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帮助
当袁绍将这些年的经历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讲述时,饶是深知此间凶险的袁逢也是不由得为之感慨万千。
望着自己的儿子如今已然成材,他心甚感安慰。
拉着袁绍的手,抚摸着掌心中的厚茧,袁逢叹气。
“我儿这些年受苦了。”
袁绍只能笑着解释。
袁逢又将躲藏在袁绍身后的袁谭唤来,露出一丝祥和的神态。
“这是你父亲,虽未养你,但这些年他已是苦到了头,如今久旱逢甘霖,终于回到了家,孙儿切莫以久疏排斥。”
袁逢一把将其抱起,再也无法像幼时将其扛在肩上。
袁谭稚嫩的眼神中闪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望着祖父,又看向这个名义上的父亲,他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袁绍眼中尽显宠溺神情,他想像父亲那样抱起袁谭,但想了想,又作罢。
自己终究是没能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倒是袁谭,年纪轻轻就已身姿健勇,比起袁绍只是低了一头。
也不扭捏,回想起昔日母亲总是在他耳边讲述着关于父亲的光辉事迹,他本以为这是母亲的一面之词,为了使他不曾忘却父亲。
结果今日一见,再经由祖父的嘴中得知,父亲这些年的日子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哪怕父亲口口声声说并没什么,但那数次涉及险境,险些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这个年纪的孩童不由得神往憧憬。
在拜别了父亲,又领着袁谭去见了一面叔父袁隗,这位先一步父亲登临三公的叔父,对于袁绍可以说是多加宠爱。
就连袁谭来到这里,也是颇为欢愉。
很显然,袁谭这些年间没少来这里拜见,就连叔父袁隗听闻袁绍归来,也是顾不上整理,已然迈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对于这些亲族关系更是看重许多。
别看袁谭与袁绍的话不算多,甚至从侧面来讲可以说是形同陌路,但实际上,袁谭在族中的名声比起袁绍幼年时期不知强出了多少倍。
其中,就有袁谭的口舌帮助。
见祖父从屋内快步小跑,袁谭当即就是上前相迎。
不知其与袁隗说了什么,就见一向严肃示人的袁隗脸色瞬间就喜笑颜开,笑声朗朗。
见到袁绍时,袁隗眼中的惦念很明显,袁绍毕恭毕敬的行礼。
“不孝子孙袁绍愧对叔父挂念!”
袁隗收起笑容,面无表情道:“的确是不孝,十几年间都不曾回过家,古时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你呢?只是一门心思的扎根在辽东,谭儿在家中却是苦苦等待着父亲的关爱,若非谭儿心性开朗,甚至以此来宽慰于我,少不了又要叨唠一番。”
袁隗提到袁谭时,眼中的宠溺更甚。
袁绍苦笑,他当然明白这些。
当即道:“这不,绍这几日便要一直呆在府中,陪陪婉儿,与谭儿念念父子。”
袁隗将袁谭放下,让其在外自己玩耍会,他要与袁绍商议一番。
袁谭有些意犹未尽,但祖父之言大过天,再加上父亲在旁,母亲时常教诲自己,在府中要遵从长辈,不要做出忤逆之事,徒增烦恼。
袁绍招招手,在袁谭的耳边低声细语。
袁谭顿时笑了起来。
“父亲,真有这样的神人?”
“当然,为父又怎么会骗你。”袁绍不假思索的笑着点头,随即伸手指向不远处,依靠在院中树桩的赵云。
袁谭顺着目光望去,赵云也是将目光投了过来,四目相对。
袁谭不再犹豫,再三拜别了祖父,父亲后,这才转身飞奔向赵云处。
“那人就是赵云赵子龙吧。”袁隗面不改色,关于袁绍的一些事,他当然知晓。
那场事关雒阳安危的会战,不单单使得袁绍的卫尉之名再次响彻九州,连带着在战场中所向披靡,杀得黄巾仓皇逃窜的赵云自然也是收获了一大批的粉丝。
昔日有不远千里参加袁绍大婚的颜良,百骑劫胡营,从而名声大震,今有赵云孤胆豪义,以一杆亮银枪硬生生的杀出一片天来。
联想到在朝中勤勤恳恳,勉励工作的袁基,不由得叹息连连。
有这样的人才辅佐袁绍,袁基拿什么和他争
就凭族中那些酒囊饭袋?
这些年的锦衣玉食,早就让这些锐意进取的袁氏族人失去了敬畏之心,也就只有身为嫡系一脉的三兄弟如今都是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就连袁术,这些年的变化都让他为之惊叹。
正所谓浪子回头。
袁术能有今日这般结果,实在是让袁逢始料未及。
而源头,或许就出在袁绍头上。
与袁绍这些年的经历相比,袁术所做出的那些事就像是萤火之光,难以登堂入室。
袁隗将朝中最近的一些消息进行了糅合之后,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从三公位上退下来的袁隗,依依旧是出任九卿之一的大司农,这个掌管朝廷税收,大汉粮食一系列的长官,与卫尉相比,虽是同级,但因没有涉及到兵权的缘故,自然不会受到刘宏的多少猜忌。
一般情况下,朝中高官中不会出现同族之人同堂,但偏偏袁隗也是足够出色,凡是其任职的官位之上,从无差错,也借此才能胜任三公。
袁绍当然明白叔父说出这番话的意思。
活到他们这个年纪的老家伙们,个个都是人精,随意的一番点拨就能让袁绍受益颇深。
袁绍自认为看问题的深度已经远超同龄,但现在与叔父一比,却又被狠狠地打击一番。
望着袁绍那怅然若失的神态,袁隗却是突然一笑。
“幼时我就知你非池中物,迟早是要翱翔九天。”
停顿了一番,似乎是在回忆,又或是感慨。
“叔父言过了,绍有多少能力1心知肚明,哪里能得叔父这般评价。”
袁隗摇头道:“非也,我也曾学过相面之术,虽未精通,但看看一些寻常之事,还是有些门道的。”
“那叔父从绍身上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金碧辉煌,看到了袁氏大旗插遍大江南北,看到到处都在称赞袁氏恩德。”
听闻此番言论,就连早就做好准备的袁绍也是顿时一惊。
“叔父看错了。”
这回倒是轮到袁隗默不作声了,过去了许久,袁隗才开口。
“希望是看错了吧。”
两人又就着当今的黄巾局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很显然,对于袁绍,他从来没打算藏私。
就连张角是被他们一番运作下的产物,加上现在依旧属于袁氏门生故吏的各种信息都是毫无顾忌的托盘而出。
可以说,这份名单若是被有心人抓住,凭借着这上面的种种事迹,哪怕是袁氏这杆大旗也难以招架。
这其中,不乏有历任过三公级别的高官,就连九卿之位的家族也不在少数,袁隗甚至敢断言,朝中凡六百石官员之上,有三分之一都是站队在袁氏这边。
就连那名被袁绍委以重任,出任濮阳县令的张辅,在兜兜转转的升迁,有三互法制约下,足足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方才又重新回到兖州东郡,出任东郡太守。
这个消息也是让袁绍惊诧不已。
从最开始任职的兖州东郡,濮阳县开始,那名被征辟的濮阳县丞如今竟也成长为了一郡太守。
而这,也就是袁氏的力量。
张辅自然而言的也就成为了袁氏门生。
而张辅却一面推辞了袁氏想要令起出任更高级别的官员,又再三强调了其一直归属袁绍的态度。
对于袁氏而言,无论是忠于袁绍,又或是某一名袁氏子弟,最终的结果都没什么区别,索性也就任其去了。
在张辅萧规曹随的治理下,再加上袁绍曾留下了近十年的俸禄薪水在,使得偌大的一个濮阳县被治理的井井有条。
夜不关门,昼不喧闹。
而在当地,甚至还一直留着袁绍的位置,哪怕张辅已经成为了实际的最高长官。
张辅每日都会宣讲袁绍在时的宗旨,他在其中又加上了一条。
濮阳县是袁绍的濮阳县。
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要记住,袁绍对整个濮阳所做出的贡献。
袁绍还是突然知道这个消息。
对袁隗发出的质疑,他只能表示这里面绝对没有他的插足,纯粹是那张辅自作主张。
又了解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袁氏密信后,袁绍这才拜别了袁隗。
刚走出门。
正打算寻到袁谭及赵云,有几名看起来与叔父袁隗年级差不多的老者摆出一副殷勤的神态凑了上来。
“见过卫尉!”
袁绍很确信,自己并没见过这几人。
为首的老者率先开口:“我等乃袁氏旁支,平日里并不曾,也不能来到主家,若非卫尉衣锦还乡,我等还不知何时才能得见郎君。”
旁支,原来如此。
正如其所言,偌大的一个袁氏,经过无数岁月的繁衍生息,族中子弟已经不知传了多少代。
这么多人总不能都呆在袁府中。
同时,也是为了确认主家绝对的权利,故而在最开始时,就已经立下了袁逢这一支身为袁氏主家的方针,再往前派,便是袁成,袁逢,袁隗之父,袁绍祖父。
可以说,哪怕是袁氏内部,其中的权利分割也是极为复杂。
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的话,旁支一脉几乎没有追赶上主家的机会,只能在袁氏内部会议上捡上几口肉汤喝喝,至于像袁术这般嫡子只需要走个流程就能成为虎贲中郎将的例子,嫡系中并不算少。
但对旁支而言,便是一侍郎,都是弥足珍贵的。
以往,想要抓住机会,却从来没能抓住。
对于他们而言,想要翻身,唯有在雒阳出任京官,再努力引起皇帝陛下的注意,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现在,眼前就站着一个两千石官员,朝廷九卿之一,执掌南军的卫尉,同时,又是在族中过继的庶出,本来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袁绍再向下繁衍几代,最终的结果无外乎便是这几名老者。
旁支一脉想要见到嫡系,已经算是困难重重,结果今日趁着这个机会竟然还见到了朝廷九卿,这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捡了芝麻,顺带着天上又掉下来个馅饼正中手心。
袁绍不知几名老者是何意思,难不成是要追随在自己身边?
老者又开口道:“我等能够见到郎君,也是老天爷开眼,不忍我袁氏基业毁于一旦。”
突然,身旁有人推搡老者,他扭过头一看,是自己的同伴,也是本次行动的主导者。
“什么事?你不知道正值紧要关头!”
“郎君也姓袁,你却说袁氏基业毁于一旦,你觉得卫尉还能答应你的请求吗?”
回过神来的老者顿时懊恼万分,趁着袁绍还没有回过神来时,当即殷勤的上前送上一些礼品。
这才缓慢道来。
原来,他们这一支旁支已经从主家上分割出去足有百年,正如那陈郡袁氏一般,只是他们被区分成了旁支,无法分享到关于袁绍更多的政治资源。
饶是如此,他们依旧是获得了远超其他世家的起步资金,若非其步子迈的有点大,险些使得偌大的袁氏旁支覆灭。
为了实现旁支翻身的希望,老者当即上前握住袁绍的手,低声下气的恳求道:“我素来听闻卫尉不畏权贵,就连皇帝陛下都是赞叹颇多。”
老者吞吞吐吐,袁绍见状当即上拍着对方,笑着解释道:“但说无妨,只要我能做到的,毕竟都是同族血亲。”
同族,血亲啊。
这被老者引以为傲的资本。放在袁绍跟前,却又像是一个赤裸裸的笑话一样无情的在放声嘲讽。
老者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口。
我旁系一脉也有许多子弟,其中做到的最高官职也不过是一县县长,为了获得更进一步的机会,自然是要不耻下问。
“不知卫尉可有收私兵部曲的打算。”
部曲私兵,正如其言,是被各地豪强士绅秘密培训出的士卒,只有没法加具甲胄护体,从而少了不少防御,但物美价廉,行事无需其他。
可以说,整个大汉,上到顶级世家,下至豪强士绅,乃至富商地主,很少会有人拒绝这样的提议。
见袁绍的神情似乎不算多么乐意,当即笑着解释道:“我当然明白卫尉夹在中间难做,故而此番请卫尉帮忙的尽皆我族中栋梁,定然能成为卫尉的左膀右臂。”
几名老者尽可能的降低身段,低声细语的恳求。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