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唐·复兴》十五章:天下谁人不识君(上)0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隆基又问起李复还写有什么书,李复正想若寻得皇上的支持,那新学诸书大行天下,引起学习之潮才更有可能,便细细说了,见李隆基边听边点头,便趁机道:“臣有一事相请,还望陛下恩准。”

李隆基笑道:“爱卿尽管说来。”

“臣请陛下御笔,为新学诸书题写书名,并准广为发行。”

不料李隆基眼珠一转,道:“这个不难,但朕有一个条件。”

“请陛下示下。”

“今日天气甚好,牡丹亦开,你我君臣赏此美景,不可无诗,爱卿若赋得好诗,朕便答应给你题写书名,你不是还在建一个学院吗,朕连院名都给你一并题了如何。”

李复没有料到皇上真有这般雅兴,还带有条件的,但自己是以才学闻名,若连首诗都赋不出来,那岂不是浪得虚名。忽又想到,李隆基是不是还在怀念着当年诗仙李白题诗奏乐的日子,当年李白羞辱杨国忠和高力士之后,虽然由于二人怀怨,后来利用杨玉环将李白赶走,但李隆基内心深处是爱惜这个天下闻名的才子的,只是不得已弃之,也许还怀着一些愧疚之情吧。

李复知道,这诗还非得做出来,不但要做,还要做的精彩,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皇上心中的位置,不但能得到题名,日后还有更多好处。

一时间,诸多名句在他脑海中闪过,故作沉思后道:“臣以牡丹为题,赋诗一首。”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这是元和时诗人徐凝的诗句,李复甚为喜欢,果然一经赋出,便见李隆基抚掌相赞,说道:“爱卿再赋一首。”

李复心想,还没完了,不过当年李白是一口气做了三首的,只好又开口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这是太和年间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句,当时文宗亦以为绝妙。

“好一个国色天香!”李隆基大喜:“爱卿果然好才华!”

李复笑道:“国色天香若喻娘娘,才是最合适不过。”

李隆基稍微一怔,还没有几个人敢在他面前直接夸赞杨玉环呢,但马上就喜笑颜开道:“爱卿所说绝妙!朕给你题字便是!”也许在一个男人面前夸赞他的女人,会让他感觉很有面子,皇帝也不外如此。

杨玉环终于也笑道:“三郎怎能把别人的戏言当真呢。”那笑容几令眼前的一切都失色。

李隆基摇头笑道:“绝非戏言,爱卿你说呢。”

李复忙道:“臣是真心所感,绝非戏言。”

李隆基又笑了一阵,才说道:“爱卿,回头你将要写的名字专呈上来,朕这几天便题好给你。”

李复连忙谢恩,却又听李隆基问道:“爱卿可懂音律否?”

李复暗暗叫苦,怎么这时的人都喜欢用音律来难为人呢,上次梅儿奏上一曲,幸亏自己还有点感觉,胡说一番却正好相照,才算蒙混过关。这次可是在皇上面前,而李隆基又是极精通音律的,作为后世梨园的祖师,他自小在宫廷中受到良好的音乐训练,六岁时就在祖母武则天的面前表演过舞蹈《长命女》。他能演奏多种乐器,最擅长的是羯鼓和玉笛,还能作曲,善于组织、指导音乐演奏,创作、改编有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圣寿乐》等千古名曲。

况且在座的还有杨玉环,她对音律的精通绝不差李隆基多少,舞蹈更为出色,李隆基对她极为宠爱,这绝对是原因之一,毕竟他们容易找到共同语言。而相传《霓裳羽衣曲》演出时,便是杨玉环编舞,还担任领舞的角色,场面极为震撼,以至于当时的大音乐家李龟年、谢小蛮这些人都心悦诚服,就连目空一切、旷世奇才的诗仙李白都对杨玉环的音乐才能佩服的无话可说。

自己如何过得这一关,李复一时间涌起无数个念头,但都全部否定,这音律不是自己所能编造出来的,只好老老实实回道:“臣天资驽钝,对音律不甚了了。”

刚看到李隆基脸上稍有失望之色,李复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便狠狠心,准备搏上一搏,说道:“但臣曾听别人奏过几首曲子,甚为特别,以为世间少有,便暗暗记下,若陛下有兴,臣愿与众乐工一道,试奏给陛下和娘娘听。”

李隆基大起兴趣,连连说好,又让高力士叫乐工李龟年来。李复听了,不禁咋舌,想不到今日竟见得这许多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就连一代乐人李龟年都在此处。

片刻李龟年便已过来,参见完毕,李隆基给他说了李复的话,要他们一起立即试奏。李龟年闻听有世间少有的曲子,也不禁喜形于色,忙向李复相询。

李复看这李龟年,就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干瘦老头,眼珠甚为灵活,颚下短短的胡须都已花白,相貌很是普通,怎么看都没有艺术大师的模样。

李复先向李隆基等告退:“请陛下和娘娘稍歇,臣尽力一试。”

李复和李龟年来到众乐工面前,李复却说道:“请各位稍稍移位,待试奏顺畅再过来献给陛下。”

李龟年暗暗点头,看这李复想的颇为周到,试奏曲子开始难免有杂乱无章之况,就在这处的话,让皇上和娘娘听到,很是不好,便引着众人走离沉香亭。

李复这么安排却另有心思,若说什么事情能引起兴趣的话,莫过于神秘感。若就在此处,试练时皇上已听到,差不多时再演奏,对李隆基来说已经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了,他要得是一种效果,神秘感加震撼感,后世的乐坛好像都会这一招。

李隆基见众人走远去试奏,更是感兴趣,对杨玉环道:“玉环可见过这般才子?”

杨玉环笑道:“此人还真是不寻常之辈,三郎可是有心用他?”

李隆基叹道:“朝中人才日渐凋零,朕心中甚忧。现国忠虽为相,毕竟还年轻,资历不足,若没有一些才士襄助,朕怕朝政处理不过来啊。此人才学胆识都俱佳,之前朕就似乎听闻过他的名字,这样的人才不用,实乃朝廷之失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