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工厂的故事》第五章 第五节 生产自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生产自救

财务科长毕春华,是位四十出头的中年女性。园润的脸庞,均称的身材,温婉沉静的双眸,显着成熟与稳重。她早年毕业于商业专科学校,在省城一家企业任主办会计。她丈夫姚宏志调到向阳厂任办公室主任,为了解决他们夫妻分居的问题,前年她也调到了向阳厂财务科。

她业务精熟,办事干练,处事大方。几个月前,老科长即将退休,吕洪波提拔她为财务科长。

开完厂务会后,吕洪波来到财务科,把会议精神跟毕春华说了,要她去银行贷款,对她慎重地叮嘱说:“一定要把这事办好,新产品其它的工作都差不多了,就指望着它投产了。”

两天后,毕春华从银行回来,一脸自责地对吕洪波说:“吕厂长,真是不好意思,我没能完成你交待的任务,银行拒绝给我们贷款了。”

吕洪波听了,满怀信心要启动生产的热情,又一次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大声地问:“拒绝给我们贷款?为什么呀?”

毕春华说:“银行信贷股长说,我们在银行累计欠款达三百多万,一直不见归还。最近银行系统开了会,整顿信贷环境,决定对我们这种偿还能力差的企业,停止贷款。”

吕洪波说:“我们当前只是暂时的困难,一旦新产品上马,销路一定会看好的,还清贷款是不会有问题的。这些情况你都说了没有?”

毕春华说:“说了。这两天,我与他软磨硬泡,什么好话都说尽了,简直就是在央求他了。可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他跟我说,他手中造成的不良贷款太多了,这个责任他担当不起。他现在的原则是,不还旧帪,就不能再贷新款。”

没有资金就不能买回原材料和其它物质,就不能启动生产。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遇上这个问题,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第二天吕洪波亲自去了银行,找到管信贷的副行长,陪着笑脸,向这位新上任的副行长陈说厂里当前的困境,并说:“我们的新产品已经定型,生产新产品的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只等这笔资金来启动生产了。新产品是农村急需的农田耕作机械,深受农民欢迎,销路绝对看好,将来偿还贷款是绝对不成问题的。请你这次一定要高抬贵手,扶持我们一把!”

可一任吕洪波说破嘴皮,副行长还是扳着他那肥胖多肉的脸,一脸的冷峻,极不耐烦地回复他:“你不要再多费唇舌了。银行也有银行的困难,我们的不良贷款率,决不能再任其攀升。不还旧债就不能再贷新款,这是我们银行的铁律。你不必再说了,请回去吧。”

看着这位行长冰冷无情的面孔,搞技术工作的吕洪波,那里受得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再也不愿意多说,扭头走出了银行。

回厂后,吕洪波心恢意冷,一人独自坐在办公室发呆。毕春华听说他回来了,特意来到厂长室,见他这付模样,料定他一定也是碰了钉子回来了,问道:“吕厂长,怎么样,你的面子比我大吗?”

吕洪波不语,低着头连连地摇着。丧气地说道:“这银行的事我是搞不定了。简直是不由分说,不分青红皂白。”

毕春华也气愤地说:“银行向来就是嫌贫爱富,从来就没见他们雪中送碳,扶危济困过。”

“是啊。咱没有资金,生产就不能启动,再好的产品也生产不出来。银行又见死不救,这可怎么办呢?难道这厂子真要毁在我的手上?”吕洪波答非所问的自语着,似乎陷入绝望之中。

毕春华看着不堪重负吕洪波,似乎要被这沉重的担子压垮了,十分同情地安慰着说:“吕厂长,我看,你也不必这么悲观,有困难,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担子重,大家一起来挑。这厂子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厂子垮了,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啊。”

吕洪波没有作声。也无心回答。

毕春华接着说道:“吕厂长,我那天从银行碰了钉子回来,心里也很不好受,为厂里筹措资金,本是我们财务科的事,可我却没把这事办好,连累厂里的生产不能启动,心中总像是亏欠了什么似的。”

吕洪波说:“难得你能这样想,这不能怪你,主要是前段厂里的经营受市场影响所致,弄得债台高筑。厂子搞砸了,主要的责任是我的。”

毕春华又说:“可想办法去银行贷款是我的事呀,为了这事,昨夜我一直辗转反侧,没能睡个安稳觉。今天上午起床后,突然有一个念头从心里冒了出来,我认为这样做,也许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呢。吕厂长,要不我说出来你听听,看这想法能行不?”

吕洪波听了,抬起头来,看着毕春华,没有信心地问道:“你有什么好想法,说出来听听。”

毕春华理了理思绪,慢慢地说道:“我是这样想的,既然银行已决定不给我们贷款,我们又面临着新产品的投产,急需启动资金,我们决不能就这样坐以待弊,我们完全可以,也理所当然地,发动全厂职工进行生产自救!”

“生产自救?”

“对。生产自救。就是号召本厂职工集资,自己解决生产启动资金。我算了一下,全厂除下岗的职工外,还有六百职工,每人拿出一千元,就是六十万元,有些富裕的家庭还可以多集,我认为这次集资六十万应该不是问题。有了这六十万,买回第一批试产机子的原材料和其它必备的物质,就不成问题了。”说到这,她停了一会,看着吕洪波。

吕洪波的脸色好转了起来,赞同地说:“对。”

“我也认为,耕田机的销售绝对看好,它的销售旺季应该是三到五月份,在这几个月里,我们可以生产一批销售一批,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有利润的,在生产和销售的循环中,资金一定会不断增多,到了六月份,就可累计生产出几千台耕田机,也一定会销售掉绝大部分,那时我们就有钱了,再把这批集资款,连本带息返还给职工;我还认为,为了能顺利的集资,调动职工集资的积极性,我们集资的利息要高于银行的利息,这样集资的行为就会具有很大吸引力,容易获得成功;当然,我们可放得策略些,对外不要说是利息,可称为奖金,因为职工们在厂里困难的时候,拿出自己的钱来,为厂里解决了生产的启动资金,发给职工奖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毕春华按照她的思路,越说越起劲,眼中闪烁着喜悦与兴奋。说完她看着吕洪波问:“吕厂长你认为我这办法怎么样?”

吕洪波先是满不在乎地听着,越听越被毕春华的话所吸引,就越来越专注的听了下去,最后他一改萎靡不振的状态,喜形于色的说道:“毕科长,太好了。你说的可是有理,有利,有节呀,我完全赞同!资金问题解决了,厂里有救了,谢谢你想出了这个生产自救的办法来。就这么办吧!”

毕春华见她的建议得到吕洪波的赞同和采纳,更是兴奋,笑着说道:“那还请你把利息定下来,我们好马上出集资公告!”

“行,这方面我也没有经验,咱们一起来定。”吕洪波兴奋地说:“你说,我们向银行贷款,得还多少利息?”

“年息是百分之六点多。”毕春华回答。

吕洪波听后,思量了一会,说道:“那我们就按银行的二倍,按百分之十二,也就是说月息百分之一。这样简单明了,职工一算心里就清楚了。你看怎么样?”

“百分之十二。”毕春华迟疑了一会说:“我先算一下。假如我们集资六十万,三个月后还款,就是百分之三的利息,三六就是一万八。”

“一万八的利息,这不算多。三千台的生产总值有四百多万,利润有好几十万,完全付的起。再说这肥水也没流到外人的田里去。职工们为了生产自救,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挽救了工厂,得到这点奖励,完全说得过去。就这么办,出公告吧。”吕洪波果断地拍板。

第二天上午,《集资公告》张贴于公告栏里,公告栏前,围着一大群职工在观看,有人在小声议论着:“年息百分之十二,挺高的,这比把钱存入银行要合算多了。”

毕春华也在一旁解释着:“这是因为银行不给贷款,厂里为了解决生产启动资金,才这样做的。”

有个职工当场就表示赞同说:“行,这是个好办法。我愿意参加。”

又一位职工说:“这么高的利息,干吗不参加呀。何况是为了生产自救。”

还有位职工更是风趣地当众唱了起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他一边大声地唱着,握成拳头的手,在眼前有力地挥动着。

第二天,受到鼓舞的工人们,带着钱到财务科交集资款,接着又有一些人去银行取款,把取出的钱交到财务科。二千,三千的有之,五千,八千的也有,一个星期后,六十万集资款已经到位,财务科及时停止了收款。

有些没有交上集资款的职工有些后悔,怨自己动作太慢了。毕春华向他们解释说:“各位师傅请放心,因为银行停止了我厂的贷款,集资这事,厂里会长期搞下去,这是于公于私都有利的好事,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以后的集资规模还会扩大。不要着急,以后有的是机会!”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后续的工作可以陆续进行了,把钢材买进厂,是首当其冲的事。供应科长李育华,根据耕田机材料定额,填写了材料采购申请单,准备去采购钢材,他把申请单遞给秦明刚:“秦厂长,这材料采购单请你审批一下。”

刚当上厂长的秦明刚,被师兄这样称呼,很是不适,笑着说说:“育华哥,这样的称呼,真不习惯。咱还是照旧以师兄弟相称吧,那样亲切些。”

李育华也笑了:“怎么,不自在了?”见秦明刚确实为难的样子,随即爽快地说道:“好吧,还是照样叫你明刚吧。”

秦明刚立即说:“对,这样听起来,顺耳多了。”

秦明刚接过师兄的申请单,一张一张的翻阅着,审核之后签了名。全部批完后,把一叠采购单交给李育华,说:“育华哥,我先跟你说一下,厂里计划头一批是五百台,第二批就是一千台,第三批是一千五百台,一共是三千台。这是近几个月的短期计划,我先向你交个底,你在采购时就可以通盘来考虑,灵活处理,有些小型的东西就不必按月去买了。”

李育华接过采购单,笑着说:“好,我知道了,明刚,谢谢你的关照。”

几天后,李育华的工作也卓有成效地显露出来,各种规格的圆钢、板材、管材、铸铁锭和煤炭一车车地陆续进厂,各类标准件油料也陆续地进了仓库。

秦明刚全部完成了他所承担的绘图设计的任务,正式履职,投入到生产管理当中。

他首先全力主抓新产品的工装模具,协同师兄伍育成,迅速地结束了工装模具的扫尾工作。接着,在吕洪波主持下,召开了耕田机生产的第一个调度会,会上,秦明刚具体布暑了投料500台的第一批试产工作。。

并在会上慎重地宣布了,上几个月冲压焊接的下岗职工,全部上岗。

至此,第一批新产品的批量试产在全厂启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