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广州的诡异经历》第三十六章 葬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见唢呐声出起来了,那就证明不是红事就是白事了,我顺着唢呐的声音来回在巷子里寻找,终于在处巷子头看到了,这个巷子周围到处都是花圈,门房两边还站着两个已经粘好的纸人,那纸人粘成了金童玉女,那处房子里一直传来了断断续续的哭声,哽咽的哭着,房子周围进进出出不少人,都是表情低落,脸上显得很阴沉,

其实这个重男轻女现在应该很少见了,可是在山村里有的还保留着重男轻女这种封建的文化。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北方农村就经常遇到红白喜事,那时候乡里乡亲都很和善,谁有困难大家都会出手帮忙,跟一家人似得。在农村红白喜事也是很常见的,谁家要是有了红事或者白事都会去观瞧,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去看过,当时隔壁村里有一户人家死了,我跟我们小伙伴就去看了,那时候我还小,就几岁而已,不知道什么是生死,只知道死人就是躺床上睡着了。不过也听过几个老人讲的鬼故事,也怕鬼,可是我还有他们三个小伙伴,恐惧感就在心里消失了,换成了心里的好奇,想去那里一探究竟。我还记得小时候问过一个傻问题,死人睡到了棺材里那要是想尿尿该怎么办啊........

不一会,我跟我那些小伙伴赵铁柱,田二妞,王钢蛋三个就到了办白事的家里,死的是个老太太,姓耿,耿老奶奶,当时只记得他们家也是占满了人,我们互相挤了进去,那些大人们也知道我们也是这个村的小孩,也没闲心管,就让我们进去了。我首先看到一个大灵堂,周围都是用布包起来,那个布墙上画满了一些神仙,什么哪吒,二郎神啊,还有些不知名的神仙,我当时感觉那些神仙跟电视里的不一样,布上画的神仙都是拧着眉瞪着眼,看着很害怕。不过灵堂这个摆设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这个灵堂里面的人也都是披麻戴孝跪在灵堂上的照片前烧纸。那个照片上的老奶奶慈眉善目的,可是老是感觉她在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错觉。

在农村,习俗礼仪也是比较多的,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还有的一些习俗是要给死者沐浴更衣,我听以前的老人讲过,不过我一直当鬼故事听。更衣服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样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这个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不过有些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这些沐浴更衣完毕后剩下的还有招魂和送魂意识。在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这里面还有一个习俗,叫头七!其实这个头七流传下来的说法是从古代流传的,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不过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些其实也都是我小时候听老人讲的,当时也没有别的可以玩的,只有听故事消遣吧。

我后来知道耿老太太没有家人,有一个儿媳还疯了,我觉得她挺可怜的,死了还没有亲人,不过后来我听到了一个故事后我觉得耿老太太这完全是个报应,我一直记忆犹新记着那个故事,简直可以说是人神共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