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开来一辆电瓶车,就像景区游览车那样的,只有顶棚用来挡雨,并无门窗玻璃,最前面是司机,后面有4排座位,每排能坐两人,冯少校和齐教授坐在第一排,后面依次是陆教授、王教授;赵梵音、欧阳娜娜;白青岚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
大家坐稳后,电瓶车缓缓的沿着柏油路继续向贺兰山边驶去,不多时,前面出现了一个岗哨,士兵看到是冯少校,急忙将挡在路中央的铁马搬开,柏油路就到这里截止了,前面是一条被压的结结实实的土路,车辆开过没有卷起一丝尘土。
突然赵梵音觉得车头往下一沉,好像正在向斜下方行驶,忙向前方看去,只见前面是一条向地下延伸的甬道,逐渐离开地面,再往前大概一公里左右就完全延伸到了地底,进入了一个巨大的隧道之中,隧道口似乎有什么遮挡着,里面的景物就看不到了。
不多时,电瓶车开到了隧道口,这里仍有一排士兵把守,隧道顶上向地面垂下一个巨大的半透明帘幕,不知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似乎还比较厚,将隧道口档的严严实实,透过帘幕依稀可见洞内有灯光闪耀着。
士兵检查过司机和车上人员的证件后,向岗亭内挥了挥手,只见这巨大的帘幕缓缓升起到仅容电瓶车进入的高度,电瓶车迅速钻入了隧道,身后的帘幕又缓缓降下,外面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
这隧道有十多米高,依然是两辆车交错行驶的宽度,隧道顶是一排向内部延伸的照明灯,连成了直线,一眼看不到头,将隧道内照的亮堂堂的,一点也不比外边暗。
电瓶车继续行驶,似乎这一段路比外边的甬道更加倾斜,而且倾角逐渐加大,到最后一段甚至需要人扶住把手,避免向前滑落,司机也变得小心翼翼,专心控制着车速,隧道中空无一物,只有他们在里面前行,刹车片摩擦声,子嘎子嘎的响着,显得异常清晰。
就这样,在隧道内行驶了大约有半个小时,赵梵音估摸,按照这个行进速度和下降角度,现在应该已经进入到贺兰山的脚下,起码离地面也有上百米深的地方了。
“快要到了!”,欧阳轻声的在赵梵音耳边说,吐气如兰,骚的赵梵音耳朵有些痒,不禁握紧了欧阳的纤纤小手。
果然,电瓶车又行驶了几分钟,车头突然向上一抬,整个车开上了水平地面,并停了下来。
赵梵音看四周的景象,不禁深深地吸了口气。
这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大概方圆有两个横着的足球场并排大,高有二十多米,仰头看向空间顶部,都是开凿的痕迹,并非天然形成,几个巨大的探照灯,在几个方向上立在离顶部很近的空中,向下将整个空间照的透亮,几乎都看不到地上的人影。
在地面上,靠近隧道口的地方,停着一辆辆工程车,上面都没有司机,在正对着隧道的尽头,从左至右、从上到下,被隧道口相同的帘幕严密遮挡着,里面是什么则无法看到,在这帘幕前面隔5米就是一个岗哨,站岗的士兵都端着冲锋枪。
此时,一个身穿军装的人,从帘幕前跑向众人,在冯少校身前立定,敬了一个军礼,才道:“报告首长,一切准备就绪,请领导指示!”,看这军人的肩章,应该是个连长。
冯少校点点头,说道:“很好,咱们一起过去吧!”,径直向帘幕走去,众人跟在冯少校身后。
走到帘幕的近前,才感觉到它的巨大,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从地面一直延伸到空间的顶部,下面开着一个小门,可以供人出入。
欧阳边走边向赵梵音介绍这帘幕的作用。
。。。。。。
要说华国的考古界,这些年也是经历过不少巨大的失败和惨痛的教训,最为人扼腕的就是发掘技术太原始,导致很多文物在发掘过程中被破坏,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兵马俑。
当年兵马俑刚被发掘出土时,士兵、衣饰、兵器、马匹、车辆等全部是按照真实的颜色绘制,栩栩如生。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发掘人员科学知识不足,将这些文物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保存,结果几个小时之后,文物表面的色彩全部氧化褪去,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可谓是重大的考古损失,令人痛惜。
当时,据探测在秦始皇陵墓四周,一圈都是兵马俑坑,就是应为这个文物保存的难题未解决,在发掘了三个兵马俑坑之后,其他的就再未发掘,对秦及秦以前的历史研究也为之停滞不前。
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难题,科学界一直在公关,近些年终于有了研究成果。
这个巨大的帘幕就是其中之一,它像一层保护罩,将内部空间密封住,在帘幕之后的空间,有几个巨大的空气调节器在工作,调整着内部的空气含量比例、湿度和温度,一方面保证考古人员的正常作业,另一方面则引入更多的氮气,尽量减少文物表明的氧化。
另外,考古界现在也在应用一种快速覆膜技术,这是一种喷涂剂,操作时有点像给植物喷洒农药。在文物出土时,立刻在其表明喷涂一层透明的雾状保护膜,保护膜在文物表面立即结成透明的薄膜,不会影响文物的观赏和研究,也不会与文物表面的彩色涂料发生化学反应,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保护效果。
这些技术已经在近两年应用到多个考古发掘项目中,效果非常理想。
。。。。。。
赵梵音赞叹的点点头,对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以前欧阳是给他详细讲过的,欧阳总是将很多听到、见到、读到的知识、见闻讲给赵梵音听,这也是赵梵音的重要知识来源,可以说,欧阳就是他的活字典和新闻传播器。
推开帘幕下的小门,一行人来到了帘幕之内。
赵梵音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这。。。。这是多么伟大的地下建筑啊!
只见在离帘幕距离百米左右的对面,是一面由数千块巨大的青石垒成的墙体,墙体光滑如镜,无法攀爬,青石之间的缝隙细密而均匀,这巨大的青石墙与帘幕的长度和高度相当,将整个空间截断,而在这青石墙的正中间,是一扇宽20米一直顶到空间顶部的巨大石门,而在这石门的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凸起的雕刻,呈星形,不是五角星,而是有多个尖,有长有短,向四周放射。
这。。。。。这。。。。。这不是。。。。。。它吗?赵梵音陡然明白了欧阳为什么一直强调让他把那块奇石带来,这个巨大的星状雕刻,与奇石表明那凹陷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大了数百倍而已。
赵梵音的脑海,瞬间激起了无数的问号:
这个地宫难道和这奇石有什么关系?
这星状符号又代表了什么?
这个地宫和我那一直做的梦又会是什么关系?
这地宫又和陆凡的著作又会产生什么联系?
这地宫真的是成吉思汗的吗?
。。。。。。
想着,不禁朝陆教授看去,也许是因为早已见过,也许是类似的场面见得多了,也许是。。。。。。
陆教授脸色平和,并没有一丝异样。
赵梵音思绪起伏不定,继续向左右看去,在这大门前,两侧各立着一头一模一样的怪兽。
这怪兽是由深紫绿色的巨石雕刻而成,连底座有近10米高,赵梵音站在雕像身前,只略略比底座高一点,显得颇为渺小。
那巨大的怪兽,人身马面,身上有类似猛虎的条纹,两只巨大的羽翼从背部生出,呈伸展状,一条长长的尾巴在身后扬起,四肢粗壮,四只利爪完全伸展着,似乎能将人的脑袋轻易抓碎,作势欲飞,气势威严,不容侵犯。
见赵梵音看的入神,欧阳又凑近小声说道:“这两只巨兽是用上好的贺兰石雕刻而成,这巨兽名叫‘英招’,是一种上古神兽,《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记载,据说参加过几百次征伐邪神恶神的战争,是保护世代和平的保护神之一,也是天帝花园的守门兽”。
赵梵音点点头,心中想,这个传说中的巨兽“英招”在后世并没有龙、麒麟、鲲鹏等神兽那么有名,几乎很少有故事传说提及,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看守天帝的花园,天帝又是谁?
难道这所地宫并非陵墓,而是。。。。。。
带着这么多疑问,赵梵音正要开口问欧阳,只听见那边冯少校大声吩咐道:“工作开始了,大家注意,请远离大门,站在探测人员身后,不要影响探测工作”。
只见一名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白色工作帽的工作人员,手持一台形状奇特的仪器,站在了大门跟前。
这仪器像一个大个工具箱,两旁有把手伸出,上面有一台倾斜的屏幕,正对着操作人员,屏幕有a4纸大小,透出是绿色的光亮,上面还有一些很细的黑色横线,似乎是刻度尺,从仪器的前方,伸出一根两米多长的黑色金属杆,金属杆顶端横着一个40多公分的探头。
工作人员,两手分别握着两侧把手,将探测器靠在腰部,来回调整着身体的方向,尽量让顶端横向探头与大门水平对齐,然后缓慢的,尽量保持水平的向石门靠近,屏幕的顶端逐渐出现了一道横着的白色实心矩形,矩形两侧则是垂直的两片白色,同时矩形左侧出现了一些数字,随着距离的靠近,在不断变化着,似乎表示着矩形的尺寸。
探测器再往近靠,大的矩形后面紧贴着又出现一个白色实心矩形,长度略短,粗细只有前一个矩形一半的实心矩形。
同样,它的左侧也出现了一组变化的数字。垂直于第一个矩形两侧两片白色还在向前延伸着。
探测器接着靠近,在第二个矩形的中心线位置,逐渐出现了一个紧贴着的,很粗的呈九十度的凸起,随着距离拉近,这凸起逐步拉长,同样也呈现为一个实心矩形,长度只有第二个矩形的三分之二。垂直于第一个矩形两侧的两片白色依然向前延伸着。
再往近靠,直到探头快要顶到了石门,并发出“嘀嘀嘀”越来越急促的报警声,屏幕中就再也没有出现其他物体了。
探测人员又通过屏幕调整了一些参数,将探测距离拉大,重复上述动作,显示的依然是这些东西,只是垂直于第一个矩形两侧的两片白色随着探测距离的拉大,它的长度变得更长,调整了几遍距离参数,都是这个结果。
这探测结果代表什么意思呢?
众人不禁面面相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