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达到达临淄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把五百乡勇安顿好后,我就开了个干部会。.
开会的目的是讨论今后的行止。
找了一个比较宽敞的房间,派人通知需要开会的人,人不多,就是荀玉和郭映,太史慈,胡勇,还有其他六个包括糜达在内的家丁部曲长,总共十个人。
招呼大家坐下的时候,知道了一个关于这个时代的礼仪:坐在榻上的时候,双腿是不能够在榻边下垂的,因为两脚下垂的坐姿是对人的极其不尊重的行为。(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锺上,其势与跪相似。东汉末年开始斲【音卓,砍削】木为坐具,称为床,又称榻。唐时在木榻上穿绳,称为绳床,以为坐具。大多是盘膝而坐,也有极随便的坐法,两腿平伸,与上身形成直角,状似簸箕,故称“箕踞”,两腿下垂的坐姿还少见,视为无礼之举。【节选自《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好了,今天把大家叫来开会,主要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讨论。”
“主公,您直接吩咐就好了,讨论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吧?”郭映首先表示了反对的意见。
“这就是今天第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有没有必要讨论?”
“这……”
“大家说,平时我对大家怎么样?”
“主公对我们很好,大家都知道的。”
“那么,我为什么会对大家好,你们知道吗?”
“……”
“因为我需要你们为我做事情。不管是现在我们去打黄巾贼,还是打完黄巾贼以后,我们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这些事情光靠我一个人是做不来的,需要大家来一起做。就现在打黄巾贼,你们哪一个人敢说,你一个人就可以去?当然是需要大家齐心合力一起去,才有可能打败黄巾贼。”
“我需要大家为我做事情,所以我对大家都很好,你们想过没有,你们为我做事情的时候,是你一个人吗?也不是,是需要你们手下的人来帮助你们做,那么你们对你们的手下怎么样呢?你们的手下对那些乡勇又怎么样呢?尤其是我们还收了不少黄巾贼俘虏补充我们的乡勇,对他们,你们又是什么态度?”
“要说上战场杀敌,你们都可以挥着刀,挺着长矛,奋勇争先,但是有时候,有的事情,就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做的出来的,是需要你的手下一起配合来做才有可能完成的,就算是在战场上,我给你们强调过的配合,也是需要几个人一起来完成的,当你在前面奋勇冲杀的时候,你的后背是不少需要让他们来保护?你怎么有信心把后背交给不相信的人呢?大家想一想我说的话!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主公说的不错,就像我,我给大家管着粮草辎重,但是你们看我什么时候背过粮食?都是大家在背。这么多粮草辎重,你让我一个人来背,我能背的动吗?”
“哈哈哈……”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涉及到今天的话题:到底需要不需要讨论?但是前面我说的是有目的的,很快大家就会明白。”
“有个典故,出自《左转》,是关于大臣士季进谏晋灵公的,你们有谁知道?”
“不知道,不知道。”
“主公,玉略知一二。”
“那就请惃升先生给大家说说?”
“好,我就给大家说说吧。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这个典故告诉了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呢?”
“晋灵公无道,被臣下所刺杀也是情理之中!”
“那个士季白费了一番口舌!”
“……”
“……”
看着大家的热论,我心里感到很欣慰,虽然他们的观点有些不靠谱,但是毕竟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主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提出这个典故所要表达的意思。
“好,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其实你们的看法也都没有错,但是,大家好好想想士季说的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主公,我们都知道您对我们好,我们那里有错,请主公指出,我们一定会改正!”
“呵呵,我不是说你们有什么错误,不过,你们现在是没有理解我说的话的意思。士季说:人谁无过?知道吗?是人就会犯错误,你们会犯错误,我也会犯错误,谁都不能够保证他不犯错误。”
“是,主公教诲,我等铭记。”
“好了,我就直接说,我不能保证我不犯错误,所以需要你们来提醒我,但是有时候,错误的决定下达了,你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发现命令有错误,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这怎么办?”呵呵,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这……”
“所以,我说,需要大家来讨论,大家讨论过,就知道了决定的重点,就是有错误,也可以比较容易的发现,及时作出改正。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主公,这诸葛亮是何许人?”
“呵呵,我的意思是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大家说,需要不需要这个讨论?”
“是,主公明智,我等敬服!”
“好了,下面咱们来说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前面说了,谁都不能保证他不犯错误,但是,错误已经犯了,怎么办?”
“主公,我觉得,犯了错误,只要能够及时改正,还是好的。”
“对,善莫大焉呀,犯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犯错误后要及时改正,把因为犯错误而造成的损失挽回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承认错误的问题,犯错误了,承认错误,没有什么丢人的,你犯了错误不承认,让别人抓住这个把柄讥议你,那才丢人呢!”
“对,主公,我等受教!”
唉,还是这个调调,要想改变人们心中的固有观念,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在这里定下个基调,在以后的时候慢慢实施吧。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我们以后的目标:到哪里去?应该怎么去?去了应该怎么做?”
“主公,今天来的路上您不是已经决定要去投靠卢中郎嘛?”
“晓尹先生,这是我的一个失误,没有考虑到一些事情,草率做出的决定,在这里我承认错误。”
“不敢,主公,不知有哪些事情主公没有考虑到?”
“开始准备去投奔卢中郎,是因为有个人要到卢中郎的军中,我需要依靠他来取得一些便利,但是,卢中郎最近可能会有一次大败,而在颍川的皇甫中郎和朱隽中郎那里可能会有场大胜仗,你们说,我们现在应该去投奔谁?”
“主公,您说的这些可有依据?”
“没有依据,完全是我的臆测。”
“二少爷,只有是能够打胜仗,去哪里都行,我们听您的吩咐。”
“主公,映有个想法,只是不知客行不可行。”
“晓尹先生请说,我们一起斟酌。”
“主公,我想知道,您说的张角要遭天谴的事情,是真的吗?”
“不是!”
“那主公所说的,张角的寿命还有两三个月的事情,也是信口?”
“张角确实已经病入膏肓,也就是两三个月的事情!”
“主公您说卢中郎可能会大败,那如果我们去给卢中郎解围,帮助卢中郎反败为胜,有没有可能?”
“郭先生,有胜仗不去打,您怎么想着打这种吃力的仗?”
“我是想着张角的人头,那可是个大大的功劳!”
让卢植转败为胜?那左丰怎么办?还会来吗?
“晓尹先生,张角的人头这个功劳,恐怕落不到我们手里,再者,卢中郎五万军兵还是打了败仗,我们只有三千多乡勇,杯水车薪呀。”
“是,主公,映知道错了。”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就去颍川,有胜仗打呀!”
“就是,去颍川吧!”
“好,按照大家商议的结果:去颍川!大家下去后都去打探一些消息,看看从这里到颍川需要怎么走,走哪条路比较好,走哪条路比较近,走哪条路可以最轻松,还有,路上会有什么事情需要注意,把这些都都打探清楚。”
“是,主公!(二少爷)!——”
“好了,都去准备吧,惃升先生和晓尹先生留下,我有些事情交代你们。”
“是,主公。”
大家都出去了,房间里只有我们三个人。
“主公,您刚才说的诸葛亮,到底是何许人?”
“呵呵,晓尹先生,以后你自然会知道他,现在我给你安排些任务。”
“主公,映当初在琅琊郡游学的时候,碰巧认识一个姓诸葛的,据我所知,他家里有个三岁的孩童就是叫诸葛亮。”
不是吧,这么巧,让他碰上了?</p>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