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为证》一零六 盛情难却 龙主席金宅感怀铭志 (4)
《苍天为证》
一零六 盛情难却 龙主席金宅感怀铭志 (4)
(接3)
妈祖宫落成比后来设卫早了百十多年,妈祖文化延续今日,已成为了即是文化(认为人心创造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之本是人心)精神寄托及商贸旅游活动的多源载体。
宫前街的发展是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妈祖宫一带历史,还要从古庙谈起,这座供奉海神娘娘庙宇,就座落金家老宅前面,谁还会比金世矩知道典故多,大家聊到这儿,金世矩侥有兴致插话了;
相传北宋时,使臣路允迪赴高丽船队在海上突遇风浪、多船沉没,多亏随员提醒,诚心祈祷龙女保护,这船才平安靠岸。
据说敬拜的龙女叫林默,湄州岛人,娴水性卷席渡海,抗风浪云游屿间,是海上渔民保佑女神啊!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神女林默自然成了海上作业的“偶像敬神”。
从元忽必烈十五年起,先封“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着天妃”,此后,历代一再加晋,到清康熙二十三年最终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由妃改后,达到最高品级,当地俗称“娘娘”,实际就是“妈祖” 。
元泰定三年,这里初建“妈祖宫”,老百姓顺嘴也叫“娘娘宫”这就是“妈祖宫”之由来。
金代在沽河设“直沽寨”后,从南方搜刮粮饷,经内河、海路漕运至北京。
每当船队驶到三岔口,必进妈祖宫进香求娘娘保佑,所以这的香火最盛。
讲到情处,金世矩诗兴大发,随即朗朗吟诵起来:
晓曰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巨三奠毕,喜气满宫袍。
这是元代张翥佳作,生动描写着当时祭祀的盛况。
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不知从哪年起兴起了“娘娘会”;
众多百姓虔诚的送驾、接驾、散福,抬着娘娘神像沿街出会,接受香火。
这期间,民间法鼓、高跷、中幡、重阁、大乐、花鼓、鹤龄等会,沿街表演技艺,一派盛景,乾隆皇帝当年还亲眼目睹。
解放后,“娘娘会”曾时断时续,欣逢改革开放才得已恢复;
这几年“娘娘会”期间,除按老例敬奉海神娘娘外,街头表演又添加龙灯、旱船、秧歌、武术、狮子舞等。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争相观赏,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再现着市井勃勃生机。
就在金世矩讲得兴致勃勃时,耳熟能详这些来历的龙主席,却另有所思:
民间有些典故真是意味深长,比如“大年根儿”吧,一年日子即将过完,就像一棵树,最后只剩一点根儿,每每说到这话时,总感到岁月空寥深浓。进而思索人生年华,到底是过一天少一天,还是过一天多一天呢?
他边扪心自问,边留恋那逝去美好时光,脑中即现儿时过年盛景……
那时,腊月刚进,年味便悄悄袭来,从尝口粘稠溢香的腊八粥,已感觉年的脚步渐行渐近,在家乡人眼中,这美好寄托行程真是既丰富又绵长,大家都热烈乞盼、享受着名目繁多“年文化”,直到转年元宵节,在狂热中才画上完满句号。
龙主席记忆尤深,蜡月二十三是小年,人们蜂拥到“娘娘宫”,更沉浸在浓郁的年味里;
这座城市土生土长小孩,每逢听大人们议论逛娘娘宫,仿佛心里有只小手在抓痒,早飞到宫前哪条人山人海的大街上。
家家户户过年必备鞭炮、春联、彩灯、年画、糕点,孩子们喜爱的“蒙葫芦”(空竹)、“滴滴劲儿”(小烟火)大都是从这儿的年货市场选购的。
此刻,龙主席脑中已在过电影……
当年跟母亲兴奋的去逛“娘娘宫”,一眼望不到尽头货摊上,琳琅满目年货码成小山高,街两侧耍猴的、抖空竹的围满人,卖年画、吊钱、春联起劲吆喝着。
专辟的炮市最热闹,百姓在噼噼叭叭、烟雾缭绕中,捂耳闭眼笑着买下几挂称心响鞭。
不知不觉中竟逛到大庙门前,此时这才目睹整条大街盛况;
从宫北涌来,经庙前广场,那边是宫南街了,千万个小脑袋蠕动着……
街两旁店铺林立、张灯结彩,各式彩旗写着:“旺年减价”、“新春连市”等等。
人流蜿蜒伸展着,仿佛鳞光闪跃之巨蟒,缓慢摇动它笨拙身躯,真是好看极了!自己禁不住双腿一窜一窜跑着、开心的手舞足蹈起来。
跟随大人到宫内进香, 大庙里既神秘可怖,又奇异辉煌,在人海与神像世界中,自己四处张望着;海神娘娘在大殿正中,妈妈小声对自己嘱咐后,必恭必敬的拜佛。
自己也不由自主模仿着。四大门神,关帝、雷公、火神、疙疸刘爷、傻哥、张仙爷都是那时记住的。
几乎所有进香人都虔诚的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乞求来年好运吉祥、子孙兴旺。借此抹去以住不尽心意之烦恼……
按老例,圣母娘娘还可保佑不孕女在这儿“栓”走一个泥娃娃,乞求来年带来新的生命。这种习俗在闽、台、港、澳可没有,是妈祖庙中的唯一了。
龙主席儿时难忘回忆,被众人朗朗欢笑声打断,细听着大家发言,也都以亲身体会、七嘴八舌回味着早年逛“娘娘宫”的无穷乐趣与感慨。
时间不早,龙主席顺势把话题引到宫前街区大片改造上来,这才是当前遗产抢救的当务之急。
(待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