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产手机业的历史,1999年,国内首批拿到牌照的手机厂商有十几家。很多人都清晰地记得,当年,波导、tcl、康佳、夏新等品牌,经历了一段无比的辉煌:科健赞助英超球队埃弗顿,迪比特曾凭借彩屏机获得市场份额老大的宝座,熊猫手机则成为了央视广告标王……
2003年熊猫手机出口国外有100万部左右,波导也在当年制定出海外销量200万部的销售计划,迪比特手机更是喊出“2004亚洲第一,2006年与诺基亚争世界第一”的生猛口号。据统计,截至2003年10月,中国共出口手机6000万部左右,约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可以说那是一个熊猫开天,波导辟地的中国手机时代。
回首2003年,国产手机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让人唏嘘不已。日前,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发布的《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统计公报》指出,2003年,国内品牌的手机商占国内市场销售的54.7%。其中,波导、tcl、康佳三家企业挤进行业产销前十名,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31.6%。《公报》指出,2003年是国内品牌手机生产商迅速崛起的一年,全年国内品牌gsm手机生产4830万台,销售4732.9万台,分别占手机总产量和总销量的30%和29.5%,占国内市场销售的54.7%。国产手机曾如此辉煌,恐怕是很多90后们难以想象的。那么从辉煌到没落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们欣喜,国产手机终于可以和国际巨头们掰掰腕子了,但是在繁华背后的却是越来越多的隐忧。东方通信已经拉响业绩亏损的警报,波导股份2003年中报显示的资产负债率也达到70.47%。康佳甚至爆出一台手机仅赚“几分钱”的尴尬。国产手机在市场的火爆,更多的其实是虚火,是以价格为空间的一种压榨。如果没有价格优势,真不知道国产手机的前景在何方?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国产手机的高性能?
2004年国内手机界发生了惊天的变局,南京熊猫破产,2003年还上市43款手机的波导也走向末路,由于公司在法定期限内未披露2004年年度报告,中科健股票开始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从2005年开始,科健手机慢慢走向低谷,直至陨落!
当价格不再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利器时,我们不得不承受强大的库存压力。据悉,厂商库存量一度高达几千万部。手机产业似乎正在走中国家电重复投资、无序竞争的老路。从2003年的情形来看,国内手机市场一年的总消化能力约在8000万台左右,而产能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一倍。去年排名靠前的几大国内手机品牌的实际销量均未达到2003年初的预计。2004年手机产量的扩大将使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产销之间的矛盾将呈现扩大的趋势。国产手机制造企业也表现出不同的困惑,价格这把杀手锏一直作为国产手机占领市场的利刃,但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单纯依靠价格的变化显然已经很难突围了。
难怪信息产业部的官员也对国产手机的产能担心。担心我们的库存太大,担心我们的手机卖不出去。依靠价格的优势,我们的国产手机一度把一些国际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压榨到一个极限。但随着国外手机厂商本土化趋势日盛,国产手机的渠道优势将逐渐弱化。而且国外手机也一直在寻求中国市场的变化之策,以前对他们而言不屑一顾的低价市场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价格的变化是最容易模仿的,巨头们也在价格上出手,我们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一些日韩手机企业也在中国蠢蠢欲动,想自立门户,不再贴牌,如果这成为一个潮流的话,对国产手机企业的打击将更加巨大。
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波导、科健、熊猫、夏新等曾经响当当的名字已经快被人们遗忘,手机卖场里已找不到他们的身影。
是什么造成了第一代国产手机厂商的集体落寞?
当智能手机成为发展趋势时,第一代国产手机厂商还局限于过去2g手机时代以中低端市场为主攻的经营误区。手机产品缺乏创新,局限于“来料加工,仿制生产”的作坊式生产经营理念,在面对新的手机行业规则挑战时,既无法被动的通过重复2g时代以超低价占领市场的状态,又无力通过自主创新,重新赢回市场的主动。
第一代国产手机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所以只能阶段性地抓住市场。毕竟,大浪淘沙,真正能沉淀下来的是少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