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黄说书,品百味人生,话说这民国初期,战争爆发,全民进入抗日,由于当时军响严重缺陷,有许人做起盗墓勾当,其中就有孙殿英盗东陵墓,毁了不少珍贵文物,因此成为千古罪人。
随着时间步伐,朝代的更迭,战火硝烟带走了太多东西,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宝藏,这些宝藏或被发掘或仍被掩埋,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成为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者,而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在贵州的黔南州交际处有座大山,山中有个叫天陵村的村子,住着四十户人家一百来人,因为偏僻来回路程较远又在大山之中,所以里面的人很少和外界来往。
可是当天陵村有宝藏的消息传开了,这不起眼小村庄很快就出名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虽当下正奉战事峰烟,也引起不少人前去寻宝。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日本人耳中,日本人当时就集合部队赶来想一举拿下贵州,可当日本人赶到贵州省的独山县后,因为贵州的地形极其复杂,崇山峻岭,易守难攻。
不要说军队,就是普通人进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贵州也有一些土话描述的很确切:“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除了省会贵阳之外,其他地区基本都是卡斯特地貌,连农业想搞好都很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贵州到了今天还很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虽然经济不发达,但是这样的地方却是军事防御的天然好地带。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是汤恩伯军队,汤恩伯是个被日军打怕了的人,虽然手里握重兵,却不敢主动迎敌。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担心“因败而引敌追入”,所以日本军队一逼近,他就往后退,反正不打仗就不会打败仗。
当时,协助汤恩伯总指挥管理军政事务的是张治中,日本鬼子还没有进贵州呢,这俩人就商量着如何“坚壁清野”——谁谁谁去烧房子、谁谁谁去炸桥梁、谁谁谁去打游击……
正是在这种消极思想下,火烧了独山县城还有都匀县城。
而这时候石觉的13军和孙元良的29军赶到了贵州,于是,13军和29军就被布置在马场坪一线,处于独山和贵阳的中间——实事求是的说,这两个军的防御,对“黔南事变”的化险为夷起到了一定作用。
日本军国主义有个方针,叫做“以战养战”——说穿了,就是日本军队要靠抢别人的东西来维持军需供应——
这个方针一方面使得日军成为世上少见的野蛮队伍,另一方面也给日军自己的行动造成了困难。
而这种困难在富饶地区还不太明显,可一旦到了贵州这样的贫困山区,嘿!嘿!难处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另外,贵州是西南地区唯一的没有食盐资源的省份,在当时当地,从老百姓的家里找几坨鸦片很容易,想找到一点盐巴却十分困难——而日本人事前对这个情况毫无准备。
所以,日军进入贵州以后,根本无法获得必要的军粮补给,而是开往黔南地区,而且最先进入独山的13师团104联队,翻遍全城也没抢到粮食和食盐、只找到了几麻袋白糖,气得联队长福海三千雄大佐哇哇叫,无奈之下,104联队只好喝了三天的糖开水。
于是,当其他日军联队陆续到达独山时,面对满城大火,留给他们的只有两个选择——立即前进,或者立刻撤退,想前进,有困难,想撤退,又舍不得。
一方面,前方的都匀城已经被烧毁,再往前走也找不到粮食;另一方面,国军13军和29军在马场坪一线布置了防御,29军的阵地距离独山不到三十公里,日军即便能够冲过这些防线,估计也差不多要饿死了,于是正在做进一步计划。
而当时日本人要到天陵村寻宝藏的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汤恩伯的耳朵里,汤恩伯得知日本人准备秘密派一支精英小队前去天陵村夺宝,说好听点是为了不让中国的宝藏落入日本人之手,其实自己也对天陵村宝藏产生兴趣,汤恩伯随即也派出得力属下前去阻止。
一夜之间天陵村几十口人凭空消失一样,汤恩伯和日本人派出去人也没有消息,天陵村的宝藏是什么,又是什么使那么多少人一夜之间不留痕迹消失了。
随着时间过去,天陵村的秘密淡淡从人们口中消失,从自那以后关于天陵村传说太多太多……
传的最多就是天陵村白家祖先是盗墓贼,有一次在盗一座古墓时发现一幅九龙玄宫图,是记得一座惊天古墓的地图,古墓中藏着一个天灵石,可以让人起死回身,扭曲时空,打通过去与未来之门,还拥有一种神秘力量……
还一种说法,夜郎国古墓就在天陵村,而天陵村生话人都是夜郎国后人,世世代代守护夜郎国古墓……
关于这些传说有人信以为真,有人觉得空穴来风,有人会说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为什么白家不去找到这个宝藏,还世代守护九龙玄宫图……
好了,闲话不多说,你们想这些答案就在里面。
一个故事没有永远结局,只有永远精彩的过程,一个生命终会结束,一个人一生,终会谱写一则故事,故事的终点也将是故事的开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