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花草树木已把满山遍野装扮得一片翠绿。满坡遍洼那绿油油的玉米、花生、豆类的苗稞,已严严实实地覆盖了地面。河沟里,山坡上,那一层层人造梯田里的小麦,大部分已经黄了梢儿。村头山野那枝繁叶茂的树荫里,黄鹂、假鸡和布谷鸟们,像唱歌大赛似的,都放开它们那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支又一支优美的歌……
这天上午,秋菊嫂和往常一样,先把自家那几头牛赶到了村南的荒草坡上,那几头牛很是香甜地吃起了山草树叶,它们边吃边悠闲地甩着尾巴。秋菊嫂等牛们吃草吃地稳当了,就背上锄头,到半里外自家的一块花生地里,快马加鞭地锄了起来。秋菊嫂太“恨活”了,她一干起活来,就恨不得一时半刻把所要干的活干完。汗水顺着她那有些消瘦的脸,不停地往下流,她也顾不得擦一把。
秋菊嫂有自己的打算,今年她家多种了几亩花生,她想赶快把花生地全部锄一遍,然后再喷洒上灭草剂。要不,她家的庄稼是要被荒草吞吃掉的。
这时,秋菊嫂听到自家、铜柱和铁柱三家的几个孩子,在他们奶奶地精心照看下,正开开心心地唱童谣呢!
一二三四五,
蛤蟆背着鼓。
瞎子来算卦,
戳住驴屁股……
农忙时节,大人们都下地去了,秋菊嫂那六十多岁的婆婆,就带着银柱家的老四,铜柱家的老大老二和铁钟家的老大,在村里玩耍。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打哄。每当这时,这群孩子就缠着让奶奶给他们说曲儿讲故事。
此刻,铜柱家那个较大些的孩子 ,正缠着奶奶说:
“奶奶?奶奶?您给俺们说个‘曲儿’!”
于是,慈祥的老奶奶就边纳鞋底儿,边绘声绘色地给这群孙子孙女们,念唱起“曲儿”来:
曲儿,曲儿,
编箩曲儿。
箩曲儿长大啦!
一窝儿闺女都嫁啦。
嫁到哪儿?水道眼儿。
铺的啥?砖头块儿。
盖的啥?瓦渣片儿。
枕的啥?老*,
翻翻身,咬一口。
用啥糊?用面糊,
一糊糊个白屁股!
用啥刮?用刀儿刮,
一刮刮个白疤瘌!
孩子们都被逗笑了。他们疯笑了一阵之后,那个大些的孩子又说:
“奶奶?奶奶?您再给俺们说个‘曲儿’?”
老奶奶便又说念起来,她肚子里的“曲儿”真多。
小闺女儿,背沙梨儿。
背不动,叫哥送。
送到哪儿?房檐下。
房檐下,有只狗,
啃住小闺女儿那脚趾头。
孩子们又拍手哄笑起来……
铁柱家那两岁多的男孩子,正跟着那群大些的孩子在仰头傻笑,不小心被脚下一块石头绊倒了,他就躺在地上大哭不止,别的孩子咋拉他,他死活不起来,并且越拉他,他越撒泼。有个孩子就自告奋勇,跑去报告了奶奶。奶奶一到,先是拉那孩子,他依旧赖在地上哭着不起,奶奶就亲昵地弯腰拉着孩子的手,对着脚地“咚咚咚”地跺了几脚,口里骂道:“妈那脚死鬼脚地?你叫娃子跌倒!”孩子们都跟着笑起来,赖在地上的那个孩子,也跟着满眼泪水地笑起来。他笑着笑着,忽地爬起来,学着奶奶的样子,一边跺脚一边骂:“妈那脚死鬼脚地?你叫娃子跌倒……”孩子们都跟着哄笑起来……
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的,有趣的。这时,他们又一身灰土地滚爬在一个大土堆上,挖起小土窑来,他们都极认真极仔细地创造着他们的杰作。一个孩子跪爬的时间长了,他的小脚就麻木起来。他找到一根小细棍儿,精心插进自己的鞋坷唠里,口里郑重其事地念说道:
脚!脚!你甭麻,
插根棍儿,你剜牙。
脚!脚!你甭麻,
口渴啦,喝点儿茶。
这群孩子,就是在奶奶这样的慈爱和古老文化的熏陶中,慢慢长大的……</p>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