到船队的重要性,他们才不会在下次朝会上出现诸如召回船队的奏章。
“来人,拟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