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穿的蜗牛》二十一章 乱世来了,鸡鸭小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历心中在想,如果王二在河南、山西、陕西发动起义,打败了当地的官兵,万一那里的番王向我求救怎么办,难道我还真的从中央派兵过去?

不能,有办法了,想到这里,万历眼珠一转,一条毒计就出来了。

灭绝国师一见,心想,哪个倒霉鬼又要惨了,这家伙的样子一看就是害人的表情。

万历直接给全国各地的番王下了一道中旨,意思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了加强国家的军队建设,希望看在同宗同族的面子上,各位大哥小弟叔叔伯伯们,拉兄弟一把,兄弟没钱了,大家每人借个50万两银子给兄弟我,国家需要你们的慷慨和大方。

历史上,崇祯皇帝就被这帮家伙给涮了,国家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时候,问这帮人借钱,居然文武百官勋贵亲王一个个集体装穷,在京城还做一些假样子,穿补丁衣服,在自己家大门外贴出急售等钱字样,等李自成一进北京,拷问之下,随便就得银几千万两。所以,这帮人是绝对不会给钱给万历的。

果不其然,这帮人马上开始哭穷了,说什么自己这些田产都没人种,眼看要荒芜了,自己家大业大,人口众多,好些人都养活不了,总之,没一个人借钱给万历。

万历高兴坏了,心道:本来我还犹豫不能决断,虽然老子是穿越来的,但是还有万历的记忆,要杀你们这些宗亲还真有点下不了手,现在看起来,死道友不死贫道。杀光你们都不心痛。

现在,我要制造一个人为的乱世,是你们这些达官贵人的乱世,

让你们这些国之蛀虫和硕鼠,也偿偿老百姓的水深火热吧。

百姓每天累死累活创造的国家财富,却被你们这些终日玩乐、无所事事的肥猪所占有,与其在历史上便宜了李自成他们起义军,不如现在我来下手,让国家和百姓把这些民脂民膏都收回来。

还有东林党人,你们看到国家因为战争衰败到如此地步,特别是崇祯皇帝节俭到每日只吃素食,内宫用度减到破产的地步。

你们这些世家财阀和地主居然守着亿万家财,一毛不拔,国家要你们何用,人民要你们何用。

愚人自愚,反正也会被起义军一扫而光,不如把你们的财产先给我好了,给将士和百姓们一点盼头,让大明能够不被野蛮和愚昧征服,这就是我蜗牛的愿望,为了这个心愿,哪怕万死也要向前。

万历回想起前世,明末太监的捐款数居然是大明臣子的捐款数的10倍,诺大一个国丈(崇祯的岳父)才捐500两银子,她女儿也就是崇祯的妃子看不下去,自己拿出1万两让父亲捐献,没想到这个老家伙居然只捐了5000两,还贪了5000两,连自己亲身女儿的钱都贪污。

这就是大明的文官勋贵,真是极大的笑话,还在朝廷之上标榜自己忠君爱国,动则弹劾做事之人,我呸,这些象钱辫子奴反复无常的家伙,我会让你们全都死无葬身之地,最少你们的尸体还能够做大明庄稼的肥料,总比活着要强。

现在万历能够了解崇祯当时的心情了,之所以经常杀文官就是这个原因,的确象他说的那样,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晚明能够坚持10多年,说明大明还有一战之力,但是,这些东林党徒、勋贵国戚、地主豪门仍然在死掐,居然还弄了两皇帝,还分了几派势力,可见大明并非亡于后金,而是亡于党争,亡于内耗。主要是象钱谦益这样的软骨头、两面派太多,只会窝里横。

钱谦益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人物生平

万历进士

万历十年九月二十六日(1582年10月22日),出生于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

万历二十六年(1598),17岁成为府学生员。

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取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同年,父亲钱世杨去世,回乡丁忧守制。

天启出仕

明天启元年(1621),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撰《神宗实录》。同年,浙江发生了科场舞弊案,受到牵连遭到罚俸的处分。天启二年(1622),因病钱谦益像告假,回归故乡常熟。

天启四年(1624),再度复出,主要承担《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作为“东林魁首“,受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排挤,同年,受御史崔呈秀和陈以瑞的弹劾,钱谦益被革职回乡。

明崇祯元年(1628),再度复出任詹事、礼部侍郎。此时正当推举阁臣的时候,钱谦益考虑如果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并推入阁,则名在己上,故阴谋阻止,遂派门人、礼部给事中瞿式耜进言主推者抛弃温体仁和周延儒,以成基命及钱谦益等11人面上。这件事让钱谦益与温体仁、周延儒结怨。

钱谦益主考浙江时,考生钱千秋科考作弊,将“一朝平步上青云“写在每段话的末尾作为暗号,与考场官员金保元、徐时敏勾结,事发后钱谦益受牵连被罚俸。此时,温体仁、周延儒趁机追论钱谦益受贿。崇祯帝在文华殿亲自召见对质,钱谦益引咎撤职,坐杖罚。

崇祯十年(1637),受温体仁指使,常熟人张汉儒诬告钱谦益贪肆不法,巡抚张国维、巡按路振飞上书为其鸣冤,钱谦益曾为太监王安写过碑文,为司礼太监曹化淳所知,故求救于曹化淳,刑毙张汉儒,且告发温体仁,温体仁称病辞职,钱谦益削籍归乡。

崇祯十四年(1641)59岁时,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当时致非议四起。婚后,钱谦益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柳如是后生有一女。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亡。史可法、吕大器商议立君江宁,钱谦益暗中推举潞王朱常淓,与马士英意见不同。及福王朱由崧即位,钱谦益惧得死罪,上书给马士英歌功颂德,马士英遂推荐钱谦益任南明弘光朝廷礼部尚书。钱谦益力荐阉党阮大铖为兵部侍郎,此时,东林党预谋立潞王事被揭发,马士英尽诛东林党诸人,但放过了参与人钱谦益。

剃发降清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钱谦益像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南明弘光政权亡。同年秋,上京候用。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柳如是留居南京。[1]

辞官归乡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钱谦益称疾乞归,返回南京,清廷令巡抚、巡按随时监视上报,携柳如是返常熟。

顺治四年(1647),钱谦益突然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狱。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

顺治五年(1648)四月,钱谦益因黄毓祺案被株连,囚南京狱。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5]

暗中复明

顺治六年(1649),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

顺治六年(1649),曾致书南明桂王政权桂林留守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痛陈天下形势,列举当务之急著、要著、全著,并报告江南清军将领动态及可能争取反正的部队。瞿式耜得书后,上奏桂王说:钱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而规划形势,了如指掌,绰有成算“,“忠躯义感溢于楮墨之间“。

顺治七年(1650)起,不顾年迈体弱,多次亲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反清。

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克复桂林,承制以腊丸书命钱谦益及前兵部主事严拭联络东南。钱谦益便“日夜结党,运筹部勒“。

顺治十一年(1654),郑成功、张名振北伐,钱谦益与柳如是又积极响应“尽囊以资之“。起事失败后,钱并未灰心,仍先后与反清复明志士魏耕、归庄、鹤足道人等秘密策划,以接应郑成功再度北伐。还在长江口白茅港卜筑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与各地联络,刺探海上消息。

顺治十七年(1660),郑成功、张煌言率水陆大军再度北伐,连克数镇,钱谦益欣喜若狂、慨然赋诗作《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诗歌,歌颂抗清之师,直斥清廷“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当这次北伐再度失败后,他才心灰意冷,痛感“败局真成万古悲“。“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清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1664年6月17日),钱谦益八十三岁高龄去世,葬于虞山南麓。[1]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乾隆帝亲诏钱谦益列传《贰臣传》乙编,以示与洪承畴之别。

个人著作

史学著作:《明史稿》,毁于火。钱谦益作品

文学著作:《牧斋诗抄》、《有学集》、《初学集》、《投笔集》,清代版被禁毁。

另有《楞严经蒙抄》、《金刚心经注疏》等10余种。

家庭成员

原配夫人陈氏

陈氏,钱谦益原配夫人,曾与其妾王氏、朱氏,与柳如是争宠。先于钱谦益去世,与钱谦益合葬。[2]

继室夫人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7月21日)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盛泽镇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幼年被卖到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7]与钱谦益婚礼完毕后,柳如是如愿成了继室夫人,钱谦益吩咐家人一律叫“夫人“,不得称为“姨太“,而自己敬称柳如是“河东君“。[3]

女儿赵钱氏

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女儿,后来嫁入赵家,人称赵钱氏[6]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但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貌;他本以“清流“自居,却而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他其实对忠君观念并不执着(《陆宣公墓道行》诗有云:“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延龄在何许“),却又在降清后从事反清活动,力图在传统道德观上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进退维谷、反复无常的尴尬状态,给自己造成心理的苦涩,虽取得南明诸王及明遗民的谅解,但仍被后世清朝皇帝所憎厌。尤其在乾隆时期,乾隆帝的一道道谕令,将钱谦益打入最低谷,不仅彻底否定了其人品,也否定了他的学问“文章哪有光“首开对钱评价中“以人废言“之先例。此后,不仅钱本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其著作也被禁而长期不能流传,甚至和钱同时与之有交往的人,其著作中有钱氏一序,或者有酬和之诗文,“亦在禁毁之列!“[5]钱基博在《明代文学》中评价“钱氏以明代文章钜公,而冠逊清贰臣传之首,人品自是可议!“在他身上,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文士人生态度的矛盾。

但他在学界文坛的宗主地位,未因此而动摇。当其八十华诞时,归庄仍送寿联云:“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黄宗羲在钱逝世后所作的《八哀诗》中,仍将其引为“平生知己“,且肯定其“四海宗盟五十年“的学术地位;即使是像顾炎武至死不仕清廷,不愿列名于钱的“门生“的人,仍肯定其是“文章宗主“。[5]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撰写了一部百万字的史学名著,以钱谦益小妾柳如是为书名,叫做《柳如是别传》,表面上是柳如是的传记,实际上写的却是钱谦益在降清之后如何与郑成功合作反清复明。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挑战陈寅恪的观点,至今仍无定论。这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5]

历代评价

陈子龙:“阁下雄才峻望,薄海具瞻,叹深微管,舍我其谁“

黄道周:“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

黄宗羲:“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凭烟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王弇州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一。“

阎尔梅:“绛云楼外凿山池,剪烛**念昔时。鼎甲高题神庙榜,先朝列刻党人碑。邵侯无奈称瓜叟,沈令何言答妓师。大节当年轻错过,闲中提起不胜悲。“

归庄:“先生通籍五十余年,而立朝无几时,信蛾眉之见嫉,亦时会之不逢。抱济世之略,而纤毫不得展,怀无涯之志,而不能一日快其心胸……窥先生之意,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盖,何天之待先生之酷,竟使之赍志以终。人谁不死,先生既享耄耋矣。“

徐鼒:“谦益负文章重望,羽翼东林,主持坛坫;百年后,文人犹艳称之。论者徒诮其不死国难,而余事无述焉。而不知其名辱身危者,非一日之积矣。献台之媚,瓦砾盈舟;同乘之羞,招摇过市。身死未寒,破巢毁卵。夫岂无罪而获斯报于宗族乡党也!纯庙之谕曰:'谦益一有才无行之人'。真万世斧钺之公哉!“[4]

乾隆帝:“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至钱谦益之自诩清流,腼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等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若辈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命,而犹假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饰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冥漠不灵之魄。“

纪昀:“首鼠两端,居心反复。“

邹镃:“牧斋先生产于明末,乃集大成。其为诗也,撷江左之秀而不袭其言,并草堂之雄而不师其貌,间出入于中、晚、宋、元之间,而浑融流丽,别具炉锤。北地为之降心,湘江为之失色矣。“

周星誉:“时我世祖定鼎已六七年,而牧斋谬托于渊明甲子之例,于国号纪年皆削而不书,已悖甚矣。““是时残明遗孽,犹假号岭越间,江浙遗民,与海上之师互为影响,故牧斋自附于孤臣逸老,想望中兴,以表其故国旧君之思,真无耻之尤者也。“

赵尔巽:“钱谦益……博学工词章……为文博赡,谙悉朝典,诗尤擅其胜。明季王、李号称复古,文体日下,谦益起而力振之。“

刘声木:“自知大节已亏,欲借此以湔释耻辱,此所谓欲盖弥彰,忏悔何益“

张鸿:“先生以外家顾氏之产,置红豆山庄,托迹啸咏,人不措意,实则密使往来,传达消息,招募志士,调达军令,特为枢钥。读集中时有流露,否则吕留良、黄宗羲、归庄、邓起西、吴之振及松江、嘉定诸遗老,志节贞介。若稍有异趣,必至割席,何肯往来如家人兄弟乎“

章炳麟:“郑成功尝从受学,既而举舟师入南京,皖南诸府皆反正。谦益则和杜甫《秋兴》诗为凯歌,且言新天子中兴,己当席蒿待罪。当是时,谓留都光复在俾倪间,方偃卧待归命,而成功败。后二年,吴三桂弑末帝于云南,谦益复和《秋兴》诗以告哀。凡前后所和百章,编次为《投笔集》,其悲中夏之沉沦、与犬羊之俶扰,未尝不有余哀也。“

徐世昌:“牧斋才大学博,主持东南坛坫,为明清两代诗派一大关键。“

柳亚子:“及去秋武昌发难,沪上亦义军特起。余为寓公斯土,方闭户吟虞山《秋兴》诸诗,以当铙吹。“

陈寅恪:“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顾诚:“降清的官员也不能一概而论……钱谦益就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子。““幕后联络东南和西南复明势力高层人物的正是钱谦益。“

钱仲联:“有清一代诗人,工七律者无过牧斋……然则牧斋志节,历久不渝,委曲求全,固不计一时之毁誉也。“

钱海岳:“谦益清流领袖,首先迎附,皆为国罪人,乃**于前,归正于后。“

吴晗:“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汉奸,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作官以外,从没有想到别的。““就钱牧斋对明初史料的贡献说,我是很推崇这个学者的。二十年前读他的《初学集》、《有学集》、《国初群雄事略》、《太祖实录辨证》诸书,觉得他的学力见解,实在比王弇州、朱国祯高。“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早在1965年就曾发表长文--《钱谦益与清朝的经学》,文中指出:“钱谦益是明末清初17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或文明史的巨人,他不仅是文学家、批评家、理论家,也是政坛巨子,但他却未能受到重视,研究论著很少。“[5]

个人轶事

政坛文坛上的钱谦益,因为复杂性格与心理及其在明清政权更替中的表现,被世人及后人争论不止。但他与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却为人津津乐道。[6]

背礼娶姬

与钱谦益出生官宦、中科举、当大官的人生相比,柳如是无疑就是一个苦命人。她生于嘉兴,家贫如洗,从小被卖到妓院。逆境中成长的柳如是性格倔强,极其聪慧,精通文墨,擅长琴棋书画,不但名列“秦淮八艳“,更为重要的是,她非常有抱负:一定要嫁一个“博学好古,旷代逸才“的男人。她甚至还宣称:“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

一开始,柳如是看中了名士陈子龙。陈子龙不但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而且文采风流,震动江南。可惜的是,比她大10岁的陈子龙早已成家立业。对此,柳如是并不介怀,认为能成为陈子龙的小妾也可以。于是,她前往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到陈子龙家隔壁住下,希望有机会与其不期而遇,后来干脆去陈子龙家中求见。陈子龙为人方正,没有接纳她。当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柳如是到陈子龙家中住了下来,遭到正妻的忌妒,被赶出了家门。不管怎么样,柳如是一心想嫁到陈家的梦想算是破灭了。

然而,不久之后,让大家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妓女,则是伤风败俗、悖礼**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6]

老夫少妻

婚姻是恋爱的坟墓,现代人如是说。不过从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婚姻来看,似乎并不如此。他们确实是“知己“。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然而,时代的激烈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思想上的分歧。钱谦益投降清朝,而柳如是坚决反对,她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自杀,想以身殉国。虽然最后被救了起来,但两人之间的感情不免受到伤害。没过多久,钱谦益也不愿意在北京为清朝当官,所以又返回故乡。

当时政治环境险恶,清朝对于前朝的大臣非常不放心,时常加以监控。顺治四年(1647),钱谦益突然被捕,押往北京。危难时刻,卧病在床的柳如是冒死随行,决定向朝廷上书代替钱谦益而死,如果钱谦益真的避不过此祸,则共同赴死。他们一路北上,历尽艰辛。好在朝廷没找到什么把柄,于顺治五年(1648)将钱谦益释放回家。柳如是当时刚好30岁,钱谦益十分感激柳如是挺身而出的勇气,特意在柳如是生日那天写下名为《和东坡西台诗六首》的一组诗歌,博取柳如是的欢心。两人之间的感情因此和好如初。

在随后的时间里,钱谦益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柳如是都辅助在旁。他们和郑成功联络,一起计划策反清军的将领,甚至还一起视察过郑成功的海上舰队。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进攻南京,前期形势大好时,钱谦益写了振奋人心的《金陵秋兴》,大唱“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然而最后功败垂成,钱谦益又写下了悲凉伤心的《后秋兴》组诗:“荷锄父老双含泪,愁见横江虎旅班“。他甚至想随郑成功入海抗清。此时的钱谦益,已是白发苍苍,年近八旬了!

共同的理想,消除了钱谦益和柳如是之间曾经有过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婚后感情日益加深。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儿,可惜详情已经无法得知,只知道她后来嫁入赵家,大家都喊她赵钱氏。[6]

生死依靠

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6]

后世纪念

钱谦益墓

钱谦益墓,位于常熟市虞山景区尚湖北岸中山路南侧刘神浜。钱谦益卒后葬于所建拂水山庄东侧,其父钱世扬墓昭穴。墓地原范围较广,有墓道、拜台、石坊等,后毁,建国后多次修缮。今存墓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占地743平方米,封土高13米,围以罗城,冢后竖清代嘉庆间书法家钱泳书“东涧老人之墓“和民国间立“钱牧斋先生墓“碑二通,墓前有新建石亭一座,亭柱上镌钱谦益书“遗民老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楹联一副,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

参考资料:

1.钱谦益,文人从政的悲剧凤凰网2014-10-29

2.揭秘:名妓柳如是与钱谦益相差36岁的老少恋凤凰网2014-11-12

3.揭秘:名妓柳如是与钱谦益相差36岁的老少恋(3)凤凰网2014-11-12

4.《小腆纪年》殆知阁2015-08-3

5.钱谦益与明末清初学术演变中华文史网2014-11-12

6.钱谦益,一生最爱柳如是(历代文人传奇之二十一)人民网2014-11-13

7.柳如是与钱谦益新华网2014-11-5

8.魂断秦淮豆瓣影视2014-12-3

9.万茜《柳如是》挑大梁冯绍峰秦汉甘做绿叶

从钱谦益卖皇位看晚明为何亡于党争和内耗:

世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估价的,譬如佛祖释迦摩尼仅存的唯一指骨舍利,美国拉什莫尔山东北峰的四总统雕像。这些有形的东西尚且难估,那么无形的皇位就更难估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社会,皇位是天下最抢手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商品。譬如秦始皇为它付出了上百万人的性命,武则天为它耗费了3个子女和53年的人生,后唐末帝李从珂为它背上了50万缗(折合今天7000多万人民币)的白条……毫不夸张地说,即使今天全球的生产总值加起来也难以抵偿人类为争夺皇位而付出的代价。然而,南明有一位脑子严重进水的宰相却偏偏要把皇位明码标价,以15万两的超级促销价向别人兜售,堪称一大历史奇观。这位宰相就是秦淮名妓柳如是的老公钱谦益。

初涉宦海,生不逢时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东涧老人等,江南常熟(今江苏常熟)人。如果将他的官场经历好有一比的话,那就是坐电梯—经常上上下下,而且是垂直运行,用三起三落都不足以形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种遭遇完全归功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就外因而言,他生活的年代太背。出生时撞上了明朝的懒鬼皇帝万历,壮年时碰到了天启、崇祯两个在内忧外患中煎熬的天子,晚年该享清福了,却赶上了改朝换代,他又偏偏长寿,在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手下郁闷了20年。就内因而言,他是极有天赋的文人,从生下来就带有满身的书生气,骨子里透着读书人的迂腐。然而他本人却秉持封侯拜相的远大理想,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位极人臣、光宗耀祖。通常文人有耐心搞学问,没耐心等明君,遇到投机的机会,就投身于党争政争,什么道德、骨气等等都抛之脑后了。有理想,没道德;有雄心,没手段—这就是钱谦益的为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不地道的内因加上不人道的外因,共同导致了钱谦益不平坦的官道。

其实在人生的最初岁月里,钱谦益还是一路顺畅的。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的熏染、自身的勤奋使他年纪轻轻就满腹经纶。在研究诗词的同时,他还研读兵书,常和人谈兵说剑。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进京赶考,最终进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踌躇满志的钱谦益进入翰林院后,心里憧憬着自己的大好前程,然而事实却远非他设想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的明朝中央已经分化为东林党和宣昆齐楚浙诸党两大派系,双方趁着万历皇帝不管事的时机,不分对象地拉帮结伙,连太监、免职官员、江湖混混、地方土财主都参与其中,那叫一个热闹。东林党由以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为首的江南士大夫组成,开始只是聚集在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进行政治性讲学活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久而久之,东林书院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三吴士绅”、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云集门下,形成了影响晚明政局40多年的东林党。东林党与宣昆齐楚浙诸党为了找个掐架的由头,就挑中了万历皇帝接班人这一敏感问题,双方吵吵闹闹,口水几乎灌满了紫禁城的护城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国本之争”。钱谦益老家离顾宪成老家无锡不远,没当官时受到东林舆论的耳濡目染,早就树立了加入东林党的志向。如今已然官场中人,入“党”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东林党虽然人气高、人品高、能力高,但是手段不高,遇事只会摆事实、讲道理,靠嗓门争高下。宣昆齐楚浙诸党原本也和他们一个档次,但架不住人多,而且跟万历穿一条裤子。在万历和宦官集团的支持下,经过王元翰案、淮抚李三才之争、辛亥京察、荆熊相争、李朴上言等几次交锋,东林党元气大伤。身为东林党成员的钱谦益自然也受到牵连,就在他进入翰林院的第二年,父亲病死,他回乡丁忧。按照以往的惯例,丁忧期三年,期满即可复职。然而,宣昆齐楚浙诸党成员存心找麻烦,钱谦益在家苦等了十年,才结束丁忧,返回阔别已久的北京。这一年是万历四十八年,即万历皇帝驾崩的那一年,钱谦益离开时还想着见万历一面,没想到回来时他已经成了先帝。新即位的泰昌皇帝很喜欢东林党,对钱谦益也十分欣赏,不料一个月不到,这位爷也成了先帝。好在继任的天启皇帝开始对东林党还算客气,第二年(1621年),钱谦益被任命为浙江乡试正考官,远赴江南负责监考。他原本想着兢兢业业办事,为国家选拔一批人才,在监考中严格把关。事后,他高高兴兴回京准备交差,然而东林党的死对头们却无中生有,捏造出所谓的“浙围舞弊案”,攻击他监考不严。一时口水如雨,钱谦益满肚子的学问却不能当雨衣穿,最后虽然查证他是被冤枉的,但还是被扣了三个月工资,心里那个窝囊呀。一气之下,他说自己有病,辞官回家去了。

三年后,东林党终于暂时压制住宣昆齐楚浙诸党,杨涟、左光斗、**星相继受到重用,就连宰相叶向高也成了他们的政治盟友。党组织没有忘记钱谦益,一道诏令,让他回京担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受命参与编写《神宗实录》。詹事府是负责教太子读书的,任职者等于在和未来的皇帝打交道。钱谦益得意了,这是何等的荣誉呀,命运之神在向他拼命地微笑。钱谦益乐呵呵地上任了,日子过得挺滋润。但他不知道命运之神变脸的速度比女人变心的速度还快,仅仅过了一年,魏忠贤一伙就打败东林党,杨涟等人凄惨地死于监狱之中。本着痛打落水狗的精神,魏忠贤也把钱谦益列入《东林党人同志录》,指控他为“东林党魁”。钱谦益就此被弹劾回家,再次脱离了公务员队伍。

重返京城,性情大变

回到常州的钱谦益,反复检视自己这十几年的官途经历。开始他想不明白,自己廉洁奉公,忠心侍国,为什么却被命运一次次地嘲弄,难道自己心存国家错了吗?他想呀想,翻遍了满屋子的孔孟圣经,但是找不到答案。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眼前,投向了正作威作福的魏忠贤—原来如此,曾经的宣昆齐楚浙诸党也曾经和自己一样立志做谦谦君子,凭一身正气位极人臣。现在他们位极人臣了,却不是靠一身正气,而是自甘堕落,投效魏忠贤这样的阉党,还恬不知耻地以其儿子、孙子自居。反观自己的同志,杨涟、左光斗他们丢了性命不算,还被扣上一身罪名,什么叫公理?把权力攥在手里就是公理!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一党被灭,东林党再次得到发展的机会。钱谦益升任礼部侍郎,回到了京城。崇祯在打击阉党的同时,朝中留下了很多空缺。国家需要振兴,怎么能够缺人呢?崇祯下令在全国官员中公开招聘宰相。听到这个消息,钱谦益兴奋了,当时的东林党活下来的人中,资历和名望最高的就数自己,何况魏忠贤当年还亲自指责他为“东林党魁”。真是想什么来什么,钱谦益马上开始四处活动,发誓拿下下一份工作干首辅。然而钱谦益一辈子始终不缺绊脚石,走了魏忠贤,还有同属礼部的尚书温体仁和侍郎周延儒。他们原本想和钱谦益公平竞争,但钱谦益不择手段,指示徒弟瞿式耜黑白两道同时上手,硬是把他们赶出候选人名单。这两人失败后,联手一致对外,给得意中的钱谦益安上了“盖世神奸”的绰号。崇祯对奸臣极为敏感,生怕重蹈哥哥天启的老路,于是下诏将钱谦益革职,撵回老家。温体仁和周延儒则高高兴兴一起进入内阁。他们怕钱谦益东山再起,于是就唆使他人诬告,害得钱谦益于崇祯十年被打入刑部大狱,差点被治罪。钱谦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才被放了出来。

经过这次打击,钱谦益在崇祯一朝几乎未受重用。之所以用“几乎”这个词,是因为在崇祯十七年间一连换了50个宰相后,国家非但未能好转,反而越来越差。病急乱投医的皇帝想起了钱谦益,决定起用他。但是下圣旨的使臣没跑过李自成的大军,使臣还没见到钱谦益,北京城就已被攻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投效南明,甘做人犬

明朝灭亡了,但是老朱家在江南还有一多半资产。作为明朝的第二首都,南京拥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安置了一些不得志的官员。钱谦益和一干大臣集中到南京,准备拥立一位朱元璋的后代登基称帝,重建明朝。当时崇祯的三个儿子全都没能跑出北京,能挑选的也只有藩王了。崇祯之前的天启无子,再往前就只能找万历皇帝的直系子孙了,可供选择的有福王、桂王、惠王和瑞王。后三个远在西南,路途遥远,最近的只有跑到淮安的福王朱由崧。但是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当年在国本之争中反对前任福王朱常洵立储,害怕他的儿子秋后算账,所以倾向于拥立同样避祸淮安的潞王朱常涝。

打定主意,钱谦益派人前去对潞王致以诚挚的慰问,然后邀请他马上到南京就任南明王朝皇帝。潞王正要说声谢谢,来人又笑眯眯地说,不过在这之前您要先掏15万两白银。潞王蒙了,当皇帝还要掏钱?而且15万未免太多了吧?于是,他们就开始砍价,结果潞王实在没钱,买卖告吹。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钱谦益作为文人的迂腐和短视,潞王一路南逃,能捡到小命已经万幸,谁还有空提着重歪歪的银子跑。潞王如果即位成功,钱谦益和东林党作为拥立功臣,高官厚禄自然不会少,到时别说15万两,就是30万两也不成问题。这件事只能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沉浮,钱谦益仍是个末流的政治家。

钱谦益在这边和潞王扯皮,另一边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则展开行动,纠集大批军阀拥立福王成功。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福王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弘光。钱谦益见风使舵,立即大拍马士英的马屁,恬不知耻地阿谀奉承。估计马屁确实拍得不错,马士英一高兴,封了他一个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加太子太保。这也就算了,不料他还大力推荐魏忠贤当年的干儿子阮大铖。要知道,东林党当初为了遏制魏忠贤付出了多少骨干的性命,而如今他这个东林党领袖居然做出这样的丑事,这不仅是对死去的同志的背叛,也是对他本人做人底线的彻底突破。

宦海起伏多年,虽然终成宰相,但却以否定自己四分之三的人生为代价,人,原来可以无耻成这样!

投降清朝,晚节尚保

南明政权从诞生的一刻起,就内讧不断,**如前,彻底继承了晚明的一切恶习。在清朝的全力打击下,弘光皇帝在位不满两年就成为阶下囚,身首异处。南京城破之日,钱谦益的夫人柳如是劝他自杀殉国,“以副盛名”。年逾六旬的他也许真的老了,碰了碰湖水觉得太凉,不敢跳进去。不敢好死,就要赖活着,他以之前奉承阮大铖那样的暧昧心态,向清朝举起双手,献上了自己的忠诚。在这一点上,马士英反倒是表现得很像个男子汉,一路外逃,就是不投降,直至被杀。

史可法死了,马士英死了,活下来的人论辈分和资历,数得上的就是钱谦益了。清政府看中了这一点,于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下诏封他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并兼任《明史》副总裁。在清朝中央供职的时间里,钱谦益目睹了满人的嗜杀本性和无数汉人志士的宁死不降,再加上别人对他绵绵不断的羞辱和耻笑,使他内心所剩不多的良心开始觉悟。当年六月,他就称病回家,秘密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洪流之中。譬如顺治三年冬,好友黄毓祺反清起事,急需钱粮,希望他能慷慨解囊。钱谦益二话没说,马上照办。不料事情败漏,钱谦益被捕入狱。出狱后,他“贼心不死”,又从顺治七年起,多次冒险赶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此间,他多次入狱,但始终不改其志。在行动之外,他还用自己的笔鞭挞满人,咒骂其为“奴”、“虏”、“杂种”等等,大力颂扬抗清志士的英勇事迹,与之前那个贪生怕死的钱谦益判若两人。

这种现象看上去很难理解,其实总结出来就两个字—本性。就如同钱谦益当年背叛东林党、背叛自己的信仰一样,他始终追求的无非是心灵上的一种安慰和平衡。当初,他一身正气投入官场为的是实现人生理想,居相位成就一番兴国安邦的事业。为此,他苦苦等了30多年,最后一刻,他为了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所以抛弃了做人的底线,投靠奸党。但钱谦益骨子里是个文人,血液中时刻流淌着文人的名节和清高。当他做过宰相,满足了虚荣心之后,他的良心开始极度空虚。同乡的指责、世人的鄙夷,他无法做到充耳不闻。因此,晚年的他明知有杀头的风险,依然奋力抗争,不仅多少安慰了自己的良心,也赢得了吕留良、黄宗羲等人的原谅,赢得了历史的原谅。

公元1664年,钱谦益病死家乡,身后留下《初学集》、《有学集》等多部著作,被黄宗羲、顾炎武等尊为“文章宗主”。说到底,他最在行的还是做学问。

蜗牛也就是万历的看法是,这个家伙有奶就是娘,为了当官不顾廉耻,只是因为有个爱国的老婆柳如是的影响,所以勉强晚年还想到反清复明,但终其一生大部分都是反动和投机,没有骨气和只会内斗,有万历在,这个老小子一辈子别想出头。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