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只觉得耳中轰隆一声,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和自己称兄道弟的年轻人,竟是一位郡王,竟是日后被肃宗冤死,被代宗追为承天皇帝的李倓!
按耐不住惊讶的李复,还是不太敢相信,向张彖道:“真的是他吗?”
张彖道:“十有**,我虽只见过他一面,但当时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胜之又说他不愿说明身份,那就更有可能是他。”
李复喘口气,心想这恐怕确实是真的,他一心想提升大唐军力,又说在朝中有关系,甚至在当今圣上驾临芙蓉园时,他还能轻松入内,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不一般的身份。脑中忽然一闪,这李倓,可不就是人炎拆开来吗,只不过自己一直以为是仁言二字罢了,他自称字宁谏,也不过是将“建宁”反过来而已。
不由喃喃道:“果然是他。”见张彖投过疑问的目光,便将这些一一说了,张彖道:“如此说来,那定是建宁郡王无疑。”
李复此时有些暗自庆幸,想不到早已结识了大唐皇室的成员,这对日后的事情定会有所襄助,而自己一直没有吐口说兵器的实际情况,也是正确的选择,否则这个消息只怕立即会传到当今皇上那里,到那时,打制宝刀之事,可真的由不得自己了。
又听张彖道:“我听说建宁郡王英毅而有才略,更善骑射,所以才对胜之打制兵器之事如此关心。他在众多皇孙中算是极出类拔萃之人,胜之与他结交,日后定能得其助力。”
李复点点头,历史上对李倓的记载,自己是清楚的,所以很明白李倓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非常正直,没有一点野心和机心,在倾轧为常事的皇族之中,不带野心,恐怕不完全是好事,若再没有一点机心,过于正直,那就可能不会有好的下场。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一行在马嵬与玄宗分别,却不知能去往何处。这时,是李倓分析了具体的情况,最后决定舍河西陇右而去朔方。一路上“每接战,常身先”,使三军皆瞩目。因此到灵武之后,李亨登基做了皇帝,便是肃宗,有意让李倓作天下兵马元帅,但由于帝友李泌的反对,这一职衔还是授给了广平王。李泌担心的理由是:这样一来,建宁和广平(广平王就是后来的代宗李豫)这两兄弟很可能就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的老路。事后李倓对李泌十分感谢,而且敬重有加,和广平王他们三人交情很好。
但可悲的是,几人都不为肃宗的张皇后等所容。而李倓更看不惯张皇后和李辅国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毫不留情面的和肃宗说起,当然是最受张后等人忌恨,终于,张皇后等人诬蔑他恨不得为总兵,又曾在半夜“扪其兄”,想害广平王,结果肃宗大怒之下,下命赐死建宁王李倓。
有人曾写诗叹道:
信谗杀其子,作源自上皇。肃宗心忍父,可怜建宁王。
不记在东宫,时恐罹祸殃。何个循故辙,谗口任翕张。
君子听不聪,佳儿被摧戕。遗恨彼妇寺,寸牒宁足偿!
可怜李倓这样一个孝顺友爱的人,没有任何野心,又和李俶(广平王,后来又改名叫豫)兄弟情深,实在死的冤枉。李倓死后,李俶十分伤心,每次谈到他时都呜咽涕泣,直至若干年后他登基为帝,仍然对弟弟念念不忘,先是追封李倓为齐王,后来更是“以倓当艰难时,首定大谋,排众议,于中兴有功,乃进谥承天皇帝。”
想起历史上这些,李复不由概叹,张彖问他为何感慨,李复只好支吾过去,这样的事情怎能说出来呢。
*************************************************************
三月的长安,开始陷入奔走相看牡丹的狂热中,京城中植有牡丹的寺庙、私宅到处都是人流,李复想不到这时的人对牡丹竟有这般喜爱,诗说“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真的是毫不夸张。
在这个花中之王盛开的时节,李复接到圣旨,着他入兴庆宫晋见皇上。
亏得张彖有经验,慌乱之中还是片刻就备好了香炉香案,李复这才跪下接旨。
在香案前叩头完毕,一边笑吟吟的对来宣旨的太监说着辛苦,一旁的少华早把几串钱和几样精致玩意装好,塞在那太监的手里。
那太监乐的眉开眼笑,一再说皇上如何如何想见李复,此去必能如何如何,李复对这类的话自然不当回事,只是细细问了宫中的礼节,毕竟对一个在现代社会长大的人,对皇宫中的礼仪真的是一点不懂。
那太监姓于名伦,之前去别的官员家里传旨之时,多多少少都有些收获,但此次是一个从来都没有进过宫的人,是否懂得规矩并不好说,所以来时也就没有太多期望,岂料李复这里对他的打点竟大大超过他的预期,怎能不高兴,所以对李复的疑问一一做答,态度极好。
李复随他奔京城东面的兴庆宫,到通阳门前报了一声进去,再穿过明光门,老远看见一片碧水荡漾,李复早被这宫内宏伟辉煌的建筑所吸引,一边亦步亦趋的跟在太监于伦背后,一边贪婪的欣赏这惊人的美丽景观。
走至一小楼旁,于伦让他稍待,他去禀告皇上,李复应了,细看这小楼,挂着一匾,上书“龙堂”二字,心下不由一乐,倒想起来以前看过一个电视剧叫《龙堂》的。忽然又想到,既然这楼是龙堂,那前面的小湖岂不是龙池吗,《旧唐书》上说:“上所居宅外有水池,浸溢顷余,望气者以为龙气。”后来李隆基称为皇帝,所住的兴庆坊改为兴庆宫,而这座池便称为龙池。
正在乱想,又见于伦从楼中出来,说道:“皇上去了沉香亭,你随我来。”
李复又跟他走上不远,渐渐听得一阵乐声,随着乐声走到一个美轮美奂的亭子旁,于伦又先去禀告,李复一眼看见的是一片盛开的牡丹。沉香亭,牡丹,十年以前,诗仙李白和当今皇上李隆基,还有那倾国倾城的杨玉环就是在这里同赏牡丹,写下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千古名句的吧。想到此处,不由四顾观望,想多看看当日诗仙曾在之地。
于伦转眼就已回来,先大声道:“皇上有旨,宣布衣李复晋见。”接着又小声说道:“皇上在赏景呢,贵妃也在,看来心情颇好,你放心过去便是。”
李复闻听,心中竟扑通扑通乱跳起来,他倒不是怕见皇上,对他来说,再威严的皇权也只不过是一种感觉,他对皇上的印象不过是两个字而已,他心惊的是,竟能在此处见到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