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应聘到了一家做通讯的杂志社,正式混入了媒体行业,做了一名行业杂志的记者。
2000年国产手机首次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并在低端手机市场寻到了突破口。有资料显示,2000年国内中低端手机已占整个手机市场份额的50%并且还在以100%的速度迅猛增长。由于年轻消费者和潜在购买者大多喜爱2000元以下的手机,因此售价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的国产手机大受青睐,也迫使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洋品牌调整了价格策略,从而改变了市场格局。在2000年,以波导、tcl、康佳、夏新、科健、熊猫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国产手机品牌崭露头角。“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更是成为广为人知的广告语。
不过,波导、夏新、科健、熊猫等手机厂商在技术积累上相对较弱,不仅在核心零配件上依赖境外供应商,一些品牌甚至连整机都依赖境外厂商提供,自己能做的仅仅是贴牌——一些国产手机完全是拿韩国产品做贴牌。之所以能够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主要是依赖超低价和找对了风口。
那一年,我们的老板陈总(现在是武汉天下置业地产的董事长),敏锐地看到国产手机的兴起和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联合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出版了面向全国发行的通讯专业期刊《中国通讯》。
那一批进杂志社的一共有七个人,老田,小周,小郭,我,还有三个美女,小吕和小何,小余。
他们六人都是大学本科新闻系毕业,唯独我不是科班出身。其中老田和小周之前在其他媒体也工作过,老田以前在《花木盆景》杂志社、小周以前在《党员生活》杂志社,有行业工作经验。我之所以能够进来,得益于当时的办公室主任毕老师。毕老师六十多岁,以前在军事经济学院做老师,退休之后聘请到杂志社做办公室主任。招聘的事是毕老师负责的,当时看过我资料,觉得我当过兵,又在部队搞过新闻,特意将我招聘了进来。
杂志社有四名老同志,以前都在武汉各大媒体混过。我们七个做为见习记者跟着几个前辈学习。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胡老师四十多岁,一头长发,很有艺术气息,以前是《市场时报》的采编主任。杂志社的主编是新华社湖北分社下属的《湖北经济报》的主编彭总兼任,他只有在杂志付印定稿前才出现,平常是看不到的。我们在湖北本地还单独发行一份通讯导报,四开八版,每周一期,杂志是每月一期。杂志社内部分采编部和广告部,两个部门分开独立运行。
上班第一天,我们七个人约在一起吃中饭。我们办公在台北路杂技厅后面的海迪商务中心,旁边是有名的北湖夜市。我们在北湖路找了一家中餐厅,点了八菜一汤,四男三女,我们开玩笑说,男女搭配,工作不累。这里面,小何是最漂亮的,身高一米七四,一头长发,又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老田是江夏的,小郭是黄陂的,其他四个都是外地人。我们开开心心,有说有笑地吃了一餐饭,大家也算是正式认识了。
我搬到了青年路,租了一个单间。有四层楼,每层楼有五个房间,大多是外地小商贩和一些刚毕业的学生。条件自然要比徐东那边要强一点,房间还算干净,而且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阳光照进来,一缕缕金黄色的光芒透过窗户的缝隙射进来,感觉真的很温馨。门口走廊很宽,放着各家各户的煤气炉,每天做饭时,所有的楼道和房间里面都飘荡着淡淡地饭菜香味。唯一不方便的就是共用厕所,每天早晨起来入厕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每层楼只有一个厕所,都排着队在那儿等着,像是回到了八十年代的筒子楼。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