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谢流语》第18章 私塾小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凌晨六点,刚到卯时。

平顺便掀开帘子,把谢流语叫了起来。

每天固定的行事,梳洗整理后,与谢天彰用完餐,出门上了马车就往学堂去了。

今日私塾会举行一次小考。

是一个模拟童试的考试,按照真实的童考标准流程来进行。

私塾里所有九岁以上的学童都要参加。

考试前,谢流语特意去跟先生申请参加这次小考。

顾先生很惊讶,把谢流语上下打量了一遍,很是意外。

然后抽问他几道《大学》、《中庸》的题目,让谢流语释义。

毫无意外,谢流语凭着他非人的记忆里,全都答出来了。

于是,顾先生同意让他参加小考。

所以为了这次模拟,谢流语非常认真的准备了几天。

私下里,谢流语不知道的是,顾先生还找过谢天彰,与他商量了谢流语读书的进度。

两人都很是担心,谢流语学得太快,会不会揠苗助长,反而对他不好。

最后,也没有得出结论,因为谢流语平时也不是个书呆子,很多时候,玩的时间比学的时间多。

等到了私塾门口,陆陆续续的来了很多同窗。

有的乘车,有的步行。大家互相行礼后,结伴一起走进了学堂。

顾家学堂叫做晨晖楼,是顾先生亲自题的字,所以大家都叫顾家私塾为晨晖学堂。

走进晨晖楼,就看到了平时宽阔明亮的屋子,都被木板隔开,形成了如同号子一般的小房间。

这些完全都是按照童试的规格定制的,大小长宽,都于灵云县学馆的考场设置完全一致。

更绝的是,顾先生还考虑到了臭号,在隔间旁边放了马桶,丧心病狂的,每个隔间旁都放了。

完全做到了百分百还原。

谢流语将笔墨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格子里后,马上就捂着鼻子跑了出来。

在远离晨晖楼的亭子里,找了个座坐了下来。

平顺见他有走了出来,从长廊里窜过来,站在了他旁边。

“小少爷,你看现在还早,要不您先靠着小的睡一会。”

说平顺就要坐在谢流语旁边。

“我昨晚上睡得很,休息得不错。”

这一年里,谢流语每天都起得很早。

到达晨晖楼,有时先生没到,他就会趴在桌上睡觉。

这些都被平顺看在了眼里。

“你坐下来吧!不用一直站着。”

平顺已经了解了谢流语的性子,于是安安静静的坐在了他旁边。

“乘着现在我空闲,你把之前累积的问题都拿出来,我给你解答了。”

“好的。”

平顺从自己的小书袋里掏出了一本书册,放在膝头,轻手翻了开来。

平顺手里拿的是一本《算学课论》,是大顺开国皇帝组织编纂的数科通行教材。也是童试数科的必考书目。

蒙童从五岁就会开始接触数科,一直到考过童生试,都会学习这本书。

其实以谢流语的眼光来看,《算学课论》就是将小学初中数学课本合在一起的一本大部头。

基本没什么难度,但是却把平顺、张圣达、顾学志这些真正的小孩子们虐得死去活来。

所以,平顺累积得最多的问题总会是数科题。

谢流语看着他勾出来的非常多的问题,找了个简单的开始给平顺讲解。

先到的一些同窗,见他们讲题,好奇走了过来,慢慢的就围了些人。

谢流语也没在意,继续讲题,等周围光线被遮住了之后,抬起头来,发现被一群人围住了。

有平日熟悉的张圣达、顾学志这些人,也有妹纸们说过话的刘明、刘涛这些贫家子弟。

他们都是被谢流语讲解数学题给吸引过来的。

谢流语毕竟是活了一次,上过学的人。在数学这一科上是非常有优势的。

他讲解题目清晰明了,直戳命题关键,而且解题思路众多,若这种方法听不懂,那么他会立刻换一种方法给你讲。

让人换角度思考,更容易理解。

所以没一会就引来了围观。

方忠从顾家前院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场景。

他走过来,朝着平顺挤了下眼睛。

平顺知道方忠的意思,但是与他私下里一直互看不顺眼。

翻了个白眼后,想起谢十安和谢天彰的吩咐,才笑眯眯的对谢流语说到。

“小少爷,时间不早了,回家后我再问您。”

谢流语见马上就要到卯时正了,便轻声应了下。

“好。”

于是周围的人就都散了去。

“流语,你真的要一起小考吗?”

张圣达见众人散去,一屁股坐到了谢流语身旁。

“是啊!”

“嘿嘿嘿,要是流语考得比咱们好,会不会被自家爹娘收拾?”顾学志嬉皮笑脸走了过来。

平顺见状,忙起身让座。

“那可说不定,谁让他这么能学,完全就是怪物。”

谢流语这一年的时间,就从初学者追赶上了他们,还大有超越之势,是每个同窗父母眼中其他人家的孩子。

每每提及谢流语,同窗们都会被比较训斥奚落一番。

所以,谢流语暗地里招了非常多记恨。

其中以陶吴奇最为明显,陶吴奇很有读书天赋,他在九岁左右那一拨学童中表现得最好,特别受顾先生重视。

但是自从谢流语来了之后,特别是他进入状态以后,进步神速,一下子将刚起蒙的萌童超过了,迅速赶上了中间这一波学童。

然后今天,他居然被先生准许参加小考,这让陶吴奇的心态一下就失衡了。

他坐在长廊里,用看上辈子仇人的目光看着谢流语。

方忠不动声色的走到了谢流语侧边,用身体将陶吴奇给整个挡住,让他完全看不到谢流语。

于是,陶吴奇只得愤愤收回目光。

对面长廊里坐着的,都是没有参加这次小考的学童,他们按照要求,各自看书,没有喧哗。

这已是旧历,每次小考,不参加的学童都会坐在长廊上看书学习。

谢流语就坐过几次。

因为每一季都会组织一次小考,而之前谢流语都没有参加过。

开展这样的测试,就是为了检验学童们的学习情况,用具象的分数来督促鼓励大家学习,还能查找问题和缺陷,从而进行改正。

这简直就是前世模拟考翻版。

先生还会根据每个学子的成绩,来进行推荐,是否适合报名参加童试,参加则有多大的把握,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哪里?

令谢流语惊奇的是,这样学习的方式并不只是顾家私塾有,其实整个灵云县、甚至整个大顺朝的学馆、私塾、书院都是这样的操作流程。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有时候谢流语会想,他穿到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从哪个时间点出现了分歧?

经过这一年来的了解,谢流语知道:这里有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而且历史与前世大致无二。

也有诸子百家,汉唐华丽灿烂的时代。

所有历史脉络走向基本一致,但是从宋朝末年开始就出现了拐点。

灭亡宋之后。并没有出现朱元璋,夺得了天下的不是他,而是大顺皇朝袁氏家族夺得了江山,开启了顺朝的历史。

到如今,顺朝已传承五代,有110多年的历史了。

顺朝很多政策制度,与封建王朝的统治需求不相融,甚至迥异。

这个王朝重文但不轻武,重男但不轻女,重农但不抑商。

而且还形成条文,写进了大顺律法中,从国家法律的层面来确立其地位。

如此之多的与众不同,以现在的目光来看,都是从顺朝的开国皇帝开始的。

他便是这个时空走向改变的关键。

谢流语查看了许多资料,却没有开国皇帝袁庆荣详实的资料。

只知道他出生世家,凭着自身的努力,以及家族的势力,在宋朝末年的纷乱中,夺得了统治权,占上了权力的巅峰

此后在位的12年,大力发展各行各业,由上而下大刀阔斧改革,将宋朝留下的沉疴弊病,一刀斩除。

随后,其儿子继位,继承了开国皇帝意志,继续改革。

将整个帝国推着向前高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令周边国家无敢来犯。

一直到今天,那些完全超出这个时代能孕育的政策、技术还在发挥着作用。

谢流语有理由怀疑,这个顺高祖袁庆荣很有可能也是一位穿越者,而且是有大能力的穿越着。

卯时正,参加小考的学童全部到齐。

顾先生,捧着试题缓缓走进了院中。

散落在院子各处的学童们,捏着鼻子立刻快步走回了晨晖楼里,找到自己的考号坐了下来。

谢流语有点儿兴奋,他这是第一次参加考试,也是第一次对自己一年来的所学进行考核。

与平顺和方忠示意,也捏着鼻子跑去了自己的小隔间。

看来得准备副鼻塞,这个味道太令人受不了了。

这一年,谢流语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都背得滚瓜烂熟。

还抽时间看了《资治通鉴》、《左传》、《列国传》这些史书。

将谢天彰书房中,第一、二架子的书基本上都看完了。

里面有也有杂文、游记、大顺律法、法典法文,零零种种加起来得有几百本了。

顺朝童试考贴经墨义、策问、经义、杂文、数科、律法这六科。

帖经墨义:类似于前世填空题、解释题,这部分主要考察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因此,除了熟读四书五经、律法杂文外,还要将其铭记于心,但这对谢流语来说是最简单的一科。

策问:则是对时政、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问题的回答和见解,命题形式就如同语文考试中的论述题或命题作文,不仅要观点合乎逻辑,能自圆其说,还要有文采。

所以这项谢流语只能以观点取胜,因为他没文采。

杂文:是用官员常用的篇、表、论、赞等文体来写作,类似应用文写作。

这一科谢流语可以拼公文写作,以及拍马屁的能力。

经义:以文章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考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于读后感。

数科:就是解数学题。

律法:就是模拟解决行政管理中遇到问题,出题主考官一般会举例,某地遇到如此这般一件事,问考生该如何解决。

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谢流语,对策问、杂文、经义三科都没有绝对把握。

但是,贴经墨义、数科、律法却是他的强项。

一拿到分发下来的试题,谢流语先通篇看了一遍。

上午考的是策问、杂文、经义三科,都不是他擅长的。

幸好因为是小考,所以题量也不大,只出了两道题。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上午能把三科全部考完。

策问和杂文题目都还好答,没一会儿就答完了。

就是经义题把谢流语给难住了。

他按照前世经历了千锤百炼才获得的宝贵经验,把不会的题放到了最后来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