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上。”筱筠见我这么看她,娇羞不已,声音轻的几不可闻。
“呵呵,筱筠啊,你说,曹化淳刚刚所言,可有什么不妥?”
“呃!臣妾不知。”
呵呵,我爱怜的拥着筱筠倒向了床第之间。
※※※
第二天想明白的我,痛痛快快的把旨意提交给内阁,内阁的反应也不大,直接就同意了。
之所以曹化淳要这么干,其实还是温体仁的主意,温体仁目的很简单,当初为了选阁臣,他与周延儒一起得罪了钱谦益。现在钱谦益是首辅了,如果捧周延儒兼吏部,势必将温、钱二人的矛盾转化为钱、周二人的矛盾。因为首辅兼理吏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理政模式。老钱一直兼管礼部,工作完成的很好,再把吏部兼理了,权力将无限扩大,对温体仁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温体仁相托曹化淳,替周延儒挣来了这份荣光。
这么看来,明争暗斗还将继续存在于我的内阁之中,但这种现状,其实也是我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制衡仍然存在,我的内阁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没有任何变化的不是我的内阁,而是全国的形势。
北地旱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整个冬天北京就没见过几场雪,北京的位置很特殊,并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色,那就是四时非常分明,24节气也极为准确。仿佛当初制定24节气的先贤们,不是以当时的中原为范本,反倒是以北京为标准制定滴。
24节气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具有强大的指导性意义。因此,北京的无雪,足以反映出整个北方的气候形势。
从各地方的塘报来看,也印证了这点,初春的大旱是不可避免了。久旱必有蝗灾也是定势,因为没有冬雪的滋养,土地龟裂,蝗的幼虫便不会被大量闷死。而昆虫这个物种,当绝对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巨大的破坏能力。
我翻查古典,发觉,万历十九年、天启六年均发生大面积的蝗灾,从后一次的后果来看,也是导致魏忠贤的那20多万田产,多数荒芜的原因之一。
去年大旱,今年又同样是旱,那么蝗灾将不可避免,为了因对这个情况,我特意发明刊,希望天下有识之士能帮国家一起想办法,应对来年即将到来的蝗灾。
如果说我是穿越者,那么我的感觉是,这个伟大而壮烈的时代里,有很多人都比我更像穿越者。例如田馨萝、例如徐光启。
我的明刊是在找一群和尚给孔庙做法事的同时发布的,徐光启联合了山东、天津、山陕等地的民间科学家,共同查阅古法,参考实例,于田间考察之后,联名上了一份《除蝗疏》。
除蝗疏中,一共分24章,3万多字。看的我脑仁都肿了,还是没看全活。还是在方正化的帮助下,我才大致理清了脉络。
除蝗法,一共分三个阶段:
一、幼虫的杜绝、
都知道,幼虫因为大地龟裂而大量存活,因此,徐光启等人提出了改良陆田为水田的宏伟计划,“陆田命系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刮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熟,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也。”
当然,整个北方全改成水田是不现实的,因此,老徐这个我现在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疑似穿越者,又提出了一个方法:“幽涿(涿州市)以南,长淮(长江淮河)以北,青兖(滋阳)以西,梁宋(商丘市)以东”因为地形复杂,历来是蝗虫蔓延的本源滋生之地,因此,无论如何,改陆田为水田的方法,要在这些个地方上施行。
既然主要蝗灾源产地控制了,再来个以点带面:“北土闲旷之地,土广人稀。每遇灾时,蝗阵如云;荒田如海;集合佃众,犹如晨星;毕力讨除,百不及一。非均民之不可已也。”讲开垦荒田也能减少蝗灾损失,并且顺手处理了流民安置的问题。
“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蝻蝗遗种翻复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禾。”即翻种可以将蝗子从深土中翻出,这些虫子的尸体,直接埋于地中,将来还可以直接转化成肥料来用。
这条准了,黄河因为长期干旱,现在也不怎么闹腾了,正好挪用治河的银子去干这项工程。
幼虫和本源方法有了,紧接着,就是成虫的扑杀方法。
二、成虫的捕杀、
“其法视蝻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距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趋赴沿沟排列,或持扑打器具,或持锹锸,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止,渐令进沟,即大声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尽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建虏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亦然,当净尽矣”。
这条说来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特色是什么?人海战术。即用人海战术将蝗虫逐步驱赶,一直轰进预先挖好的长渠中,边赶边填埋松土。直接活埋这些可怕的小恶魔。后面讲的一点很要紧,如果只是一村、一邑防治,其他村、邑不动,蝗虫是很难除尽的。
同时,鼓励农户蓄养鸡、鸭、鹅、鸽这些家禽,利用物种天敌的自然优势,来达到即防治蝗虫又增加副食的目的。此时的农民,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肉味,各种蛋类,都知道好吃,但没钱蓄养而已。这条政策的实施,让我振奋的想到了流黄的咸鸭蛋。
准奏,准奏,我现在高兴的只会说这俩字了。
三、食物链上的坚壁清野。
成蝗不食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茴麻、芝麻、薯芋,凡此诸种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用躲避法来对付蝗虫,专挑蝗虫不吃之作物种植。关于薯芋即红、白薯,徐光启还貌似拍我马屁一般,说了这么一句话“甘薯,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胜也。”
这回,方正化连问都不问,直接就帮我在上面批红了。金薯、陈薯是我最漂亮的施政,整个策划、实施以及推广过程中,全国上下就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现在好了,让我平白拣了另一个好处,原来番薯的青苗是蝗虫拒绝吃的,而且即使上面的青苗被吃了,仍然可以重生。
太牛了,想不到我无心插柳,竟然获得了柳树成荫的结果。我连忙把我的披红和《除蝗疏》一同交给钱谦益他们去讨论,其实,自从我发明刊之后,钱谦益他们就全权委托徐光启了,因为徐光启和东林党的关系很密切,如果不是他一直“专研西法”,估计东林党人早推他上位了。
老徐如今已经是69岁的高龄了,我如果不是真的真的急切推行技术科学上的改革,我真不舍的用他。
无论是年龄、还是人品,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科学理论,老徐的一些建议,在内阁中通过的比例是最顺利的。
于是,我命钱谦益做序,自己亲笔题名《大明除蝗八法》,刊行天下,并且让张彝宪回去经营红白薯的时候,也要带领他管理的人员尽快开垦荒地,不能再耽误了。
对于老徐的身体力行,我知道我是没法子劝的,越劝他越要报效君恩,于是我特意命令温体仁和钱谦益,他们一个次辅、一个首辅,出面劝慰的效果应该是良好的。并且我准许徐光启,如果没什么事情,可以就呆在怀柔兵器司里办公。别来回来去的跑了。我可不舍得把这个老人家累坏了。
八法中,有多条都是要银子的,我咬咬牙,专门为此拨了300万两白银,交给徐光启的好学生,元年榜眼金声管理。金声这一年来,就跟在徐光启后面跑来跑去了,他本身就喜欢西学,加上我对西学的放纵态度,他和徐光启的感情很好。我这个任务,交给他时也明说了,“老徐太老,你太小,如果出了差池,朕也不怪你,但前提是,你的一颗心用在了那里。”
金声的反映我依然熟悉的感动着。
“皇上隆恩,学臣时感惶恐,臣敢请圣上宽心,不绝蝗蝻,金声愿覆面而沉。”
别,可别不打招呼就自尽,我还舍不得你这个人才呢!于是,赶紧劝解开导两句之后,顺手赏了一个八省巡按,专督除蝗的差事。这个差事是临时差事,只有从四品左右的官衔,但权力非常大,因为有各种官方和民间的舆论摆着呢,各省的官员都要协助和提供保障。
首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