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广州的诡异经历》第二十二章 赶尸的由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回可轮到车然然牛气的时候了,可把他牛坏了,插着腰撇着大嘴给我们讲着那个长远的传说。

这个赶尸啊也称移灵,俗称吆死人,是中国湘西地区的一种运送在他乡死去的本地人遗体回乡的技法。在中国认为该技法和苗族巫术有联系,属于茅山术祝由科。

湘西赶尸年代很长远,说起赶尸的起源,民间有书记载道: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率带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对身边的阿普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阿普军师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毙命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魄尔魂勿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这便是赶尸的最早版本。

之后清代中期,赶尸技术出现,是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运送回家乡。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赶”的。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旋涡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没。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赶尸”这个职业于是就产生了。

“赶尸”的活动范围其实很小,只限于在湘西的山区,其它全国各地均没有这些恐怖的运尸活动出现。湘西,是指湖南省的西部,主要是在沅江流域一带,据说赶尸是以沅陵,泸溪,辰溪及溆浦这四个地方最为盛行。湘西的沅江流域,大多是崇山峻岭,其间道路崎岖,人行已是甚为不便,倘若要抬着棺材运尸回乡,那更是十分麻烦。很多在此工作谋生的人,在临终前大多委托亲友,务求把尸骸运回故乡安葬,以免葬身在这荒凉的山野间。为了避免抬着棺材在山野间的崎岖道路颠簸行走,所以“赶尸”,这种独特的运尸方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有关文献记载,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之说。

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理由是,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法术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缠去了,而且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岂不影响旧魂灵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属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这两类尸同样不能赶。

总之这赶尸讲究很多,可是到了民国时,火车,马路兴建了起来,当时还有个奇葩的事,传言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代办运尸还湘”。随着民智渐开,炸药的广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出现了现代公路和汽车,不信邪的汽船也开始搭载尸体。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淡化,入川的移民不再要求把尸体运回老家。就像火车的出现粉碎了保镖和绿林强盗联合制造的神话一样,赶尸人也被历史逐步淘汰了。

车然然把他知道的都讲完了,喝了口酒说道:“刚才说的都是皮毛,其实赶尸这个很麻烦的,不过我就知道这些。相比赶尸这个行当苗疆蛊术应该很麻烦吧!”车然然说着给了郑辉一个眼色,意思是让他来介绍介绍湖南苗疆蛊术。

郑辉摆了摆手,说道:“吃饭吧,听这些没用,真的。”

“你讲讲嘛,现在还早,你不会不知道吧!”

“看你那个法宝我觉得你应该懂点什么吧!”车然然试探的说道。

“诶呀,就懂一点罢了。”郑辉谦虚的说道!

“那你给我们说说啊,不说可不给面子啊,大伙说对不对!”车然然笑着说道,还怂恿大伙。

郑辉看着众人的眼光说道:“行,不过我只说大概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