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河东流去》第八十四章 锁江之战 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根据水文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次年元月上旬为东江截流的最佳时节。预计这个季节的水位最低、水流最小,且天气晴朗无雨,为截流施工的黄金季节。东江工程截流总指挥部当即决定,将龙口截流总攻时间定在一九八一年元月三日,很快得到了国家水利部门的批准。

至此,自十一月中旬起,整个东江工程截流施工进入了倒记时阶段。很快总指挥部全体成员就位,开始了现场办公,人员进入了临战状态。郝大年的办公地点也由工程局总部大院转移到了设在截流现场的总指挥部。他在总指挥部办公室支上了一张行军床,每天就吃住在现场了,他对总指挥部班子成员说:“我是第一指挥长,我做表率,截流不成功我绝不下火线!”

总指挥部其他同志见老局长都以现场为家了,于是纷纷效仿吃住到了现场。周廷山、常大龙、李华平、赵国柱像过去一样,又在施工现场天天碰面了。周廷山作为右岸分指挥部指挥长,每天都有很多技术问题、施工进度问题要与李华平和常大龙商量。赵国柱作为机械大队长,队里有数十台大型推土机都参与了截流施工的准备工作,为了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他每天都要奔波于东江两岸,向分指挥部汇报情况。为了保证与截流密切相关的配套联动施工项目按计划完成,同时确保截流施工准备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做到万无一失,总指挥部每天早、中、晚三个碰头会,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和处置各种问题。总指挥部指挥室里,每天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异常繁忙。二十四小时电话铃声、无线对讲机的声音此起彼伏,从未间断,指挥部每天都会收到施工一线传来的施工战况或捷报:

“***向总指挥部报告:*月*日,进行第三次t30汽车抛投混凝土四面体试验,先后进行了重载车辆在平路、上坡路、下坡路、颠簸路、左转弯、右转弯等各种路况下的行驶试验,效果较好,为截流四面体抛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向总指挥部报告:*月*日,水上分指挥部抛石船首次在东江龙口段抛投护底石块成功......”

“***向总指挥部报告:*月*日至*日,由左、右岸分指挥部承担的东江截流上下游四个戗堤非龙口段进占均已到达龙口,比原计划提前六天,分别向江心推进330米、220米、180米、170米......”

“***向总指挥部报告:*月*日,大坝下导渠护底护岸工程施工胜利到达设计高程,具备了截流分流过水条件.....”

......

一个个捷报预示着距截流总攻的时间一天天的逼近。

就在距总攻时间最后两天的时候,影响截流工程的最后两项至关重要的关联施工项目——二期围堰基坑破堤进水和大坝泄水闸弧形门下闸关闭项目胜利告捷。至此,截流决战前的一切障碍均已扫除,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决战的前夜是异常的紧张而忙碌的,这是一个令人兴奋而期待的不眠之夜。这天晚上从参战干部到普通职工,没有一个人舍得合眼,大家个个摩拳擦掌,铆足了干劲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静候在东江左右岸堤头,负责龙口抛投任务的数百辆大型载重汽车早已装满了石料,一字排开延绵数公里,只等待一声令下!壮观的场面令人惊叹!数十台巨型推土机也已布局在各个抛投的关键部位,将在截流决战中大显身手!

整个截流现场红旗招展,灯火通明。被戗堤束窄了的龙口奔腾的江水如猛兽咆哮!为取得时时水文数据,正对龙口逆流而上的水文船开足马力在激流中搏击,将源源不断的数据通过电传发向总指挥部。

一九八一年元月三日上午七时三十分,郝大年在截流总指挥部通过对讲机向参加截流攻坚任务的全体干部职工发布总攻命令:“同志们!我宣布:东江工程龙口截流开始!”

随着一声令下,工地上机器轰鸣,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千军万马直捣龙口!一辆接一辆的重型自卸汽车在现场指挥人员的引导下一刻不停地用最短的速度将石料抛向指定位置,戗堤堤头一台台大型推土机开足马力将填料向龙口推进,激起层层巨浪。

随着龙口的不断束窄,加之遇到深槽激流,流速不断增大,抛投的石料倾刻就被激流卷走,几个小时过去了,整个左、右岸堤头抛投只向前推进了二米。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长时间的任凭江水冲刷,势必会造成堰体坍塌,给截流施工设备和人员造成巨大威胁,后果不堪设想。总指挥部果断决定,立即加速四面体的抛投,并增加车辆的抛投密集度。然而,看似硕大的四面体,抛入江中后,眨眼的功夫就不见了影子,连抛数车效果不佳。

怎么办?郝大年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采用钢丝绳将四面体连成“葡萄串”,再向江中抛投。这一方法很快就有了效果,抛下去的四面体由于钢丝绳的相互牵制,有效地防止了单个四面体的流失,使堤头慢慢稳定了下来,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大家为这一成功而欢欣鼓舞。

然而,连成葡萄串的四面体由于体量大,汽车不能直接抛向龙口,必须借助推土机的力量才能将它抛投到位。此时右岸堤头的一台大型推土机正在将堆叠成山的四面体艰难地推向龙口。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推土机在推行四面体的过程中突然遇到了软基,堤头又一下子坍塌了,四面体在滑向江里的时候,推土机也一并下滑,好在推土机没有滑入江中,而是搁在了部分四面体上。年轻的推土机司机一下子被吓蒙了,不知所措。

此事必须立即处理!否则时间一长,四面体经受不了大型推土机的载压,再加上江水的冲击,很可能就会连人带车滑入激流中。岸上的人们一下子紧张起来,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右岸分指挥部指挥长周廷山。周廷山立即从指挥室赶到堤头抛投现场并指示:必须先救人!人们一边向年轻司机喊话,让他不要慌张,一面向他抛出缆绳,让他先系在自己的腰上,从倾斜的推土机上一步一步走下来,然后将他拉上了堤头。一直站在堤头协调指挥推土机施工的机械大队大队长赵国柱看在眼里,又气又急,气的是自己的部下不争气,给自己丢了面子,急的是价值数百万的进口大型推土机如何才能安全地回到原位来,推土机一旦滑向江底,给国家财产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根据当时的危机情况,要想把推土机回归原位,风险是难以预料的。当时有一位汪副指挥长建议,为了安全和保险起见,干脆放弃对推土机的施救,任其滑向江中填埋江底,待日后三期工程建成后围堰拆除的时候再做处理。这一建议立即遭到了赵国柱的坚决反对。他对周廷山说:“我不同意汪副指挥长的建议!如果任其滑向江底,国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不说,还将会对后续围堰防渗施工和今后的围堰拆除造成严重障碍和安全隐患。这让我们如何向党和国家交代?如何向广大东江建设者交代?既然是我们机械大队出的问题,我作为大队长有不可推卸的负责,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千方百计地解决这个问题。请分指挥部接受我的以下施救建议。”

“你有什么好的施救建议?”周廷山问道。

“建议用另一台大型推土机作牵引,用钢缆连接下滑的推土机,然后通过牵引和被牵引的两台推土机同时向岸上用力,这样就有可能将下滑的推土机拉回堤头上来。”赵国柱说道。

“但谁有把握去操作下面的那台推土机?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如果操作不好,钢缆断裂,或者造成堤头继续坍塌,很可能就连人带车埋入江里了。”周廷山无不担心地说道。

“我有把握!我亲自下去操作!”赵国柱说道。

“你?你亲自去操作?这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事!”周天山有些惊异地说道。他没想到赵国柱会主动请缨,自己亲自下去操作。

“我是大队长,只有我去了!请领导相信我的技术水平!”赵国柱坚定地说道。

“老赵,你可要想好,万万不可贸然行事!你要考虑好后果!”常大龙也有些担心地说道。常大龙深知这次施救的巨大风险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哪怕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丝毫的闪失,就会造成车毁人亡。

“老战友,我这条命是你给的,我会珍惜的!你放心!不会有事的,你要相信我!”赵国柱对常大龙说道。

“好,我相信你!但一定要当心!”常大龙了解赵国柱的脾气,更了解他精湛的技术水平,认为赵国柱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定认准了的事,他就一定会管到底的,他一定会有他的办法,只有让他去搏一把了。

赵国柱自部队转业回来,分到机械队后就一直和推土机打交道,作为一名推土机手他刻苦钻研技术,曾获得过工区推土机技术比武的状元。他之所以很快被提拔为机械大队大队长也得益于他过硬的业务水平。

情况紧急,时不待人。面对截流施工的宝贵时间,在征得周廷山的同意并将情况迅速报告给截流总指挥部后,设备施救工作紧张展开。

一台大型推土机很快被调用过来,并且配备了机械大队技术最好的驾驶员。只见赵国柱迅速穿上救生衣,将工友们送来的缆绳紧紧地绑在自己的腰上,缆绳的另一头由工友们牵着。不一会儿,用来牵引推土机的钢缆也紧紧地连接在了岸上的那台推土机上,赵国柱接过了钢缆的另一头。就在赵国柱手拉着钢缆准备下堤头的那一刻,常大龙迈上前去紧紧握着赵国柱的手饱含深情地说:“老战友!就看你的啦!一定要安全!”“放心!会成功的!”赵国柱也紧紧地握着常大龙的手说道。

赵国柱艰难地拉着重重的钢缆一步步走下堤头,将钢缆紧紧地扣在了下面的推土机尾部。一切准备就绪,赵国柱立即跨进推土机驾驶室发动了引擎,并用对讲机示意岸上的指挥人员和推土机可以开始了。这是一场智慧、技术和胆略的较量。两台推土机,岸上的推土机一步一步牵引着往前行,堤头下的推土机由赵国柱驾驶着一步步往坡面上倒车。在岸上指挥人员的统一协调下,两台推土机配合默契,步调一致,谨慎移动,很快使下面的推土机脱离了危险地带,施救成功!堤头上一片欢呼声!赵国柱下车后被大家紧紧拥抱。

一场有惊无险的施救工作完成后,左右岸截流抛投进入了更紧张的阶段......

整个东江截流从上午七时三十分钟开始,到次日十九时五十三分,历时三十六小时二十三分钟的连续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整个截流施工做到了高速度、高强度、安全无事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全国主要媒体先后报道了东江截流成功的消息。

东江截流工程胜利合龙,使东江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亘古以来奔腾不息的洪流,被中国人民横锁起来了,从此,历史翻开了东江为人民造福的新篇章。

东江截流成功,使东江工程从此扬名天下。一位美国人在参观东江工程后写的一篇介绍文章中,把东江大坝比作“中国的新长城”。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发表社论,认为东江工程截流“和美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一样了不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