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琴剑殇》第十三章 戮力同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龙林便赶着马车,拉着龙慕白往柳家里奔去。

柳家里跟龙家里一样,都属丘陵地形,位于汩罗江南畔,中间仅隔着一条小河——越溪。这一带,土质松软,田地肥沃,据说是由汨罗江冲积而成。柳玉兰的娘家,也是柳家里数一数二的大户,方圆十数里,大多都是柳家的田地。龙剑琴的外公柳贤齐,就是柳家祠堂的族长。

柳家祠堂,建于柳家山的顶端。柳家族人的房舍,栉比鳞次,齐齐整整的将柳家祠堂护在中心。柳贤齐家就在柳家祠堂附近。龙慕白与龙林抵达柳贤齐家的时候,天已大亮,红霞满天。

“咚咚咚”龙管家敲响了柳家的大门。开门的是柳文逊。柳贤齐和柳文逊父子喜欢早早起来读书,今晨他俩已看了小半个时辰了。龙慕白前些年会试不第,柳文逊同病相连,甚至更惨,次次落第,但他不甘心,每日仍在家温习功课,准备两年后赴京再试身手。

见是龙慕白,柳文逊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说道:“难怪一早喜鹊叫,原来是子白老弟要来。快进来,爹也在院子里。”说完,拉着龙慕白的手腕径直往院子里走去。龙林提着礼盒立即跟上。

院子的围墙上长满了爬山虎,微风拂过,仿佛一面流动的绿色瀑布。墙角上长着一些零散的野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小婿拜见岳父。”龙慕白躬身行礼。

“子白来了啊。请坐。”

龙慕白在其下首坐下。丫头绿荷连忙给姑爷上茶。

柳贤齐笑容可掬的问道:“玉兰可好?”

“还好。过几日让她回娘家看看。”柳贤齐问道。

“恩。逊儿,过两日你去龙家接她吧。”柳贤齐对柳文逊说道。

“好,父亲。”

“剑琴伢子已拜顾老先生为师了?”柳贤齐问道。

“前两日在县学文庙拜的师。”

“恩,很好!”

柳文逊笑道:“子白老弟,剑琴这孩子也十三四了吧?”

“快十四了。怎么,看上我家剑琴,想跟我对亲家了?呵呵,就是不知道是舍得你家络儿呢,还是舍得纤儿啊?”龙慕白与大舅子柳文逊,本就是昔日同窗好友,私交甚好,说话自然比较随意。

柳家书礼世家,家境殷实,柳络与柳纤姐妹,生得花容月貌,宛若月里嫦娥,也到待嫁年纪了,前来说媒的自是络绎不绝。柳文逊本就有意与龙家亲上做亲,今年端阳又见柳络与柳纤对龙剑琴隐隐有意,自是以两女尚幼为借口,婉言谢绝了众多媒婆。

“呵呵,她姐妹俩任你挑。龙柳两家,若能亲上加亲,也不失为一段佳话啊。”柳文逊望了其父柳贤齐一眼,半假半真地笑道。

“哈哈,那咱俩可先说好啊,过两年我可真带琴儿来提亲啊。”龙慕白哈哈一笑后。

“啊!”门外传来一声掩饰不住的惊呼,接着听到一阵脚步远去的声音,估计是门外的绿荷向两位小姐“告密”去了。

龙慕白收敛笑容,正色说道:“岳父,小婿今日前来,是有一件要事相商。因流民入境,朝廷打算提前征收秋粮,并征收赈灾粮,这公文收到了吧?”

“收是收到了。只是这晚稻才种下去,族人不大愿意交啊!你有什么好办法?”柳贤齐神色一凝,问道。

“是这样,龙家祠堂打算出资雇佣流民修路,以减轻县里流民安置的负担。我们打算从柳家里驿道出发,架桥横穿屈子滩,连接高家坊驿道,直通县城。我已找人考察了,屈子滩许多地方路基尚硬,稍加处理就可铺设桥墩。龙家里到柳家里,还有高家坊到县城的驿道,也可以修整拓宽。今日来是想看看柳家里与高家坊是否同意入伙,一起出资架桥修路。如果同意,我们一起联名上表请求免征赈灾粮与今年的秋粮。”

柳贤齐听后略作思考,与柳文逊交换了一个眼神,当即说道:“我们柳家祠堂同意入伙出资修路,共同分担修路费用。这么早来,你们还没吃饭吧?”

“出来得早,还不曾吃饭。”龙慕白也不客气。

“走,我们去那边吃饭,边吃边谈。你和我详细说一说你们的修路计划。”

“好的。”

饭后,柳文逊驾着马车,将柳贤齐、龙慕白与龙林三人送到青山铺。青山铺到高家厢这段,不通马车,只能步行。

当柳贤齐一行人赶到高家厢时,已过了午时。龙慕白提着礼盒,带着柳贤齐和龙林,去岳父高修平家借马车。高修平没在家,外出卖豆腐了。岳母孙氏见女婿上门,喜出望外,连忙唤孙儿去坊集打了几角酒,买了一些肉、鱼回来准备张罗饭菜。龙慕白知岳父家并不宽裕,硬塞给岳母孙氏2两银子,便推脱有事告辞了。龙林驾着马车直奔高家祠堂族长高修齐家。

高修齐已年近六旬,面容清瘦,目光深邃,长须飘飘,宛若神仙中人。柳贤齐、龙慕白说明来意后,高族长沉思片刻,说道:“这条路若能修好,确实是惠及千秋万代的好事。老朽代表高家祠堂表态,同意入伙出资修路,联名上表请求免征赈灾粮与今年的秋粮。但我们高家厢本就靠近县城,到柳家里与龙家里的需求不多,在费用承担方面希望能够给予相应照顾。”

龙慕白笑道:“高族长,修一条大道将高家厢与龙家里、柳家里直接连起来,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这样吧,我们先去拜访刘知县,听听他的说法,我们再坐下来慢慢商量出资与劳务分配等问题,怎么样?”

“如此甚好。”

众人也没大宽坐,挤进马车,龙林便赶车前往县衙。

接到名剌,得知龙慕白等人来访,知县刘国涛连忙出门相迎。县域各乡里事务,知县一般都是通过族长里长等乡绅进行延伸管理。大家都是读书人,其生活情趣、政治理念也大体相似,在刘国涛的刻意结交下,他与柳贤齐、龙慕白、高贤齐等都极为谈得来。

刘国涛的住房,是按朝廷统一制式建造,并不是很宽敞。众人寒喧了几句,便各自落了座。刘国涛坐了主位,柳贤齐、龙慕白、高修平依次坐了客位。众人高谈阔论,茶香袅袅。

“刘大人,我们龙家祠堂、柳家祠堂和高家祠堂,打算合伙出资,雇佣流民建桥修路,我们的思路是这样……。”龙慕白当即将雇佣流民架桥横穿屈子滩,连通柳家里与高家厢驿道,详细解说了一遍。

知县刘国涛听后,喜笑颜开,击掌笑道:“好!好!龙族长、柳族长、高族长,若你等合伙出资雇用流民修路,县里可以将此作为就地解决流民问题的范例上报朝廷,县里可以为你们上表,请求朝廷免征龙家里、柳家里与高家厢今年的赈灾粮与秋粮。并在全县发布通告,表彰龙家里、柳家里和高家厢主动雇用流民,为百姓修路,替朝廷分忧的事迹。”

“小兰,你去请陈师爷过来。”

刘国涛从书房拿来一幅地图,仔细查看了一番,笑道:“本官以为,既然要修路直穿屈子滩,不如从汨罗江驿道码头修起,一直通到湘江码头。”

师爷陈华登进来后,向众人躬身行礼,刘国涛示意其一旁就坐。

刘国涛沉思了一阵,正色说道:“本官以为,修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县衙也不能置身其外。本官以为:第一,马路可以东起汨罗江驿道码头,途经龙家里、柳家里、屈子滩、高家厢、县城,西至湘江码头。在汨罗江、柳家里、高家厢、湘江码头建叉道连通官道。马路路宽一丈到丈半,其中屈子滩路段全程架石桥,桥宽一丈,通车前先用简易木桥代替。第二,此马路属县衙、龙家里、柳家里和高家厢集资修建。鉴于大半路段需要架桥,修建成本高,建成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非本县过往行人、车辆收税,直至收回成本。第三,建成后收取的费用,按修路出资的多寡分配。第四,成立一支商队,县衙、龙家里、柳家里、高家厢各出一至两人,到各地收购粮食。”

“高见!高见!”众人闻言连连点头赞好,那佩服的眼神,让见惯风雨的刘国涛都有点飘飘然。

“陈师爷,如果从汨罗江驿道修到湘江码头,估计一共需要多少银子?”刘国涛问道。

陈师爷望了众人一眼,与龙林低咕了一阵,答道:“有七万两应该够了。”

刘国涛略作思考,笑道:“既然如此,县衙筹资两万两。”

“龙家祠堂筹资两万两。”龙慕白道。

“柳家祠堂也筹两万两。”

“那高家祠堂筹资一万两吧。”高修齐应道。

“很好!县衙、龙家祠堂、柳家祠堂各出白银2万两,高家祠堂出1万两,预算总额为7万两,各方按2:2:2:1比例出资,多退少补。各出资方所出的劳务、实物,均按市场价统一折算成银两,计入其出资总金额。”

刘知县笑了笑,接着说道,“我看这样吧,建成后每年所收过路桥费的两成,作为土地占用费,收归县衙。县衙将土地占用费作为造福地方贡献奖,奖给在座诸位个人。除去土地占用费和其他费用支出后,所收费用的剩余部分按2:2:2:1的出资比例,分配给各出资方。”

众人齐声道好,满脸喜色。

龙慕白思考一下,笑道:“如果分成汨罗江码头、屈子滩南段、屈子滩北段、高家厢路段、湘江码头五段,每段雇用流民1000人,同时开工,说不定两年内就可以建成通车。”

“如此甚好!”刘国涛抚掌称赞。这样一来,起码就解决了一半流民的吃住安顿问题,而且还是最能吃最能闹事的五千人,这可算帮了县衙大忙了。

陈师爷笑道:“马路修成通车(马车)后,可在各出口及屈子滩石桥上设置收费点。非本县之人过往,根据路程收每人一至两个铜钱,马车不管几人,一律四个铜钱。你们看怎么样?”

众人都点头同意。

见讨论得差不多,刘知县环视一圈,笑道:“现在来明确人员分工。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县衙,负责各种关系的协调、经费的使用监督以及治安的维护,负责人为陈华登师爷。龙家祠堂,负责修路流民的安置,工匠雇工的挑选雇用,以及他们的食宿安排,负责人为龙慕白族长。柳家祠堂,负责材料的采集、收购、运送、保管,各出资方材料的折算,负责人为柳贤齐族长。高家祠堂,负责地质的勘探、路线的测绘、工程质量的监督、各地粮食的收购,及其他突发事务,负责人为高修齐族长。大家以为如何?”

“好。”众人也都没有异议。

“那这样吧,陈师爷,你将刚才我们所议的写成一份契约。大家签了契书后,回去和族人通个气,也思考一下各自负责的方面存在哪些实际问题,两日后我们在此碰头,商讨解决。只要我们大家戮力同心,这造福于民的大工程一定可以成功。即日起大家就可以开始各项准备工作,我们争取在六月一日前各路段全线动工。”

众人仔细阅看完契约,签好字,已是万家灯火,刘国涛早已命人安排好了晚宴。宴毕,柳贤齐、龙慕白与龙林,一起去县城客栈住了一宿,第二日才各自返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