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华夏航空航天二十年的艰辛发展历程,陈廷省长对往事历历在目,自己作为亲身参与者,是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十年青春都奉献给了其中。令人欣喜的是,这二十年的艰苦追赶努力没有白费,可以说,华夏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从二十年前一个勉强入流的落后者,变成了现在引领新科技潮流的领跑者。虽然这其中还有我们难以克服的山峰,但可以说绝大多数高山,我们已经从容飞渡。对尚未攻克的险峰,也已经举国家之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去年8月28日,华夏航发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国家最高领导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年来,华夏航发做了什么?面貌如何?想起八月一日,那个让军工人特殊铭记的日子,陈廷省长虽然脱离军工行业近五年,但还是心潮澎湃,不能自己。
在今年的八月一日,早就推掉了上午的公务和会将,早早就起来打开电视机的陈廷省长,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大屏幕。屏幕上,北方戈壁省射雕大阅兵现场,百余架“战鹰”呼啸着划过长空。由华夏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研制、生产与保障的七大系列发动机、两型燃气涡轮起动机等14型近600台套装备一同参与检阅。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一代发动机决定一代飞机。在陈廷主掌国家科工委的时代,他亲自组织领导研制了几个重点型号的发动机,不是我们贪多,而是实在是缺口太多太大。不跳跃式发展就会酿成华夏国整体航空装备的重大缺陷。
近年来,央企重组力度空前,数量几乎减半。在整合缩减的大趋势下,党中央作出组建华夏航发的决策。增减之间,深意何在?国家战略需要!
当今世界,能独立研制和发展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只有美、英、法、斯、华5国,能自行研制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英。美国通用电气、普惠和英国罗罗等组成了极为排他的“高端俱乐部”。
研制航空发动机,难在哪?难在设计、材料、工艺……
航空发动机是高度复杂的精密动力装置,研制它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架超音速战斗机的发动机直径约1米,里面要“塞”10多级的风扇、压气机、涡轮、燃烧室、加力燃烧室……加力燃烧室内温度高达1900摄氏度,目前高温合金涡轮工作叶片材料可承受的最高温度约1100摄氏度。
无论是战斗机还是国产大飞机,国人都希望它们早日拥有强劲中国“心”。一款成熟的发动机,从项目论证到立项,再到设计、试制、试验、定型量产,一般要2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华夏航发一年内两次举行战略研讨会,谋划全局统一思想。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近9.6万‘大军’、研制产业链如此长、任务如此艰巨的华夏航发,需要统一战略上下一盘棋,厚植战略定力和能力建设。”华夏航发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建国说。说这句话的时候,曹建国是颇有萧萧易水寒的悲壮之感的,国家举力进行战略决战,肯定会有收获,但绝对不是收获几个聊可以无的产品,而是真正实现科技大突破,掌握核心技术,甚至另辟蹊径,自成体系。就好比当年的两弹一星功勋专家一样,自己开创出某种模式来。这才是真正的华夏魂!
“大棋局”已经铺展——
一个主业,动力强军、科技报国。业务、资源、精力全面聚焦干好“两机”专项这个战略核心。这是华夏航发不变的初心。两个市场,军用民用两大市场。三大战略,创新驱动、质量制胜、人才强企。四项重点,自主创新、军民融合、深化改革和强化党建。
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只能自主创新。航空工业强国无不严禁核心技术出口。
“我们要啃的就是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发这块‘硬骨头’,涵盖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核心机集成验证、整机集成验证、工程研制到使用发展改进等全过程。”华夏航发科研部门负责人说。
“集结号”已经吹响——
第一步,建成战略坚定、主业突出、股权清晰、效益良好的军工集团;第二步,建成系统完整、水平先进、布局合理的核心能力体系;第三步,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全过程。
阳春三月,江淮无锡。初生的华夏航发从体制机制上推陈出新,与军队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代表共聚一堂。
“我们愿意与有报国理想的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航空发动机的伟大事业。”华夏航发总经理李方勇伸出“橄榄枝”。十多份战略协议和配套订货合同、近百份技术合作协议相继签订。
7月,又一个海外联合技术中心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成立。这是华夏航发第七个海外联合技术中心。
破局,不能在“包打天下”老路上兜圈子。摘得航空发动机这颗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离不开大协作。
4个关键词勾勒出华夏航发开放融合的科研生产合作模式——
小个核心,非核心业务尽可能开展外部协作;大协作,航发为主导,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多方支撑的产业生态系统;专业化,打造专业水平高、具有专业特色的科研生产体系;开放型,航发不保护落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保障一代。“我们正积极开展探索预研,增强技术储备,推动发展模式由注重型号研制生产向‘五个一代’统筹发展转变,加速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华夏航发科研部门负责人说。
一年来,多项改革创新之举让航发人倍感振奋。
——作为第一家股权多元化的军工集团,按照现代企业治理要求既确保董事会在重大经营事项上把关决策,又对经理层有效授权、保证集团高效运行管控;
——瞄准建设世界一流航空发动机企业,构建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商管理、服务保障四项体系建设在内的运营管理系统,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
——差异化考核,突出对主业科研生产任务的考核,不追求经济规模和排名;
——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一面处置“僵尸企业”,一面加大石墨烯、增材制造等新技术研发投入;
——树立“一次把事情做对”理念,一次设计到位,一次加工制造到位,一次试验到位,缩短研制周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拥抱“互联网+”,今年上半年,华夏航发网上商城上线供应商2340家……
举措实实在在,研制生产稳步推进:
去年12月,中飞直升机公司ac352直升机搭载涡轴16发动机完成首飞。这款由华夏航发与法国赛峰以50/50对等合作模式开发的新一代涡轴发动机,性能高油耗低。
2017年上半年,航空发动机新机交付率平均提高8个百分点,个别重点型号产品同比交付率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产品可靠性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据华夏航发生产部生产与供应链办公室主任李平介绍,产品外场完好率平均在90%以上。
瑞士钟表驰名全球,制造瑞士名表的古城拉绍德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自然条件不佳,冬天大雪封山,零下40多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漫长严冬里,匠人们匍匐在工作台前,忍受着孤独,全身心集中在钟表上。与其说在制造一件产品,不如说在创作一件艺术品。
今年七一,曹建国在集团党课上用瑞士工匠对品质的追求和手艺人的坚持、专注、谦恭和自省启迪干群。
不久前,由集团881个党支部、5515名党员组成的198支“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成立,瞄准制约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上“拦路虎”,攻坚克难,斩关夺隘,誓把忠诚和行动刻在“新长征路”上。
“集团正在全面实施党建‘铸心’工程,以心铸‘心’,通过党建强心、思想凝心、文化同心、群团暖心、廉洁守心,铸造航空动力强劲‘中国心’。”华夏航发党群工作部党建处处长龙枢说。
要实现建成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集团的愿景,必须拥有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拳头产品、一流的工作作风。这一切,关键在人。高难度、长周期、大投入的航空发动机事业需要大师级人才、领军人才、尖端人才。
唯才是举。夙夜在公。实干兴业。
不久前,集团总部每位员工邮箱里收到一封特殊邮件—“不推诿、不扯皮、不抱怨、不消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集团党组不会让老实人、干得多的人吃亏。”发件人是曹建国。
几天后,总部三名同志提拔到直属单位任要职。集团干群闻令而动,见贤思齐。
国家从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两机”专项,不只为搞几个型号,而是要求加速形成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能力。
大国重器,倾心铸之。这是一次只争朝夕的“赶考”。
“这辈子能把发动机干出来,就没白活!”“井冈”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的话代表了当代航发人的心声与追求。当时老专家内心还在澎湃回味着那个神秘的模型。这是国家最高部门送过来的,说是让华夏航发的总师们参考,可以开诸葛亮会,而且每一个人能够提出的自圆其说的理论,都可以算作原创。一句话,大家在这个有些奇异形状感觉,但又觉得特别浑圆一体具备别样机械美感的发动机模型,是谁能看出门道来,谁就可以为党和人民立功了。
这样的隐秘,陈廷省长由于离开国防科工局多年,是未曾与闻的,当时,小强企业的创始人肖强,是通过省里和中飞工业,向国家有关部门上交了一批关于发动机的设计和新材料的制造工艺,这个是陈廷省长了解的。他当时还颇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以自己几十年老军工的资历和经验,很难想象小强企业这个新崛起的公司,能在工业制造的皇冠,发动机制造上创造出什么独特的成就出来。
但随着笑视汽车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和太阳能电池的革命性创新,让陈廷省长重视起来,当然,最后宇宙奇观的出现,更是让陈廷省长有了一种明悟,小强公司可能是触摸到宇宙高科技的边缘,所以才在新材料和工业制造方面,有了傲世全球的技术和资本。这么想通后,陈廷省长不仅为获得小强企业馈赠的华夏军工科研战线清醒起来,堪比人工智能技术的宇宙级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人类若能将其模仿制造出一两成,就可以在世界内领先了吧,若是学个四五成,能保证华夏领先数十年,如果学个八九成,华夏国可能一举奠定百年强国基础。
想明白了这些,陈廷省长的内心灼热万分,他起早就盯着电视屏幕,就是要从华夏国披露新式武器的程度来判断,我们究竟自信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以揣测出,我们的兜里,还揣着多少更好的武器装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陈廷省长慨叹,真是天可怜见,有志者事竟成,华夏国军工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研发,终于在实力之上获得了极佳的好运气。否则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小强公司拿出再多的高科技,估计华夏国军工人员也是干瞪眼没办法。这在几十年前,刚刚开张科技合作的时候,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那时候大家的科研差距,毕竟还在人类可以追赶的范围内。现在这种宇宙级别高科技,很可能背后蕴含着能源和材料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突破,难道还能拿去国外让别人研究个明白么?那就是白白将华夏民族复兴的梦想打碎,极可能让外国竞争者再次欣喜若狂,彻底将华夏国甩到太平洋里去。
想到这里,陈廷省长也为和自己共同战斗成长的华夏军工科研人员,一些矢志奉献的华夏脊梁而赞佩不已。他最近最崇敬的潘剑威院士,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人物。
“近代科学没能在华夏诞生,华夏人能不能赶上科学前沿、引领重大创新?”潘剑威说,“华夏科研工作者都憋着一股劲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不仅在国外可以做得很优秀,在国内也能做出很好的成就。”
潘剑威,华夏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利用去年8月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研卫星“墨子号”,潘剑威团队近期连续实现“千里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三个国际科研重大突破。他的“量子雄心”,在祖国的创新热土上,一飞冲天。
潘剑威的“量子梦”始于20多年前。
1992年,华科大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不乏莽撞地向“不合常理”的量子力学理论提出质疑。
“我试图在论文中找个例证,来否认这个理论。”正是在这次“挑战”中,潘剑威迷恋上量子世界的奥妙与未知。从此,他将量子作为一生的研究方向。
当时华夏的量子物理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潘剑威来到量子力学的诞生地奥地利,进入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量子物理学大师塞林格教授带领下的科研小组里,潘剑威很快崭露头角,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但成为国际一流学者并不是潘剑威梦想的全部。
第一次见到导师时,赛林格问他:“潘,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在华夏建一个和这里一样的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
追随梦想,潘剑威2001年回到祖国,在华夏科大与同学杨涛一起组建量子信息实验室。
在基础极为薄弱的状况下,潘剑威组织科研队伍、开展实验室建设,同时与国际先进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他“国内国外两边跑”,在奥地利维也个纳大学、普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从事合作研究。
量子信息研究集多学科于一体,要想取得突破,必须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多年来,潘剑威一直有针对性地选送学生出国留学,把他们送到量子信息研究的优秀国际小组加以锻炼。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