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望》第十二章 重生汴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这章开始有些和原来的相似,但是请大大们还是耐心的看下去,因为仅仅是相似而已,其中许多情节都已经变了,比如说,中原除开“大慧宗”外的另一位宗师会出现。.

××××××××××

在黄河中下游腹地,有一座巍峨城池腰枕中原、北望黄河,屹立在这片沃土之上。虽然由于常年战火的洗礼,城池看上去显得沧桑萧索,但是这却并不能妨碍此处的阡陌交通、兴旺繁荣。前朝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把都城建于此处,而太祖皇帝更是秉承着这里的龙气再次建都,也难怪汴梁城这么热闹了。

要说到太祖皇帝赵讳匡胤,宋朝百姓那是个个津津乐道。从古至今,虽然禅让天下并不是没有,但是却还从没有哪个皇帝是被别人推上皇位的,我们的太祖皇帝那是开天辟地的头一个!(虽然搞不清楚是不是赵匡胤玩的手段)一夕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等典故那更是街头巷尾广为传颂的话题。

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宋朝皇室总是担心武将权利过大,哪天也给某人来一次黄袍加身,造就个皇帝出来,所以建国百余年,都是立挺文臣掌权,导致军国大势旁落,积弱难振,被边疆异族岁岁欺凌,苦不堪言。甚至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宋军大败辽军之时,宋真宗都不敢稍做逾越,仅仅签订了一个令朝野均为不解的“澶渊之盟协议”,年年纳供给辽国,遗人耻笑。

不过,虽然大宋朝廷文风大盛,各地兴学不断,大有儒生一手遮天的态势。江湖之中的草莽豪杰却也依然不甘落后,五代交替时大为兴盛的种种武学被继承了下来,经过百年积累,在靖康年间突然爆发,新生武学层出不穷,一时间颇有百花齐放的意思。而在这文武并举的时代,一些开放的文人也摒弃了老旧的腐朽思想,将武学纳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把其列在了和文词同等重要的位置,并通过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传播,渐渐的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汴梁城,朱雀大街。

朱雀大街乃是汴梁城内最为宽阔的街道,因为皇城坐北朝南,南边正对内城城门的这条大街自然也成为了达官贵人出入的路径,此处商铺林立、酒肆参差,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几乎都可以在这里买到。不过与许多地方不同,此处虽然也有勾栏,但是由于文风盛行,流连汴梁的风尘女子个个都有一手不弱的绝活,或琴筝、或字画,说不得比之一般的秀才举人都不遑多让,眼界那叫一个高。所以,若是你没有拿得出手的绝活,那就只有忍一忍了,因为空有一身铜臭在这汴梁青楼那是不受欢迎的。要是你想硬来,对不起!汴梁青楼都属国有,硬来的后果只有请你到京城都司府衙去游览一番了。

“福升酒肆”比邻朱雀大街,虽然不是黄金地段,却也比其他街道的酒楼生意好得多。酒肆的老板名叫朱福升,据他自己说,乃是后梁皇帝朱晃的后代,不过到这酒楼里来喝酒的人听了大都一笑了之,不少人还对此好一阵嗤笑,惹得朱福升拿出家谱脸红脖子粗的和人较劲。其实,喝酒的人也不过是逗其玩而已,毕竟后梁皇朝早就湮灭了百多年,朱福升是不是朱晃的后代,其他人根本就不会在乎,也没必要在乎,和其斗嘴大都也是想找点乐子,喝起酒来多点意思而已。

酒楼里向来都有酒楼的文化,像福升酒肆这种小地方,文人墨客那是不屑来的,毕竟档次摆在那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来这里喝酒的人大都是一些市井小贩、街头混混,抑或偶尔还有几个来往的江湖达人进店打尖。据说,当年红火一时的梁山好汉宋江也在这里喝过酒、歇过脚,不过这话只是朱福升一人承认,其他的人到是没看到。

这不,今日朱福升又向人炫耀了!

南面靠街的桌面正坐着一个五大三粗的和尚,这和尚身披素色僧袍,却是袒胸露乳,密密麻麻的胸毛惹得旁人一阵暗叹。他脖子间挂着一串精钢铸造的佛珠,看那模样,一个怕不就有四、五斤,而细细一数,大和尚的这串佛珠赫然就有三十六个!看他带着这么重的饰物却依然面不改色、谈笑风生,识货的人早就对其暗暗上了心,打量了起来。最令人惊讶的是大和尚手中的那根禅杖,镔铁水磨的货色,少说也有一百六、七十斤,在其手上掂量,竟然比筷子还要随意,不禁让人动容。

“你这张桌子就是当年‘及时雨’坐过的?”大和尚到是直来直去。

朱福升得意的昂首笑道“没错,这套桌椅还真就是当年宋大侠坐过的,要不是看客官您像个江湖人,我还不定舍得让您坐咧!”

周围众酒客在心中一阵嗤笑,那张临街的桌子因为灰尘多,很少有酒客愿意去坐,根本就不是朱福升说的那般乖巧,这和尚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善茬,估计这次少不得要耍耍脾气。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大和尚居然没有反驳,点点头就这么大大咧咧的坐了下来,蒲扇般的大手一边掸去灰尘,一边笑道“给洒家来几斤牛肉,上两壶好酒!”

朱福升脸色一滞,浑没想到眼前的和尚竟然是个酒肉头陀,不过好在他世面见得多了,对此也没有多嘴,答应了一声就招呼小二准备去了。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喝酒的众人看看也就没有在意了。

在汴梁,来往的江湖中人如过江之鲤,多不胜数,像大和尚这样档次的江湖人,福升酒楼一年下来至少也得接待百八十个,很少有能吸引众人长久的目光。“及时雨”宋江当年在江湖上也算是一条好汉,手下三十五员大将个个手硬得很,据说“豹子头”林冲和“玉麒麟”卢俊义还是“枪神”周侗的亲传弟子。不过宋江本人的功夫到是平平,而且梁山势力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朝廷骁将“定海神针”张叔夜给摆平,后来所谓的天罡星死的死,散的散,也就渐渐淡出了众人的视线。

大家收回目光后,酒肆中央一张桌子马上热闹起来。原来,来酒楼喝酒的人都喜欢听点江湖逸事,这早已经成为了酒楼里不成文的规矩,既然有人听,自然也有人讲了,福升酒楼吸引不了什么大牌的“包打听”,只有一个叫刘二的小混混不时过来念叨几句。要说这刘二本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哪能听得到什么新鲜消息?但是妙就妙在此人有个在府衙当差的姐夫,虽然他对刘二从来不摆什么好脸色,但是多多少少也会看在老婆的分上给刘二透露点东西,让刘二有点在各酒肆间厮混的资本,不至于饿死。

福升酒肆的酒客可不管你是怎么打听到的消息,只要你说,免不得有人请你喝酒,混个饭饱。这不,今天刘二刚刚过来,马上就有一个还算富足的小贩把他的饭钱包了,让他坐在中央的桌子说点新鲜事。

刘二估计是几天没吃饱了,在众人的催促下楞是饕餮了几碗牛肉,那才开始慢悠悠的絮叨起来“要说新鲜事,最近还真没什么。”

周遭众人闻言一愣,这小子吃饱喝足了,竟然抖出这么一句话!

刘二眼珠子一骨碌,就知道自己的话引起了众怒,连忙举起双手做了个抚平的动作“哎、哎,各位先别着急啊!我刘二什么时候还吃过各位的白食么?既然坐了进来,自然有故事给各位说说了。”

众人闻言这才松开了捏紧的拳头,刘二此人虽然混帐,但是正如他自己说的,在福升酒肆这块地面,确实也没吃过别人的白食,多多少少总会给人说点什么。刚刚大家发火,也是被他前面那句话惹的。

刘二神神秘秘的叹了口气“大家应该知道天下两大圣地吧?”

这时,人群之中伸出一个脑袋,清脆的声音传入了众人的耳帘“当然,要说天下武林魁首,首推缥缈难测的‘天海阁’,以及南岳祝融峰顶的‘佛宗’了。”

众人闻言一阵大笑。

当然,他们并不是笑话这少年说错了话,因为这小孩说的就是事实!惹他们发笑的是这半大小孩说话的口气,听起来比之喝酒的大汉们还要豪迈。

站在少年身边的张屠夫用大手拍了拍他的后脑,怜爱的道“小翊,别插嘴,听刘二说。”

原来,这少年名叫林翊,是朱福升当年途经幽云时捡到的一个孤儿。在这个年头,北方流离失所的汉人多如牛毛,妻离子散的更是数不胜数,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朱福升膝下无儿,见当时尚不足岁的林翊长相乖巧,就把其带回来收养,本来准备纳入自己的“光荣”姓氏,取名朱延年的,但是谁知林翊两岁张口说话后,径直把名字改成了“林翊”,无论朱福升夫妇如何劝解,依然固执己见。好在除开名字,现年已经十六的林翊对待朱福升夫妇一点都不比亲儿子差,起居甚是孝顺,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他这个名字。后来大家谈及此事,基本上都是揣测林翊有什么随身信物证明其身份,写着“林翊”这么个名字,也没做他想。其实,谁都不会想到的是,“林翊”这个姓名,其实是一千年后,某个人的名字。</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