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的带动下,整个社会呈现出一致向“钱”看的趋势,大明的许多仕子纷纷摇头,说什么世风日下,笑贫不笑娼,真是有辱斯文。不过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说总比看着许多老百姓活活饿死强,多少有碗饭吃。
就在这一片争论声中,大明开始进入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疯狂地发动起来,全国人民似乎没有时间去管太多,只知道在大明,想吃饱饭一点也不难,只要你愿意动手干活。
就这样,那些在工厂上班的人一年到头下来,还能存个几十两上百两银子,于是,万历的皇家银行适时推出——银行,多的钱放在家里不安全,放在国家银行,既安全,而且还有利息。
做生意的人也可以从银行中贷款,有正式稳定工作的人也可以申请小额贷款,不过前提是要有抵押物。
万历还推出面值一两的银元,纯银打造,方便携带,因为市面上买东西,要用银两时非常麻烦,要用秤来称重,所以银元一经推出,更是大受欢迎,因为解决了很多麻烦事,支付方便迅速,加上制作精美,不管什么人都非常喜欢使用。
就在万历还在思考是否要推出股票和期货的时候,新的武器提前造好了,也就是万历所想的三八大盖,老徐兴奋地拿了一支找到万历,说是从后面上子弹,而且根据万历的要求,生产子弹的机床也制作成功,全都可以实现量产,请万历过目。
万历接过枪一看,手一拉枪栓,一看,一粒黄澄澄的子弹露出来了,唉呀,老徐,你也不怕走火,连子弹都给上好了。
老徐吓了一跳,还好万历没功夫怪罪,不过老徐也奇怪,这枪才从生产线上下来的,皇上怎么就知道拉栓枪呢,估计是天人。
万历试过枪后感觉不错,基本达到要求,虽然没有后世小日本的枪能打一公里远,但是射程已经超过800米了,而且准头不错,不过子弹头要改进一下,太尖了杀伤力变为贯穿力了,舍弃尖的用圆头好,打进身体后还能拐弯。老徐在边上听着,暗吸了口凉气,心想万历还真毒啊。
万历心里挺高兴,这下子,在单兵领域可以领先别的国家好几代了,命令,马上大规模量产,并且大批量进行实弹教学,要让所有士兵学会用这种后装武器,平时枪械保管要严格,做到平时人枪分离,训练时一人一枪,每人子弹数每天必须打到100发以上,万历深知,枪法都是靠子弹喂出来的。
也不用担心泄密,因为制作工艺太复杂,而且就算送你一把你也不可能把如此多的机器全拿走,更何况许多部件不是从外面就能了解其运作方式的。
正在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头兴奋地跑到万历和徐光启跟前,手里还拿着一把比三八大盖短点的步枪,万历一看,还没等那个老头停下,就一把将那把枪抢了过来。
只见万历不住地抚摸这把枪,然后说:“真的是m1式加兰德步枪,这下子我大明真是天下无敌了!”
m1式加兰德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正式名称:unitedstatesrifle,caliber30,m1)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约翰加兰德(johncgarand)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枪,也称为伽兰德步枪。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加兰德,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加兰德近1000万支。
m1加兰德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半自动步枪,除了m1卡宾枪外,它是美国在二战中产量最大的轻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的实战表明,m1步枪是当时最好的战斗步枪之一。m1步枪的研制过程非常长,原始的设计是在1921年开始的,在完成了初步设计后,又多花了十几年时间来进行改变各项细节的设计,以迎合美国陆军既顽固却又朝三暮四的设计要求,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修改后才在1936年设计定型和开始大量生产,但投产后再一次进行重大修改,直到1940年才变成现在我们所熟悉的m1伽兰德步枪。
组成结构
m1加兰德步枪(正式名称:unitedstatesrifle,caliber30,m1)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中国俗称大八粒(又叫:8粒快)。志愿军步兵喜好缴获该枪。
约翰加兰德(johncgarand)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枪,也称为加兰德步枪。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加兰德,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加兰德近1000万支。
m1加兰德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政府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枪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枪。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枪。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枪,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枪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枪正式停产。
m1加兰德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队的主要步兵武器。[1]m1式加兰德步枪
折叠编辑本段研制历史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枪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被选中。其间,美**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m1式加兰德步枪
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为m1步枪,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加兰德步枪“。1937年投产,成为美**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手动后拉式枪机)。m1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枪。[2]
m1加兰德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greatestbattleimplementeverdevised)。
m1加兰德步枪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队的主要步兵武器。越战初期,美军及南越部队仍有小量装备的m1加兰德。一直到1957年,m14自动步枪列装后,m1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m1加兰德步枪的特色。m1加兰德亦是很多国家的军队装备,直至今天仍可发现m1加兰德的踪影。
美**队历来重视单兵步枪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步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当时使用的普通步枪子弹使自动步枪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携带困难。1925年美**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最初的m1步枪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这一声响在初期曾被德军和后期的日军所利用,便于下一步的行动。而美军也曾运用空抛弹夹的方式引君入瓮(实际上,在大型战场上是根本不可能听到这种声音的,但在巷战与丛林等有近距离交战的场所,这种声音则会变得引人注目)[4]m1式加兰德步枪
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枪,弹仓容量还嫌太少。
m1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朝鲜战争初期,普遍营养不良且缺乏后勤保障的韩军对美**援的m1步枪苦不堪言,在仓皇撤退时,往往将该枪遗弃在战场上,因此在五次战役中,我志愿军大量缴获该枪及其弹药,这弥补了我军在战斗中的步枪损失。第二次战役开始后,美军常遇到使用与他们相同型号的半自动步枪的对手,很多战斗中,志愿军都是靠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打败对手。志愿军狙击手也喜欢使用该枪狙杀美军。
m1加兰德步枪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枪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枪列装后,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枪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枪。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枪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枪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美国伽兰德m1d狙击步枪(安装m84式瞄准镜)美国伽兰德m1c狙击步枪(带枪口消焰器型)
折叠编辑本段规格参数
m1式加兰德步枪类型:半自动步枪
口径:762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x63mm步枪弹)
弹仓容量:8发
枪机:导气式,回转闭锁式枪机
全长:11米
枪管长度:610毫米
初速:865米/秒
空枪重:437公斤
枪口动能:3597j
有效射程:730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550万
名称:m1加兰德步枪
服役期间:1933年-1957年
用户:美国、二战同盟国、加拿大、韩国、南越、中国及其他
参与战役:二战、朝鲜战争、越战(小量)
研发者:约翰加兰德
研发日期:1924年
生产商;春田兵工厂、温彻斯特、
harrington&richardson、
inteationalharvester、
贝瑞塔、春田公司、胜家
制造数量:约540万
衍生型:参看衍生型
折叠编辑本段设计特点
最初的m1加兰德步枪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3]
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枪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枪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枪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枪。
m1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m1分解图纸
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加兰德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而到战争后期,弹夹的张力很大从而使得这一方法难以顺利实施。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枪,弹仓容量还嫌太少。不同年份生产的m1步枪
折叠编辑本段装填方式
折叠单发子弹
将活塞杆(operatingrod,拉机柄是它上面的一个附件)拉到最后。保持枪口向下倾斜,将一发子弹装入弹膛,并用拇指使之就位。用右手掌缘顶住垃机柄,使活塞杆稍向后移动。右手拇指按住托弹板顶部将其压下,使枪机可以向前滑动。从托弹板上移开拇指,松开垃机柄,使活塞杆回到前方。m1式加兰德步枪弹夹
折叠满弹夹
左手托住步枪的重心位置,将拉机柄向后拉到底。枪托抵住大腿或地面。右手将一个满弹夹放到托弹板顶部。拇指按住弹夹中最上面一颗子弹的中部,将弹夹直向下压入弹仓,直到卡住。迅速移开右手,让枪机向前运动。注意,在装填过程中不需要将活塞杆按在后部,因为只要弹夹最上面的子弹仍然受压,它就不会向前移动。为了完全关闭和锁住枪机,有可用需要用右手向前拍打拉机柄。[4]
折叠半满弹夹
按前述装填满弹夹的方法托住步枪。将活塞杆拉到最后,将一个空弹夹装入弹仓。向弹仓内放入第一发子弹,放在托弹板顶部左侧。将第二发子弹压入弹夹,让子弹向下移动同时旋转,直到它卡到位置上。用同样方法装入其余的子弹。右手掌缘抵住垃机柄,使活塞杆稍向后移动。右手拇指按下最上面的子弹,让枪机推动最上面的子弹前进。移开右手,让活塞杆回到前方。[4]
折叠编辑本段生产数量
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为m1步枪,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加兰德步枪“。
1937年投产,该年8月,首批m1步枪出品,取代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机成为美**队制式装备。最初仅春田兵工厂生产,1937年产量为945支,1938年产量为5879支,直到1940年1月才提高到日产20支。
1940年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春田兵工厂(36~45年)大约生产了3,526,922支,温彻斯特公司(40~45年)共生产了513,880支,二战结束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
朝鲜战争爆发后,春田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枪,至战争结束,又生产了168,500支。另外,陆军军械部还委托了其他三家公司生产(搞笑的是竟然找了家生产收割机的inteationalharvesterpany--ihc),但数量极小。
春田兵工厂直到56年仍在生产,但也逐步减产。
1957年5月17日,m14式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枪正式停产。总产量方面,百度给出的是约550万,维基给出的是约540万,而我从上面的数据算出来的总数是421万,差了120万的数量,估计网站上的数据包括各种衍生型。m1步枪纪念版本
折叠编辑本段衍生类型
折叠狙击步枪型m1c
m1加兰德步枪有多种衍生型,包括加装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型及没有服役的测试型号,当中狙击步枪型包括m1c(又名m1e7)及m1d(又名m1e8)。美国伽兰德m1c狙击步枪(带枪口消焰器型)
m1c在1944年6月取代m1903a4成为美国陆军制式狙击步枪。将原本m1加兰德改为m1c需要加装镜座、瞄准镜及改装机匣,而由于m1加兰德采用顶端漏夹装埴,镜座安装在机匣顶部左则。因为改装m1加兰德成为m1c需要大量时间及工序,结果春田兵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推出简化版本,名为m1d。m1d装有改良的机匣及镜座。
m1c及m1d在韩战时期大量装备美军部队,在195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亦以m1c作制式狙击步枪,而其后美国海军亦有采用改为762x51nato的m1加兰德步枪。
m1加兰德步枪有两种比较有趣但没有服役的改装型号,m1e5及t26又名“坦克手加兰德“(tankergarand),。m1e5装有折叠枪托,t26“坦克手加兰德“装有18寸短枪管及标准固定枪托,其实“坦克手加兰德“从来没有服役过,只是民间市场在二战后为了增加销售额而改装而成。其中没有服役的改装型号如t20e2,t20e2特别之处在于它采用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弹匣,更可改变射击模式为半自动或全自动。
在1950年代,意大利贝瑞塔受到北约指示,以美国政府在二战时运给意大利的温彻斯特生产工具来生产m1加兰德步枪,意大利名为“m1952“,其后更衍生出bm-59系列。丹麦军队装备意大利制加兰德步枪名为gvm/50,其后被gvm/75及gvm/66(hkg3)取代。
m1加兰德步枪除标准步枪外,最主要的衍生型是狙击型,这是在二战末期针对美军要求而生产的。当时兵工厂试验了两种加装瞄准镜的型号,分别为m1e7和m1e8。美国陆军在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为m1c并被正式采用为标准的制式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但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而m1e8(重新命名为m1d)虽然是与m1e7同时研制。美国伽兰德m1d狙击步枪(安装m84式瞄准镜)
但在1944年9月才被正式采用,而且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装备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在1951年正式采用m1c作为他们的制式狙击步枪,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广泛使用。
区分m1c与m1d的简单方法是看瞄准镜的安装方式。m1c使用的镜架用销子和螺丝固定在机匣左侧,而m1d则是把瞄准镜座安装在一个枪管衬套的左侧上。
这两种安装方式都使瞄准镜偏左,不影响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原来的机械瞄具。m1d的方式只是增加一个枪管衬套,不需要改造机匣,因此对步枪本身的改动较小。与传言的相反,m1步枪的狙击型不是用精挑细选出最准确的步枪来改造的,仅仅是给普通的量产型步枪加上瞄准镜而矣。
由于在二战期间没有大量生产和使用,因此m1c和m1d直到朝鲜战争才成为制式狙击步枪。
m1c和m1d从400至600码射程内的命中率很高,但远了就不行。当然只有25倍的瞄准镜是制约有效射程一个因素,此外美军没有为狙击手配发比赛弹,而只是使用标准的普通弹,这样也影响了这些狙击武器的有效性。
m1c狙击步枪通常使用25倍的m73“莱曼-阿拉斯加(lymanalaskan)“或m81或m82瞄准镜,采用griffin&howe的瞄准镜架,后来许多翻新的m1c改用25倍的m84式瞄准镜。
在195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翻修了部分现役的m1c狙击步枪,采用了stith-kollmorgen公司生产的4倍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在1954年被海军陆战队重新命名为4xd型瞄准镜,经此改进的m1c狙击步枪被称为mc-1或mc1952狙击步枪,但很少被发现在战斗中使用。
m1d狙击步枪最初使用春田兵工厂生产的瞄准镜架及m82瞄准镜,后改为m84瞄准镜。后来改用的瞄准镜是weaverk4,这是在1960年代初期生产的4倍商业瞄准镜,更换这种瞄准镜的m1d是由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使用的,并改用k4瞄准镜时专用镜架。
有许多m1式狙击步枪安装了一种通过刺刀卡笋固定的喇叭形消焰器,或安装一种通过导气箍固定的开叉形消焰器。
m1式狙击步枪被美国和其他同盟国使用了很长时间。这些步枪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仍有少量作为剩余物资卖给外国政府。有时候民间射击管理计划(civilianmarksmanshipprogram)也销售这些步枪。有一些m1d狙击步枪是在民间用usgi或商业部件改装的,而部分真正的原装枪的价格特别高。
折叠编辑本段战争应用
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中**人也喜欢该枪,并用该枪狙杀美军。
折叠缅甸战争
m1加兰德步枪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枪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枪列装后,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枪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枪。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枪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枪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
战后,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包括丹麦、智利、希腊、土耳其、菲律宾、突尼斯、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中国台湾。前几年在海地发生的武装冲突中仍然可以看到m1伽兰德步枪的身影,这些是台湾在多年前卖给海地的。
八十代后期和九十年代早期,大量的m1步枪进口回美国的民用市场,像韩国、菲律宾、土耳其和其他国家都在卖出他们的库存m1加兰德步枪。
万历喜欢这种枪是有原因的,因为这种枪在二战中非常受欢迎,故障率低,更重要的是射击准确,可以连发,一次能发射八粒子弹,射程最高也有800米,对于单兵作战来说,可以单发也能连发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生死时候就是连发能够救命。
万历知道,太远射程对于大多数士兵来说并非必要,因为如果现阶段的敌人武器一般射程也就是在80米到150米远,太远了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于瞄准是个问题。
但是万历最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重机枪和远程大炮,因为这两样东西是最能够威慑敌人的,许多二战经典画面就是敌人指挥官和士兵被发出巨响的重炮给吓破胆子的场面,还有敌人在发动绝死大冲锋的时候,在重机枪面前,一茬接一茬地倒下,象割韭菜一样,那才叫震撼,英国为什么能够殖民全世界,就是靠绝对火力上的这种威慑,才让几万人的军队投降在几百人面前。
因此,万历立刻变脸,说:“为什么我要的重机枪和远程大炮还没出来,就只看到这两个小玩意!”
老徐心里这个气啊,刚才你就差用嘴去亲那把步枪了,居然翻脸比翻书还快,真有你的,还好有准备。
“万岁,不是没搞出来,是因为怕有意外,所以想试完多次安全后再告诉您,毕竟这两个都是危险物品。”老徐擦了把汗珠说道。
“居然不早说,在哪里,带我去看”万历急切说道。
老徐领着万历和那个老头一起去参观了重机枪的试验场。
重机枪
重机枪被美、英等国称为“中型机枪“,是装配有固定枪架,能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机枪。与轻机枪相比,重量重,枪架稳定,有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能较方便地实施超越、间隙、散布射击。
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1000米内的敌集团有生目标、火力点和薄壁装甲目标,封锁交通要道,支援步兵冲击,必要时也可用于高射,歼灭敌低空目标。重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三大分部组成。枪身重15-25公斤,枪身长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与平射两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战斗射速200-300发/分。
机枪介绍
重机枪一般指重量在25公斤以上的机枪(包含三脚架)。装有固定枪架,射程较远,威力较大,可搬运的机枪是步兵支队的支援火力,主要用于射击集群的有生力量、火力点、轻型装甲目标和低空飞机;其枪架具有平射、高射两种用途,射击精度较好。平射的有效射程是800-1000米,高射的有效射程是500米。战斗射速是260-10000发/分。
重机枪发射的子弹像流水一样,半分钟内可以连续发射130~5000发子弹,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火力网。它既可以用来压倒敌人的火力点,封锁敌人的行动路线;还能大批杀伤集团目标,支援步兵冲锋陷阵。重机枪的射程比步枪、冲锋枪都远。使用普通枪弹时,在3000米距离仍有一定的杀伤力。用特种弹,射程可达到5000米。它靠大容量弹链箱供弹,枪架可以调整为平射、高射两种状态,在500米高度内,重机枪打击伞兵非常有效。
重机枪具有较长的火力持续性,能在远距离上有较好射击精度,所以它具有较大杀伤力,特别适合用来对付冲锋的敌人。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进程
世界上第一挺重机枪是由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在1883设计成功的,所以取名为马克沁重机枪。它利用火药气体能量来完成机枪自动动作,其枪身部分重272千克,枪管用水冷却,发射黑火药枪弹。1888年,马克沁重机枪经过改进,枪弹改用了无烟药枪弹,威力更加强大。
1940年起,苏联武器设计师郭留诺夫设计了新式重机枪,把原来的水冷式改为气冷式,机件减少了三分之二,重量减轻为26公斤,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现代战争对武器的机动性要求越来越高,到了60年代初期,使用762毫米子弹的重机枪逐渐被通用机枪所替代。
重机枪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个小兄弟,一个是轻机枪,另一个是通用机枪,还有一个是高射机枪。
在一战中,重机枪称霸于陆战场,被称为最具威慑力的陆战武器。1916年7月1日,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在首次用于战争的铁丝网的掩护下出足了风头,成了血雨腥风制造者,它是索姆河战场上凶残的杀手。短短一天之内有两万英、法联军士兵倒在马克沁重机枪枪口下,成了它的牺牲者。
德国mg08重机枪
折叠编辑本段装备中国
中国自19世纪晚期开始使用机枪,所使用过的机枪是五花八门,列强国家的机枪都能在旧中国看到身影。最早使用的是加特林重机枪,其后各省和各派军阀都想方设法的引进或者仿造外国机枪,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有马克沁重机枪,德国mg08重机枪,以及法国生产的机枪,国民党军队还仿制过美国的重机枪以及德国的mg15重机枪。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武装还缴获过很多日本的**重机枪。
折叠53式机枪
1953年,我国开始仿制苏式德普式机枪,生产出53式轻机枪与此同时还仿造苏式sg-43重机枪生产了53式重机枪,并逐步成批装备部队。
1953年式762mm轻机枪53式重机枪
折叠**高射机枪
1954年为增强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仿制前苏联德什卡m36/46式高射机枪,生产了**127毫米高射机枪并大量装备部队。**高射机枪装备后,进行了多处改进:去掉原枪管上的散热片;在枪管上增设提把,便于枪管更换;重新设计了轻型三脚架,取消防盾和两个轮子,重量从1275千克减少到53千克,并定名为65式高射机枪枪架;高射瞄准镜增加了副尺,使瞄准范围扩大了一倍,并取消了“两用测距尺“,改用望远镜测距。1954年式127mm高射机枪
折叠**班用机枪
1956年,参照苏联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样枪,又生产出**762毫米班用轻机枪。该枪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枪重74公斤,战斗射速150发/分。1963年,对**轻机枪进行了改进,生产定型56-1式轻机枪。1956年式762mm班用轻机枪
折叠58式机枪
58式762mm连用机枪仿自苏联rp46762mm连用机抢,于1958年生产定型,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58式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弹链、弹箱供弹,将弹链供弹机构取下后,可换装53式轻机枪的弹盘供弹;采用可更换枪管。58式762mm连用机枪
折叠67式机枪
经过十几年的仿制过程后,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1967年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或称67式轻重两用机枪。它是新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此后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它们伴随步兵战斗,能对付地面有生目标、薄壁装甲及低空飞行目标。机枪上的瞄准装置可平射、高射,也能在夜间使用。1967年-1式762mm机枪1967年-2式762mm机枪
折叠81式机枪
81式762毫米轻机枪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81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有65个零件通用。1981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81式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击锤回转式击发机,可以半自动单发和连发射击;采用75发弹鼓供弹,其攻弹具能够与81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匣互换。
折叠qjz89式机枪
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是我国第一种以平射为主的大口径重机枪,现已陆续装备部队。该枪首次采用枪管短后坐-导气式混合式自动原理;机头回转闭锁机构,供弹系统采用环型杠杆传动机构;枪架采用球形铰链结构;配有白光瞄准镜和微光瞄准镜。
折叠**高射机枪
**127毫米高射机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采用卡将机身与枪架连接;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127毫米高射机枪
折叠85式高射机枪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1985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85式高射机枪是在**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少质量而成的,两者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变。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折叠编辑本段研发历程
折叠读者来信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某著名的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设计师的案头放着一封读者来信。来信称,某刊物关于苏联新研制的127毫米重机枪重量只有25千克的报道有误,理由是127毫米重机枪绝对不可能轻到只有25千克。这位读者的来信勾起了科研人员的许多联想。世界先进国家都已拥有了大口径重机枪,我们为什么还不赶快行动呢这样便产生了89式127毫米重机枪[1]。
折叠主要指标
该枪全长1920毫米,有效射程1500米,理论射速600发/分钟。枪全重(含枪身、枪架)265千克,据称,它比美军m2大口径机枪(381千克)轻116千克,是目前国内外同类口径武器中最轻的。其方向射界(平射)左右各45度,枪管寿命大于3000发。89式127毫米重机枪可发射普通127毫米机枪弹,还可发射穿爆燃曳弹、穿爆燃弹及84式脱壳穿甲弹等,可以对付各种轻型装甲目标,以及反武装直升机和近程反导。配装有白光瞄准镜和微光瞄准镜,大大提高了武器夜间作战能力。自动武器常采用导气式、管退式和枪机自由式三种自动方式中的一种来完成其自动循环,如俄罗斯的hcb式采用了导气式,m2hb式采用了管退式,而中国89式机枪则采用了管退与导气式混合的自动方式。这种自动方式在其他枪种上曾采用过,但在大口径机枪上尚属首次,它综合两种自动方式的优点,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的独具匠心。m2重机枪
折叠不断改进
57式762毫米重机枪于1957年生产定型,并大量装备部队,后被67式轻重两用机枪取代。57式重机枪是53式重机枪的改进型,主要是将53式重机枪的轮式架改为框式轮架,枪管比53式长2毫米,且外部有纵向散热槽等,威力保持不变,全枪重量由445千克减轻到38千克。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使用的53式重机枪采用笨重的轮式枪架,重量太大,非常不利于山地作战。有时为了在山坡上架枪,不得不由其他战士用肩膀架起一个架轮。受这个教训的影响,1965年,57式重机枪由框式轮架改成三脚架,重量减到29千克。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57式重机枪成为我军重要装备,接受了实战的检验,表现非常突出。57式重机枪全长1500毫米,枪管长722毫米,瞄准基线长670毫米,初速865米/秒,理论射速600发/分钟,有效射程1000米,弹箱容量250发,使用53式枪弹。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为偏移式闭锁机构,能够进行二次供弹,实施连发射击。1960年,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和研制适合我军人员携带和作战使用特点的重机枪,经7年努力于1967年设计定型,这就是67式重机枪。67-2式重机枪就是以此为基础改进定型的。67式重机枪定型后即部分装备部队试用。在试用过程中,该枪出现了射击精度不稳定,枪管内膛烧蚀严重,以及连续射击故障较多等问题。研制人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处改进,到1978年,67-1式重机枪正式问世。1979年12月,研制人员对67-1式重机枪进行改进设计,于1982年1月设计定型,称67-2式重机枪。该枪最大有效射程1000米,理论射速650发/分钟,战斗射速300发/分钟,弹箱容量250发,可实施间隙射击、散布射击、超越射击,并具有射击低空低速目标能力。67-2式重机枪最大特点是非常适合我军东方体形的人使用,一般讲,单兵负荷标准在20千克到25千克之间,按中国人的体形,在兼顾负重和行动的灵活性时,负荷不能超过15千克,而该枪全重仅155千克,枪身与枪架为组合式,即使加上携行弹药,两人就可很方便地携行该枪。67-2式重机枪还有一些其他优点,枪管采用具有良好的抗烧蚀性能的材料并在外表面设有散热槽,既有利于枪管散热,提高枪管寿命,也减轻了武器重量;拉机柄设置在机匣右侧,方便装填,弹链采用分段组合结构,使用方便,勤务性好;三脚架形的枪架结构,既简化了枪架下架结构,也为发挥持续火力提供了稳定的依托。该机枪从开始研制到最后生产定型并大量装备部队,历经20余年,是我国机枪发展史上的典范。
折叠编辑本段通用机枪
所谓通用机枪(又名两用机枪),是一种既具有重机枪射程远、威力大的优势,又兼备轻机枪携带方便、使用灵活优点的一种机枪。近几十年来,各国研制的新型机枪大多是通用机枪。
折叠国产qjy88式
国产qjy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一种新型武器。该枪全重16千克,全长1321毫米,枪管长600毫米。弹头初速895米/秒,战斗射速300发/分钟,有效射程为1000米,弹箱容量为200发。该机枪采用翻转型结构觇孔瞄准具,并配有白光瞄准镜和微光瞄准镜,以确保远距离的射击精度和夜间作战能力。该枪1999年7月设计定型,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将陆续装备部队。与国外通用机枪相比,qjy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有着明显的优点:一是采用工程塑料与铝合金等新材料和金属表面磷化等新技术,重量轻,机动性能好。二是火力猛,威力大,射击使用方法转换快捷。三是射击精度高,后坐力小,可控性能好。四是弹箱容弹量大,可与枪身或枪架连接,以保证武器无论是在轻机枪状态还是在重机枪状态,均可随战士运动中射击。那么,作为我军最新一款通用机枪,qjy88式为什么要选用58毫米的口径呢这里面大有学问。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主要采用的是美国t65式762毫米枪弹。这种弹在2000米外还有足以杀伤有生目标的可能,这对步枪弹而言显得威力过大。而且发射该弹的步枪相应的都比较笨重,增加了士兵的负荷,且携弹量受到限制。加之该弹冲量大,致使点**度较差。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后,东南亚的丛林地形使得该弹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美军越来越感到没有必要使用如此大威力子弹和如此笨重的武器。在对以往战争经验作了大量研究之后,美军提出了以下结论性意见:用高射速、**的轻弹头代替大威力的762毫米弹头,可提高杀伤效果,同时经济性也更好。近些年,世界各国专家又对轻武器的最佳口径进行了探讨,基本上确认了最佳口径应介于57至6毫米之间。可以说,国产新型qjy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的口径既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又坚持了国产枪弹高起点、高水平及特色鲜明的研制思路。一般而论,军用制式弹药的规格,向来都是由军事强国所制定,其他国家再依军政国情与需求跟着采用。我国58毫米枪弹的研发,亦代表了中国武器研制要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qjy88式58mm通用机枪
qjy88式58mm通用机枪
折叠国产53式
一些军事爱好者对国产53式762毫米重机枪并不陌生,这不仅因为它是“国“字产品中的第一机枪,更主要的是它有着骄人的战绩和不凡的身份。原苏联sg43机枪是中国53式重机枪的“母体“。这个“母体“不仅经受了二战的考验,也在朝鲜战争中大放光彩。53式重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二次供弹,能实施长点射和短点射。该机枪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且高寒、缺氧的中印边境地带,还是在热带雨林的越南山地,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53式的理论射速为600发/分钟,战斗射速为300发/分钟。良好的武器机械性能,再加上强大的射速,使敌人产生心灵的震撼,胆小一点的敌人当听到53式的怒吼时,立马精神紧张。美中不足的是,53式重机枪采用笨重的轮式枪架,全重404千克,不仅士兵不胜重负,在山地作战中更暴露出不利的一面。有时为了在山坡上架枪,不得不由其他战士用肩膀架起一个架轮。该枪一般是编在步兵团机枪连和步兵营机炮连里。一挺枪编六七名战士,为一个最小作战单元,平时以连为单位集中管理与训练,战时配属到步兵连战斗。其主要任务是以有效的火力支援步兵连作战,有时对空射击,为步兵提供空中安全。
折叠辉煌战绩
1952年10月前后,我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的部队已经使用上了拟定名为53式的重机枪,新枪下到部队一经使用就受到战士的欢迎。这枪在防御作战中优势最明显,因为机枪设有护板,枪手在战场上的生存系数高。在火力拦阻敌人的攻击中,用战士的话讲,机枪像割草机一样,使前沿的敌人一排排倒下。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一次,为阻击溃逃印军,重机枪火力发挥了重大作用。敌“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部和第4连,共140余人企图向后方退缩,我边防某部配属的两挺53式重机枪架在距敌1000米距离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绝对的火力优势,使敌动弹不得,为我方迫击炮占领阵地赢得了时间。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死亡的敌人中有30多人是被53式重机枪击中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中,53式重机枪更是一展神威。有资料显示,越南人民军1972年的春季攻势中,仅4月9日~19日,平定地区军民就歼敌3700名,轻武器杀伤人员占80%,而53式重机枪杀伤人员占轻武器杀伤人员的50%。曾大难不死且后来访问过越南的美军退役中士约翰说,当时听到对方猛烈的枪声,并能感觉到子弹在头顶呼啸,真恨不得钻进地下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53式才完全退出人民军队现役序列。
1884年,世界上第一挺真正的机枪---马克沁机枪问世,至今机枪已经走过漫漫120年历程。在这120年中,机枪在弹火纷飞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机枪在英文中称作“machinegun“,我国早期也有人称之为机关枪。据说,世界上第一挺机枪是由一位叫伐商的比利时工程师于1851年设计的,这是一种拥有50根枪管,使用硬纸壳制成的弹壳枪弹,该枪曾在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但不久便销声匿迹。1861年,美国人加林特研制出了的4管的集束管武器,并逐步发展到6管、10管。这种机枪曾在俄土战争中使用过,马克沁机枪问世后,它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射速高达600发/分钟。1893年,罗得西亚警察曾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士兵的猛烈进攻,当场击毙3000多人。当马克沁拿着自己研制的机枪到德国为国王表演后,国王惊呼:“此乃我需,别无其他。“一战中,马克沁机枪成为射杀士兵最多的武器。一战后的近30年,各国又相继研制了结构不同、性能各异的机枪。比较著名的有苏制762毫米dp式轻机枪和捷克762毫米zb-26轻机枪。而旧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则将捷克的zb-26作为自己的制式装备。二战期间,德国人在mg34机枪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mg42机枪。1942年秋,德军在突尼斯卡塞林山口同美军的一场恶战中,mg42的枪声像撕亚麻布一样,吓得数千名美国兵惊呼:这挺机枪太厉害了!约2400名美国士兵在mg42的威力下举起了双手。1959年,苏联在akm突击步枪的基础上,加长、加粗枪管,改成rpk轻机枪,使其既具有突击步枪的轻便灵活,又有接近轻机枪的点**度和火力持续性。与此同时,美国人研制的m60通用机枪也是经典的枪型。上世纪60年代后,**班用机枪应运而生。**机枪可分两种,一类是专门设计的轻机枪,如比利时的“米尼米“、西班牙的“阿梅利“和新加坡的“乌蒂玛斯“等;一类像ak枪族那样,以**突击步枪为基础,换装重型枪管和加装两脚架后成为与步枪同一枪族的轻机枪,如英国的l86a1式轻机枪和奥地利的aug轻机枪。大口径机枪通常口径≥127毫米。二战中,大口径机枪曾是有效的防低空武器。145毫米防空机枪则仍以高射为主。进入21世纪,机枪仍然不可或缺。
虽然大明现在研制的还是马克沁式的机枪,但是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万历的要求,射击速度每分钟能够达到600发,也就是一秒钟可以打10发子弹,想想很不错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王者了,可以说这个是步兵恶梦开始。
远程大炮只看了看样子,在科学院里没法试,因为射程达到20公里了。不过万历很满意,有这两样大杀器,基本上灭掉一个国家不过是举手之间的事情。
(本章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