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队商行在中国忙的热火朝天,兰芳国内又似乎平静了下来,但是只有不多的人知道,另一项工作已经开始了。.
几天前,在校枪场对滑膛枪与来复枪的射击效果做了个试验。几种主要型号的枪支对不同距离的目标进行设计。
在对于研制生产滑膛枪和来复枪的问题上,还是有不同意见。滑膛枪好做又有生产经验,而来复枪加工困难,成本高。如果生产一支来复枪可以生产三支滑膛枪,而三支滑膛枪的设计效果可以比得上一支来复枪,那还真要考虑考虑。
几个射击好手仔仔细细的把要测试的枪支检查一遍,又擦拭干净,挑选准备好子弹。
靶场上,立好了不同距离的靶子,几个射击的好手充当试枪员。乒乒乓乓的测试进行了差不多大半天。
结果出来了,在200步距离处射击,击中目标的滑膛枪所费子弹相当于来复枪的2倍,300步处为5倍,400步处至少l0倍;超过400步射击距离,滑膛枪已完全失效,而来复枪在800码处还可射击较大的目标;在1000码处,弹丸还有足够的末端能量,可穿透4英寸厚的软质松木板。也就是说,和现有的其它轻武器或冷兵器相比,每个握有来复枪的士兵等于拥有一门可达同样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
正因为如此,精度高、射程远的来复枪也就会最终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滑膛枪,逐渐成为列强步兵的基本武器。这也就是我们主要研制来复枪的目的。虽然还是没有说服滑膛枪的支持者,但是足以说明来复枪的实力,使滑膛枪不能相比的。
总长发话,来复枪一定要有。工业局把任务下到枪作,召集所有铁工高手仿制,如果来复枪可以生产出来,至少生产一定数量的来复枪。否则,就是花费大价钱,也要向洋人购买来复枪。
一向抠门得要命的财长陈雨霖,这回提出,拿出一笔巨额奖金,奖励研制新型火器的工匠技师。叶根生和江四水朝着陈财长连连拱手,“多谢财神爷。”
“别谢我,还是谢谢李登科李老板,他还说,可以代为招募南洋枪械高手。”
“那还真要好好感谢李老板了。”
“雨霖,不如这样吧,设立一项火器研制的奖金,在设立一项举荐贤能之士的奖金。”
“是,总长,我马上就办。”
……
上次刚回来的转天,贺公子跟着叶根生的手下来到新成立的兵器局的时候,工房里正热火朝天,船队所需要的备件要在船队回航前打造出来。
院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铁件,小工们正在吭哧吭哧的搬运。所有的炉火都呼呼的冒着火苗,不多的几件机械也叽愣嘎噔的响着,周围的工人各个汗流浃背。
靠里面就是枪作的工棚,几十只各式各样的火枪拆散了,十几个工人正在埋着苦干。他走过去看了看,一边是已经修好的火枪,简直就是古代枪械博物馆,这和船队上的枪差不多。
“轰…轰…”不远处传来几声枪响,不一会,几个试枪的师傅拎着抢回来了,见了他们,愣了一下,新成立的兵器局管事叫陈近儒,是叶根生知根底的朋友,也是火器行家,连忙引荐枪作的老师傅忙过来见过。
老师傅在前面引着几个人进了工房。整个工房不大,人才却不少,从中国、爪哇、印度、越南来的工匠二三十位,还有在美国、德国、英国工厂呆过的,只是机器不多,好多人的手艺也显不出来,平常修理的活很多,倒是都练出了一手是枪就能修的能耐。
又到了铸造坊,设备都摆在那,贺诚和大家打了招呼,略一转悠就出来了,回去就不见人影了。可把兵器局的人急坏了,这说得好好的,怎么不露面了?贺诚的侍者告诉,等第一批船队回来,就有事了。
从新加坡、南印度回来了的两艘船,带回了不少的东西。各种装着大木箱的机器,裹着稻草抱着麻布的设备,贺诚马上请人转告兵器局,晚上请客。
几支洋枪摆在了兵器局会议室的桌子上,旁边的桌案上,堆满了成卷图纸,旁边一进屋子还摆着几柄刀,看样子显然就是东洋人的打刀,另外还有好几摞书摆在一边。
枪作的师傅们在一间屋子里,刀作师傅在一间。贺公子留在了刀作师傅们这里,看着几个师傅摆弄着东洋刀。
打刀的作头老师傅对弯曲的制式有些不屑,以倭人的身材,也只能用这样的刀。但是对它的钢口,不得不佩服。等到识字的徒弟倭人打刀的配料和工艺流程念了一遍,老师傅点了点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秘密对于行内人来说,就是一层窗户纸。老师傅半晌不说话,转头和几个师傅嘀咕了一回,两只蒲扇般的大手一拍,妥了!料单开出来了。
贺公子叫跟着的少年记下,他可是知道,老师傅所需的东西,刚好在爪哇那里全部买齐。下一拨,从清国买来的货更多。
啥事都这样凑巧,咱这贺大人可是什么来历呢?身后的书童心里嘀咕。
辞别了刀作师傅,转身进了枪作的房间。
里面热闹非凡,几个师傅和得力弟子们聊得正热闹。这几款洋枪,有一些他们见过,也有的做过,没见过的也看了个大概。能不能做出来,还要斟酌,也应该不是难事。但是这洋枪的材料,这里可没有。
普鲁士德莱塞击针枪、挪威陆军装备的卡曼尔莱德、英军装备的恩菲尔德1853前装线膛枪、美国霍尔式后装线膛枪、斯宾塞1865式步枪、亨利1860式连珠枪、夏普斯卡宾枪、几种转轮手枪、唧筒式连发枪……摆了一桌子。
兵器局的几个技师和老师傅正在议论,虽然兰芳自己的装备不好,但是眼界绝不狭窄,也就是说,只有兰芳没有的,没有兰芳人没见过的。
“这前装枪好使,咱修过不少。”
“这枪以前在德国工厂做过,但是我只是做几种部件。德国的料好呀。”
在早期的各种后装枪中,普鲁士德莱塞击针枪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好的,但毫无疑问是名气最大的。它从1840年左右开始装备普鲁士陆军,一直到1872年被毛瑟1871淘汰,各种型号的产量超过百万,参加了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历次战争。
击针枪的子弹与其它绝大部分纸制定装弹不同,它是真正的弹药一体,弹头、发射药和火帽装在一个纸或亚麻布筒里。击针枪除了后膛漏气这个后装枪的通病外,主要缺陷就是击针的使用寿命短,由于击针需要穿过发射药才能撞击**,所以每次都要经受发射药爆炸时弹膛内的高温高压,很快老化,大概发射200次击针就会断裂。因此每个普鲁士大兵都要携带两根备用击针。不过这也算不上大毛病,毕竟每个士兵也才携带60-80发子弹。务实的普鲁士陆军训令士兵尽量不要射击200步外的单兵和500步外的集群目标。
基本解决了后膛漏气的问题,使卡曼尔莱德枪的精度和射程都大大优于德莱塞针枪。1861年比利时举办了一场高精度军事步枪的射击竞赛,结果证明参赛的卡曼尔莱德1860是当时最精准的步枪之一。
恩菲尔德系列步枪一向以射程远精度高着称,而后膛枪由于漏气问题,射程和精度普遍不如同时代的前膛枪。送给詹卑王的,和现在门口站岗的士兵扛的,都是这种枪。
夏普斯卡宾枪,1856年,英国向夏普斯公司定购了6千支卡宾枪,运到印度进行测试,但最后当地骑兵部队决定采用另一种卡宾枪,于是这6千支夏普斯又运回英国放进仓库,大英帝国之财大气粗可见一斑。
过些天就能运到的夏普斯卡宾枪就是来自那里,那位英国商人不知怎么打通的关节,搞到了这种以被英国放弃的旧式新武器,说它新,是因为从没有打开包装。6000支运来了4500支,还有1500支换来了一大批弹药。价格只有原价的一半,当然运费是算在常胜军头上了。这批枪将是装备兰芳国防军的第一批武器。
亨利1860式连珠枪,用某位南军将领的话来形容“北方佬那种该死的步枪,星期天装上弹能打整个星期!”
由于改进了杠杆式枪机的结构,射手仅仅靠拉下和扳起扳机护圈,就可以自动完成抽壳、打开枪机、新弹上膛、压下击锤、枪机回位、闭锁枪膛的全部动作。与斯宾赛枪相比,少了一个用大拇指压下击锤的动作,提高了射击速度,15发弹最快能用11秒打完。
不过重新装填时就慢了,它没有斯宾赛枪的替换供弹管,只能一发发地从弹管前面装。更麻烦的是亨利枪没有装护木,在夏天快速打完15发弹后,枪管就热得没法碰。
1862年美国海军测试了亨利枪,测试报告称“在快速射击中,3分36秒射击187发(不含装填时间);或5分45秒射击120发(含装填时间);打完枪里的15发弹最快只需10.8秒;精度测试中,向348码外边长45厘米的正方形靶子射击15枪,命中14发;耐力测试中,在不清理弹膛地射击1040次后,拆开枪机检查,发现弹膛和枪膛里满是火药残渣和弹头上刮下的铅粉末,膛线都塞满了,但所有部件完好无损,不需要更换。”
内战中,联邦政府没有定购亨利枪装备军队,各个州政府买了一些,但最大的买主还是南北方的军人们,很多人自己掏钱购买或有钱的军官为部下购买,一把亨利枪要花普通士兵三个月的薪水,使得亨利枪从1860-66年的总产量也达到了1万4。
“这种六响子儿,美国人用得多。”叶根生拿起一把转轮枪,哗啦打开转轮,递给让大家看。
“转轮手枪的枪管和枪膛是分离的,转轮手枪通常由3部分组成:枪底把、转轮及其回转、制动装置和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枪底与一般枪上的机匣相类似,上面开有许多槽孔,以便将所有的机构和零件结合在一起,如枪管、框架、握把等;转轮、回转和制动装置通过回转轴固定在框架上,转轮既是弹膛又是弹仓,其上有5~8个弹巢,最常见的是6个,人们又把这种转轮手枪叫“六响子”;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是转轮手枪最复杂部分,……可分为单动式和双动式。单动式在发射时要先用手压倒击锤,使它处于待击状态,然后扣动扳机射击。双动式既可用手压倒击锤使之待击,也可直接扣动扳机进行自动待击的射击。早期的转轮手枪多属单动式,而后期的多属双动式。”
“这东西难倒是不难,只是咱的机器不行呀。”
“没事,手工也行,就是费工了。”
“转轮手枪是手工装填弹药,子弹打空之后就得退壳或重新装填。有两种方法将转轮推出框架,一种是框架铰链式,分向上折开和向下折开,这一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是转轮摆出式,就是将转轮甩向左侧或右侧,甩向左侧的叫左轮手枪,甩向右侧的叫右轮手枪,但是,向右摆出的转轮手枪很少见。”所以,一般都叫左转手枪,成了转轮手枪的代名词,甚至比转轮手枪这个词用得还响。叶根生玩着转轮六响子,竟有几分西部片牛仔的味道。
柯尔特1835年发明的那种转轮手枪为火帽击发式,使用口径10.16毫米的纸弹壳锥形弹头,与现代转轮手枪相差无几,为此,不少史书将柯尔特称为“转轮手枪之父”。
柯尔特1814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康狄格涅州卡特伏德市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是一个手枪迷,担任丝绸厂老师的父亲给他买来了各式各样的手枪,小柯尔特总要把每一种枪都拆开,以探究其内部奥妙。1830年~1831年间,完成大学预科和阿默斯特学院学业后的柯尔特登上了一艘名叫“科沃”号的双桅船,开始了经好望角到英国和印度旅行。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双桅船在海上静悄悄地行驶着,在漫长的旅途中,柯尔特除了登上甲板,远望海鸟追逐轮船外,还经常跑到驾驶舱。舵手手扶舵轮,时而向左转,时而向右转,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一直琢磨着如何把新式击发枪原理与旧式转轮枪结合在一起的柯尔特突然爆发出灵感,他高声喊到:“成功了!成功了!”把整个驾驶舱里的人弄得莫名其妙。柯尔特连忙跑回船舱,模仿舵轮的结构绘制出一种全新的手枪图纸,并急不可待地用木头雕出击发式转轮手枪的模型。
1834年,在来自巴尔的摩的机械工约翰皮尔逊的协助下,柯尔特很快就制造成功了可以发射的样枪。
在柯尔特发明转轮手枪之前,所有的转轮手枪都是手动转轮手枪,而柯尔特的转轮是由待击发的击锤转动,这种自动转轮手枪的诞生使过去所有的手动转轮手枪相形见绌。与过去的转轮手枪相比,柯尔特转轮手枪的独特之处在于,弹仓作为一个带有弹巢的转轮,能绕轴旋转,射击时,每个弹巢依次与枪管相吻合。转轮上可装几发子弹,枪管口径为9毫米。而且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撞击式枪机,击发火帽和线膛枪管,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功能完善。
柯尔特是一个技术和经营两方面的全才,他在发明转轮手枪后,一方面不断改进,从1847年至1860年间,他共改进与推出12种转轮手枪;另一方面,他将发明与实业结合在一起,他申请专利时,申请的专利要求范围达8项,其中包括转轮手枪上的枪管、转轮弹膛和枪底把的连接方法等,而且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柯尔特武器制造公司。不过,这其间他也遇到过挫折,自己的兵工厂创办6年后因难以维系——曾经倒闭。
不过,转轮手枪1846年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战争使他时来运转,在陆军上尉SH沃克的支持和合作下,柯尔特在家乡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重建了自己的公司,他设计制造的0.44英寸1847式转轮手枪被美国联邦政府大量购买。当然,柯尔特的转轮手枪也确实使美军得心应手。战后,柯尔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很快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大公司,至今,该公司在世界上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由于转轮手枪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很快受到各国官兵的喜爱,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枪更是风靡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生产这种手枪,许多军官都以拥有一支转轮手枪而自豪。
转轮手枪也有一些弱点,转轮手枪容弹量少,枪管与转轮之间有间隙,很难做到和枪管紧密密封,发射时会泄漏火药燃气,以及初速较低,重装填时间长。但是,由于该枪有一个特殊优点——可靠,特别是对瞎火弹的处理既可靠又简捷。所以,在后世一些国家的陆军装备中,仍给它保留了一定的地位,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警察对转轮手枪情有独钟,美国警察中90%的人爱用转轮手枪,他们认为,手枪是面对面使用的近距离武器,一定要可靠,转轮手枪一旦瞎火,只需再扣一次扳机,那发“死弹”便会转到一边,立即可以补上一枪。而自动手枪遇到这种情况,要退弹是来不及的。
让大家感兴趣的还有唧筒式连发枪,它的机匣采用整体式结构设计,机匣底部的抛壳窗兼作弹仓装填口,两者充满创意地融为一体,而此前多数的唧筒式枪都无法协调这两者。它们通常是在机匣的顶部或右侧开一个抛壳窗,再在底部为管形弹仓另开一个装填口。这个新机匣妙不可言,左撇子射手为其雀跃欢呼,把抛壳窗设计在机匣底部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异物、雨水等进入机匣。
江四弟曾经试射过,赞不绝口,这在丛林里,或者到了船上,可太好使了。在三叮嘱,千万要造出来,如果成功,他包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