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网游之剑行江湖》“米昔刀”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手.打/吧 Shouda8.Com首发}摘要:米昔刀是一种弯型刀,主要是骑兵兵器,刀形弯如半月,是为了更适于马上劈杀和挑刺&amp#65377这种刀曾经流行于西亚&amp#65380中亚,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amp#65377本文运用大量史料,论证分析了此刀传入中国的时间&amp#65380方式&amp#65380途径及其刀法的传入等问题,指出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中国兵器史与武艺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情,而它的传承则很可能与崇尚武艺的回*族有关系&amp#65377关键词:米昔刀刀法考释中图分类号:E92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586(2006)04-0122-04元代有“米息刀”,见于元末诗人张宪《玉笥集》卷四《北庭宣元杰西番刀歌》,歌中有云: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息&amp#65377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amp#65377①所谓“唐人宝刀夸大食”,应指杜甫的诗《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中的“大食宝刀”“于今利器称米息”,是说在元代,米息刀是最受称道的利器&amp#65377米息刀的制作似乎很有讲究,其一,刀身具有“松纹”,而这是经过“十年土涮”的特殊处理才形成的,“土涮”是何种工艺,尚不得而知其二,犹如中国古代锻造刀剑必在之日一样,“戎王”造刀则一定要在月蚀之夜,透露出刀的产地非常重视月亮的变化&amp#65377诗人以“大食”与“米息”对应,似乎不只是文字上的缘故,隐含着二者之间的关系&amp#65377明代军中也有“米昔刀”,见清修《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兵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amp#65377《会典》曰……刀之属有摩挲刀&amp#65380腰刀&amp#65380滚刀&amp#65380倭滚刀&amp#65380米昔刀&amp#65380黄莲刀&amp#65380开脑大刀&amp#65380大样摩挲刀&amp#65380马刀&amp#65377装饰事件各不同&amp#65377《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三《兵部》十八“五军将军”所辖各官军“合用衣甲枪刀弓矢等器”中包括有“鞓带全米昔刀二把”&amp#65377这表明了军器局制作的米昔刀的一个用场&amp#65377米昔刀又作“糜西刀”,见明何良臣《阵记》卷二《技用》&amp#65377按,“米息刀”&amp#65380“米昔刀”&amp#65380“糜西刀”应该是同一种刀名的不同译写,依照元代相对通行的译写法,应是“密昔儿刀”或“米西儿刀”的简称和异写&amp#65377密昔儿是元代人对埃及的称呼,在汉籍中,最早出现在元初刘郁的《西使记》里,写作“密乞儿国”和“密昔儿”②&amp#65377元明两代的米昔刀,或是直接产自埃及的舶来品,或是中国对埃及刀的仿制品&amp#65377埃及刀出现在中**队中,过去尚不被学人所注意到,应该说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中国兵器史与武艺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情&amp#65377元代初期,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是北非最强大的国家&amp#653771260年9月伊利汗国旭烈兀的蒙古军与埃及军大战于阿音札鲁特,蒙古军战败,埃及人终于遏止了蒙古军向北非的侵略&amp#65377以后,埃及一直同钦察汗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借以阻止伊利汗国向西的扩张③&amp#65377由于史料缺乏,元与埃及的交往情况我们知之甚少&amp#65377但米昔刀曾作为贡品,在元代末年进入中国&amp#65377《元史》卷四十三《顺帝纪六》:至正十三年九月辛卯,扎你别之地献大撒哈剌&amp#65380察赤儿&amp#65380米西儿刀&amp#65380弓&amp#65380锁子甲及青&amp#65380白西马各二匹,赐钞二万锭&amp#65377“扎你别之地”不详其所指,而大撒哈拉&amp#65380察赤儿&amp#65380米西儿三地都在非洲&amp#65377“扎尼别之地”以“米西儿刀”作为贡品之一,说明这种刀必定是一种制作精良的兵器,是本国的特产&amp#65377在元代,由于中西交通空前发展,中亚&amp#65380西亚伊斯兰国家制作的刀具通过各种渠道传来中国,这种刀通常被称为“回回刀”,米昔刀应该是各种回回刀中的一种&amp#65377只是米昔刀是军器,具体说主要是骑兵用刀,所以它有了一个特定名称,而这个名称表明了它的来路,表明它是马木鲁克王朝时期埃及的产品&amp#65377关于元代的“回回刀”,我们至少可以举两个例子&amp#65377一&amp#65380周密《云烟过眼录》卷四载:“刘汉卿所藏,回回刀一小口,背上皆金错回回书,内金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amp#65377”按,刘汉卿即虎都铁木禄,《元史》卷一百二十二有传,合鲁族人铁迈赤之子,铁迈赤是武臣,太祖以来屡有战功&amp#65377虎都铁木禄以父荫袭职,从伯颜平宋,后一直在江南任官&amp#65377本传载,其人“好读书,与学士大夫游,字之曰汉卿&amp#65377……其母姓刘氏,故人又称之曰刘汉卿”&amp#65377周密是他的朋友之一,这在周密的《癸辛杂识》中多有反映&amp#65377如“西域玉山”条云:“刘汉卿尝随官军至小回回国,去燕数万里&amp#65377每雨过,山泥尽净,数百里间皆玉山相照映,碧澱子皆高数尺,岂所谓瑯玕者耶?”“小回回国”不详其所指,疑即花剌子模,称其为“小”是区别于以报答为中心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amp#65377周密的两条材料似可说明刘汉卿的“回回刀”是来自花剌子模的,原属于花剌子模苏丹的佩器&amp#65377二&amp#65380元黄玠《弁山小隐吟录》卷二有一首题为《玉泉元帅示余佩刀,囘囘氏所作也,如雁翎,而雪色文理可观》的诗[8],诗的内容引经据典,但与主题无关,可不引录,仅从题目审视,玉泉元帅拥有的这也是一把出自回回之手的刀,但形如“雁翎”,却说明它不是米昔刀,因为米昔刀最突出的特点是形如弯月&amp#65377明代文献中关于米昔儿(或称密昔儿&amp#65380密实勒等)的材料很少,不能真实地反映明朝与埃及的交往关系&amp#65377马欢在《瀛涯胜览》卷首的《纪行诗》中曾提到“大宛米昔通行商”,这是明代文献中较早的一例&amp#65377作为郑和随从的马欢,可能是在天房时了解到米昔儿的情况,知道米昔儿与麦加等地有着频繁的贸易来往④&amp#65377《明实录》关于米昔儿,只有英宗正统六年九月十月间遣使朝贡的四条记录,再无其他任何记载[9]&amp#65377《明史.西域传四.米昔儿》提到:“永乐中遣使朝贡&amp#65377既宴赍,命五日一给酒馔,所经地皆置宴&amp#65377”并说正统六年,米昔儿王锁鲁檀(苏丹)阿失剌福复来贡,明朝正式确定了“赐例”,但“自后不复至”⑤&amp#65377这些零零星星的材料说明,明与埃及的官方交往主要在英宗朝以前,英宗以后不再有往来&amp#65377明代其他书,如《海国广记》&amp#65380《皇明象胥录》&amp#65380《皇明世法录》,及晚出的《罪唯录》等书,均记载了埃及的别一个名字“勿斯里”,所记内容也较《实录》为多⑥&amp#65377但几种书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抄来的,没有多少史料价值&amp#65377前已提到,《明史.西域传》载永乐年间米昔儿使者曾来明朝,明朝是否也派过使者去米昔儿呢?这在明代史书中无具体记载,但《明史.西域传》有一记述云: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amp#65377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amp#65377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amp#65377自是频岁贡马驼&amp#65377二十五年兼贡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各二匹及镔铁刀剑&amp#65380甲胄诸物&amp#65377[10]这里所说的“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是否包括米昔儿,这是不清楚的&amp#65377但首先,西域贡品中包括“镔铁刀剑&amp#65380甲胄等物”其次,我们在残存的《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两条与此有关的材料,证明明初确曾派使者到达米昔儿这样的“极远”之地&amp#65377《大典》卷三五二六《九真.门》:园水关门密斯儿之地,有清江一道,名卢的泥勒,江源之上,有园水关一座,上有毫光&amp#65377四边有门悬于虚空,每立春时,其门自开,水从东门中出,经四十日方闭门,既闭,水常从门坎下细流而出&amp#65377[11]摘要:米昔刀是一种弯型刀,主要是骑兵兵器,刀形弯如半月,是为了更适于马上劈杀和挑刺&amp#65377这种刀曾经流行于西亚&amp#65380中亚,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amp#65377本文运用大量史料,论证分析了此刀传入中国的时间&amp#65380方式&amp#65380途径及其刀法的传入等问题,指出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中国兵器史与武艺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情,而它的传承则很可能与崇尚武艺的回*族有关系&amp#65377关键词:米昔刀刀法考释中图分类号:E92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586(2006)04-0122-04元代有“米息刀”,见于元末诗人张宪《玉笥集》卷四《北庭宣元杰西番刀歌》,歌中有云: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息&amp#65377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amp#65377①所谓“唐人宝刀夸大食”,应指杜甫的诗《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中的“大食宝刀”“于今利器称米息”,是说在元代,米息刀是最受称道的利器&amp#65377米息刀的制作似乎很有讲究,其一,刀身具有“松纹”,而这是经过“十年土涮”的特殊处理才形成的,“土涮”是何种工艺,尚不得而知其二,犹如中国古代锻造刀剑必在之日一样,“戎王”造刀则一定要在月蚀之夜,透露出刀的产地非常重视月亮的变化&amp#65377诗人以“大食”与“米息”对应,似乎不只是文字上的缘故,隐含着二者之间的关系&amp#65377明代军中也有“米昔刀”,见清修《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兵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amp#65377《会典》曰……刀之属有摩挲刀&amp#65380腰刀&amp#65380滚刀&amp#65380倭滚刀&amp#65380米昔刀&amp#65380黄莲刀&amp#65380开脑大刀&amp#65380大样摩挲刀&amp#65380马刀&amp#65377装饰事件各不同&amp#65377《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三《兵部》十八“五军将军”所辖各官军“合用衣甲枪刀弓矢等器”中包括有“鞓带全米昔刀二把”&amp#65377这表明了军器局制作的米昔刀的一个用场&amp#65377米昔刀又作“糜西刀”,见明何良臣《阵记》卷二《技用》&amp#65377按,“米息刀”&amp#65380“米昔刀”&amp#65380“糜西刀”应该是同一种刀名的不同译写,依照元代相对通行的译写法,应是“密昔儿刀”或“米西儿刀”的简称和异写&amp#65377密昔儿是元代人对埃及的称呼,在汉籍中,最早出现在元初刘郁的《西使记》里,写作“密乞儿国”和“密昔儿”②&amp#65377元明两代的米昔刀,或是直接产自埃及的舶来品,或是中国对埃及刀的仿制品&amp#65377埃及刀出现在中**队中,过去尚不被学人所注意到,应该说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中国兵器史与武艺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情&amp#65377元代初期,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是北非最强大的国家&amp#653771260年9月伊利汗国旭烈兀的蒙古军与埃及军大战于阿音札鲁特,蒙古军战败,埃及人终于遏止了蒙古军向北非的侵略&amp#65377以后,埃及一直同钦察汗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借以阻止伊利汗国向西的扩张③&amp#65377由于史料缺乏,元与埃及的交往情况我们知之甚少&amp#65377但米昔刀曾作为贡品,在元代末年进入中国&amp#65377《元史》卷四十三《顺帝纪六》:至正十三年九月辛卯,扎你别之地献大撒哈剌&amp#65380察赤儿&amp#65380米西儿刀&amp#65380弓&amp#65380锁子甲及青&amp#65380白西马各二匹,赐钞二万锭&amp#65377“扎你别之地”不详其所指,而大撒哈拉&amp#65380察赤儿&amp#65380米西儿三地都在非洲&amp#65377“扎尼别之地”以“米西儿刀”作为贡品之一,说明这种刀必定是一种制作精良的兵器,是本国的特产&amp#65377在元代,由于中西交通空前发展,中亚&amp#65380西亚伊斯兰国家制作的刀具通过各种渠道传来中国,这种刀通常被称为“回回刀”,米昔刀应该是各种回回刀中的一种&amp#65377只是米昔刀是军器,具体说主要是骑兵用刀,所以它有了一个特定名称,而这个名称表明了它的来路,表明它是马木鲁克王朝时期埃及的产品&amp#65377关于元代的“回回刀”,我们至少可以举两个例子&amp#65377一&amp#65380周密《云烟过眼录》卷四载:“刘汉卿所藏,回回刀一小口,背上皆金错回回书,内金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amp#65377”按,刘汉卿即虎都铁木禄,《元史》卷一百二十二有传,合鲁族人铁迈赤之子,铁迈赤是武臣,太祖以来屡有战功&amp#65377虎都铁木禄以父荫袭职,从伯颜平宋,后一直在江南任官&amp#65377本传载,其人“好读书,与学士大夫游,字之曰汉卿&amp#65377……其母姓刘氏,故人又称之曰刘汉卿”&amp#65377周密是他的朋友之一,这在周密的《癸辛杂识》中多有反映&amp#65377如“西域玉山”条云:“刘汉卿尝随官军至小回回国,去燕数万里&amp#65377每雨过,山泥尽净,数百里间皆玉山相照映,碧澱子皆高数尺,岂所谓瑯玕者耶?”“小回回国”不详其所指,疑即花剌子模,称其为“小”是区别于以报答为中心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amp#65377周密的两条材料似可说明刘汉卿的“回回刀”是来自花剌子模的,原属于花剌子模苏丹的佩器&amp#65377二&amp#65380元黄玠《弁山小隐吟录》卷二有一首题为《玉泉元帅示余佩刀,囘囘氏所作也,如雁翎,而雪色文理可观》的诗[8],诗的内容引经据典,但与主题无关,可不引录,仅从题目审视,玉泉元帅拥有的这也是一把出自回回之手的刀,但形如“雁翎”,却说明它不是米昔刀,因为米昔刀最突出的特点是形如弯月&amp#65377明代文献中关于米昔儿(或称密昔儿&amp#65380密实勒等)的材料很少,不能真实地反映明朝与埃及的交往关系&amp#65377马欢在《瀛涯胜览》卷首的《纪行诗》中曾提到“大宛米昔通行商”,这是明代文献中较早的一例&amp#65377作为郑和随从的马欢,可能是在天房时了解到米昔儿的情况,知道米昔儿与麦加等地有着频繁的贸易来往④&amp#65377《明实录》关于米昔儿,只有英宗正统六年九月十月间遣使朝贡的四条记录,再无其他任何记载[9]&amp#65377《明史.西域传四.米昔儿》提到:“永乐中遣使朝贡&amp#65377既宴赍,命五日一给酒馔,所经地皆置宴&amp#65377”并说正统六年,米昔儿王锁鲁檀(苏丹)阿失剌福复来贡,明朝正式确定了“赐例”,但“自后不复至”⑤&amp#65377这些零零星星的材料说明,明与埃及的官方交往主要在英宗朝以前,英宗以后不再有往来&amp#65377明代其他书,如《海国广记》&amp#65380《皇明象胥录》&amp#65380《皇明世法录》,及晚出的《罪唯录》等书,均记载了埃及的别一个名字“勿斯里”,所记内容也较《实录》为多⑥&amp#65377但几种书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抄来的,没有多少史料价值&amp#65377前已提到,《明史.西域传》载永乐年间米昔儿使者曾来明朝,明朝是否也派过使者去米昔儿呢?这在明代史书中无具体记载,但《明史.西域传》有一记述云: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amp#65377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amp#65377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amp#65377自是频岁贡马驼&amp#65377二十五年兼贡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各二匹及镔铁刀剑&amp#65380甲胄诸物&amp#65377[10]这里所说的“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是否包括米昔儿,这是不清楚的&amp#65377但首先,西域贡品中包括“镔铁刀剑&amp#65380甲胄等物”其次,我们在残存的《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两条与此有关的材料,证明明初确曾派使者到达米昔儿这样的“极远”之地&amp#65377《大典》卷三五二六《九真.门》:园水关门密斯儿之地,有清江一道,名卢的泥勒,江源之上,有园水关一座,上有毫光&amp#65377四边有门悬于虚空,每立春时,其门自开,水从东门中出,经四十日方闭门,既闭,水常从门坎下细流而出&amp#65377[11]又,《大典》卷二二一八二《八陌.麦》:密斯儿麦国朝遣使至密斯儿之地,云:其国有清水江一道,江岸间,古有人种植,今但有杂果木,其所遗小麦种,大如黄豆,常自发生&amp#65377[12]这两条材料讲的都是米斯(昔)儿的情况,前者似乎是讲尼罗河上游的瀑布或某种灌溉设施后者是讲尼罗河流域优良的小麦品种&amp#65377《大典》引录时没有标明出自何书,“国朝遣使至米斯儿之地”一句,“国朝”抬格写,指的是明朝应不成问题,而时间上很可能是洪武年间&amp#65377这两条材料当出自同一本书,这本书可能是出使米昔儿官员的报告,也可能是使团中某官的私家著作&amp#65377《大典》没有像通常那样注明材料出处,则出自使官报告的可能性更多一些&amp#65377明初,米昔刀可能通过“贡献”和民间贸易等多种渠道流入中国,也可能还有元朝的遗存&amp#65377总之,必定因其质地精良,有战阵砍杀之效,所以洪武年间由国家兵器制作机构专门生产,用以装备军队,这一点很可能是承接了元朝遗制,也与明前期曾有大量中亚穆斯林内附后成为军人有关&amp#65377此外,阿拉伯国家以制作刀剑闻名,早在唐代,“大食刀”就已传入中国&amp#65377宋&amp#65380元间,阿拉伯的“镔铁”曾大量输入中国,主要用途是制作兵器,而米昔刀就很有可能就是用镔铁制作的[13]&amp#65377明代兵器,特别是刀剑等短兵,多从域外引进,再就是对域外兵器进行大量仿造,引进和模仿的重点是日本,这成为明代兵器的一大特点,古兵器专家周纬先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14]&amp#65377这里不排除受元代的影响,但也是因为明代官方冶金锻造技术日趋衰退,刀剑质量不及他国,于是不得不依靠进口和仿造&amp#65377前引明兵器局所制作的各式兵器中,摩挲刀&amp#65380大摩挲刀&amp#65380倭滚刀&amp#65380米昔刀应该都是仿造品&amp#65377而关于米昔刀的仿造和配置于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例证&amp#65377明英宗景泰年间,广西浔州(今桂平县)的瑶族发动抗明战争,反叛者凭险据守,地方军队无可奈何&amp#65377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决定用兵,实际主持军务的是以左佥都御史衔赞理军务的名将韩雍[15](P4733)&amp#65377针对瑶民立栅寨于山巅,置滚木&amp#65380GFDB3石&amp#65380镖枪&amp#65380药弩等抗拒官军的特点,韩雍提出调用南京“达官兵”参战,而“达官兵”主要是西域内附的各族穆斯林&amp#65377《明史》韩雍传对此并无具体记载,只是说“雍驰至南京,集诸将议方略”[15](P4734)&amp#65377《明史纪事本末.平藤峡盗》载云:雍又奏调达官军千余,专命偏将领之&amp#65377瑶僮出入山林,利用标枪牌刀诸短兵,不能当骑射,故达军所向辄克,贼畏之&amp#65377[16]“达官兵”们除了骑射优势外,韩雍还特地为他们配备了一种弯形的钢刀,应该就是米昔刀,这是从韩雍的诗中读到的&amp#65377韩雍《襄敏集》卷八有四首题为《广东来报贼散,承赵征夷惠琱弓钩刀诗,和且谢》的七绝,其中第四首云:新置钢刀月样弯,崇山峻岭便跻攀&amp#65377感君持赠征南去,指日相从定北蛮&amp#65377[17]所谓“新置钢刀”,当指明朝官府特地为“达官兵”制作的弯形钢刀,或即军器局制作的米昔刀&amp#65377韩诗说,这种刀的特长是“崇山峻岭便跻攀”,显然正是专门为担当间道攀登的“达官兵”配备的&amp#65377此外,“腰刀”是明代短兵的主要品种,军中普遍配备,但其形制却非常之复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式样&amp#65377明代腰刀有骑兵执用和步兵执用之别,步兵所用又有长短不同&amp#65377而我们注意到,明代腰刀中有的明显具有米昔刀的特点,即刀身有着显而易见的“月样弯”&amp#65377这种刀式出现在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也出现在茅元仪的《武备志》中&amp#65377兵器的引进意味着武艺的引进,兵器的仿造也意味着对使用技艺的仿效&amp#65377武艺是古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兵器和相关武艺的交流同样是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惜乎学界对此一向并不在意&amp#65377米昔刀是一种弯型刀,主要是骑兵兵器,刀形弯如半月是为了更适于马上劈杀和挑刺&amp#65377这种刀曾经流行于西亚&amp#65380中亚,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amp#65377不管什么样的兵器,总是与一定的使用技术相伴生,如果没有相应的武艺,兵器的效力就发挥不出来,甚至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amp#65377这是常理&amp#65377米昔刀在明代军队中的存在,说明其使用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这是引人入胜的文化现象&amp#65377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刀和法曾传入明朝,产生过巨大影响[18],现在又多了一个米昔刀及其刀法,这是一个具有诸多文化蕴意的发现,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amp#65377尽管在现存的明代武艺典籍中我们尚未发现米昔刀法的记载,但我确信在元明两朝的中**旅中,甚至于在清代的军旅武艺中,它曾经zhan有一席之地,而它的传承则很可能与崇尚武艺的回*族有关系&amp#65377注释:①张宪《玉笥集》卷4,“米息”,丛书集成本作“安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amp#65380《粵雅堂丛书》初编第二集本均作“米息”&amp#65377丛书集成本应是刊讹&amp#65377②刘郁《西使记》:“西有密乞儿国,尤富,地产金,人夜视有光处,志之以灰,翌日发之,有大如枣者&amp#65377”同文又作“密昔儿”&amp#65377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94《玉堂嘉话》卷之二,四部丛刊本册四页895&amp#65377韩儒林《元朝史》第十章第二节页432“元人称埃及为密昔儿”&amp#65377注①云:“密昔儿阿拉伯文为Misr,是希伯来文Mizrdim的缩写&amp#65377”③参见《多桑蒙古史》第四卷第七章韩儒林《元朝史》第十章第二节&amp#65377④马欢《瀛涯胜览》卷首《纪行诗》:“忽鲁漠斯近海旁,大宛米昔通行商&amp#65377”忽鲁漠斯即霍尔木兹海峡大宛应是大食的误称&amp#65377⑤《明史》卷332《西域四》,中华书局点校本版,册二十八页8619&amp#65377按,《礼部志稿》卷91有“定密实勒赐例”一条,密实勒即密昔儿,所载为密昔儿贡使所定的“赐例”与《明史.西域传.米昔儿》相同,只是来贡时间是正统五年,锁鲁檀(苏丹)阿失剌福作“阿尔斯兰汗”&amp#65377⑥勿斯里或勿斯离,指大食治下的埃及,Misr译音&amp#65377说见孙毓棠先生《隋唐时期的中非交通关系》,文载《孙毓棠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页445&amp#65377参考文献:杜甫.杜工部诗集:卷7.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C].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上册),1957:292.(清代)续文献通考:卷134.兵考.军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3994.(明代)何良臣.阵记:卷2.技用[M].丛书集成本.元史:卷43.顺帝六[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册三:911.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376.元史:卷122.铁迈赤传附虎都铁木禄传(册十)[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3003.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西域玉山”条[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120.[8](元代)黄玠.弁山小隐吟录:卷2[M].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9]王玉德,等.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埃及[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1088.[10]明史:卷332.西域四[M].8598.[11]永乐大典:卷3526[M].中华书局(影印精装十册本,册二),1986:2020.[12]永乐大典:卷22182[M].中华书局(影印精装十册本,册八),1986:7867.[13]李鸿宾.大谷文书所见镔铁GFDB4石诸物辨析[J].文史(第三十四辑).[14]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第三章.铁兵.第六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59.[15]明史.韩雍传[M].[16](明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9.平藤峡盗[M].[17]韩雍.襄敏集:卷8[M].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8]马明达.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A].说剑丛稿:卷4[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马广德“米昔刀”考马明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