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姊妹们交卷之后,元春称赏一番,给出了这样的评语“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对于钗黛二人的才华,元春应该是同样欣赏的,并没有表现出对谁的格外喜欢。
大家轻松交了差,唯独剩了宝玉搜索枯肠仍在那里饱受煎熬,此时眼尖的宝姐姐一瞥之下就看到了宝玉的一个失误,认为元春不喜“红香绿玉”而宝玉诗中偏又提到了“绿玉”二字,提示他改为“绿蜡”,于是被宝玉奉为“一字师”。对于这个小插曲,固然说明了宝钗的善解人意和心细如发,因为元春确实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匾额,其实我也认为这四个字确实俗了一点,但是“绿玉”改为“绿蜡”似乎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宝钗的这一举动不知有没有被元春看在眼里,不过从元春后面的言词中看,即便她看到了,也没有把这个当作一回事,至少一个字也没有提起过。
相对于宝钗的一字之改,黛玉更是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索性为宝玉吟成了“杏帘在望”全诗,而这篇捉刀之作偏偏蒙受到元春的极力赞许,列为四首之冠,并依据诗中那句“十里稻花香”,即刻命人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钟爱之情溢于言表。只是这第四首诗水平远高于前三首,无论立意、用词、韵味皆新雅不俗,与宝玉前三首富丽华贵的风格迥异,不知元春是否知道这是黛玉的代笔,如果知道了还极力赞许,那应该是对黛玉出众才华的欣赏和喜爱。但从她欣慰欢喜的态度来看,可能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关爱吧。
作完了诗,贾府买来的十二个小戏子开始粉墨登场了,其中一个叫龄官的女孩子在第一时间就有幸受到元春的瞩目,命她再任作两出并额外奖赏,且特意吩咐“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龄官是怎样的女孩子?从后文中我们看到了众口一词的认为“这孩子扮上,倒有些象林妹妹的模样”,为此还引发了宝黛湘三人一场争执纠纷呢,在划蔷一回宝玉眼中看来更是“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无论相貌还是神态甚至连那孤傲敏感的性格都象极了林妹妹的。由此可见,元春的眼力究竟如何了,省亲之时黛玉在元春心目中的印象,较之宝钗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至于后面端午之礼,宝钗享受到与宝玉同等的待遇,而黛玉只得到与三春一样的赏赐,愚以为这应该是王夫人进宫探望进言之力,而非元春本意了。
__________________
一读红楼误终身
首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