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演义》第十五节镇江之战(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中华抵达镇江的第二天,蓝蔚雯才姗姗来迟。同样是四品道台衔,蓝蔚雯既无粮饷,又无“枪杆”,相比周中华而言,可谓人微言轻,不值一哂。周中华也懒得和他计较以往的恩怨,蓝蔚雯更是着意趋避于他。

又三天后,沪军水师已经停锚镇江江面,与太平军战船相对峙;周中华的陆营和火炮营也拔寨进军,逼近镇江西南。

虽然此前曾多次击溃清军进攻,太平军镇江主将殿左检点吴如孝并未有一丝疏忽大意。在得知清军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后,吴如孝密切关注着清军调度的情形,各路细作遍出,对于周中华的沪军更是倍加留意。

然而令吴如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周中华抵达镇江外围后,居然按兵不动;清军水师的铁甲战舰更是远远锚泊,停泊在金山、北固山炮台射程之外。

这个周中华,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半壁山一战后,周中华已非默默无闻,此人能击败陈玉成,虽然有些侥幸,但亦绝非等闲之辈,吴如孝丝毫不敢大意,谨慎小心,加意防范。

忽忽又是一个月,非只周中华,便是原先的清军也都偃旗息鼓,只是将镇江城团团围困,未曾发起攻击。这一来,吴如孝有些坐不住了,重围之下,粮道受阻,粮草不济,兵家大忌。

陆路粮道不通,只有从水路想办法,好在有金山、北固山炮台的威胁,清军水师不敢逼近,粮船还可以南北航行。

※※※

又是半月,粮船顺畅的往来于长江南北,太平军对此也已习以为常,检查盘问渐渐松懈。

这一晚,几艘插着太平军军旗的粮船从江北南渡,缓缓进入了金山和北固山的射程之内,接受炮台守卫的例行盘查。打着哈欠的太平军士兵敷衍公事检查一番,自然一切如常,于是循例放行。

然而就在夜色的遮盖下,这几艘粮船悄悄分成两路,掩到了金山和北固山的背后。一个时辰后,震天的巨响几乎同时从两个炮台传出,黑夜中火光冲天,格外明亮,这正是周中华亲自特训的沪军百人特种兵,伪装粮船,炸毁炮台,牛刀小试,初战告捷。

震天的巨响和冲天的火光如同信号,沪军水师纷纷拔锚起航,“长江号”上的火炮发出雷鸣般的吼叫,持续打击着金山和北固山的炮台。数十艘红单战船,满载着沪军陆营士卒,登上长江南岸,突入镇江城中。

镇江西南门外,沪军火炮营的数十门最新式克虏伯大炮猛烈轰击,已然是赏一品顶戴的总兵虎嵩林攻西门;原刑部主事授江宁知府、记名道员刘存厚主攻南门,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和江南提督和春居中策应,霎那间,清军对镇江城发起了全面进攻。

失去了金山和北固山炮台的翼护,镇江城立刻陷入南北夹击之中,而沪军强大的炮火,迅速撕开了镇江城墙,清军如同汹涌的潮水,呼啸而入。

吴如孝拼死抵抗,终究回天乏术,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组织突围,引残部两千人退往高资镇,且飞檄往天京报警,固守以待援军。

早在周中华开赴镇江之时,太平军本拟救援镇江,孰料清军围而不攻,东王杨秀清乃猜测清军意在“围点打援”,故踌躇观望,未曾轻易调兵增援。

哪知大错特错,清军暗度陈仓,一夜之间攻占镇江,天京东翼屏障顿失,战局突然为之一变!

※※※

几乎在克复江南重镇镇江同时, 高唐州的李开芳也被僧格林沁一举成擒。得知这些战报,咸丰喜不自禁,颁布上谕,僧格林沁即加恩世袭亲王罔替(铁帽子王),许乘肩舆。

僧格林沁凯旋回京后,咸丰御养心殿召见,行抱见礼,赐朝珠及四团龙补褂;后又御乾清宫,接受僧格林沁缴纳参赞大臣关防,赐宴勤政殿,僧王恩遇一时无双,威名震於海内。

咸丰待僧格林沁如此圣眷隆厚,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则僧王乃是满蒙贵族,二来僧王彻底剿灭了威胁京师——也就是威胁皇帝的长毛乱匪。想到这两年京畿报警、一夕数惊的日子,咸丰仍是心有余悸。由此,咸丰令僧格林沁率部驻守直隶,拱卫京师,原本命其南下助剿的计划,早已抛在脑后。

表面上自然不能这样说,镇江大捷来得正是时候。咸丰在上谕中道:镇江之捷,朕心甚慰,尔等宜乘胜进兵,克复江宁之日,朕决不食言。

当然,镇江一役的官员人等,也少不得各有升叙。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赏正二品衔,赐黄马褂;江南提督和春予骑都尉世职,赐黄马褂;总兵虎嵩林赏提督衔,赐号巴图鲁;周中华则开复一切处分,与刘存厚一并恩赏从三品衔。

如此一来,镇江前线的官员皆大欢喜,江南大营向荣和江北大营托明阿也觉眼红火热,加紧了对江宁的围逼,只盼着能建此奇功,封王封候。

※※※

得知镇江陷落,东王杨秀清急召远在西征作战的燕王秦日纲回师救援;而清军在大捷之后,不免得意忘形,为夺头功,吉尔杭阿故意留周中华驻守镇江,亲率“得胜之师”布防于要道,准备以逸待劳,将长毛援军一举击溃。

周中华自然知道吉尔杭阿的用意,此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得忍气吞声,收拾镇江残局,安抚百姓,整顿经济。镇江城数经战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百姓早已疲惫不堪,此时周中华妥为善后,抚孤恤寡、赈济施药、恢复交易、维持秩序,立时赢得一片青天大老爷和救命活菩萨的美誉。

哪知在镇江城才充当了半个月的活菩萨,周中华便接到一纸公文,命其率沪军水路四营,即刻返回上海,协同两江总督怡良办理夷务。

周中华不敢怠慢,连忙与奉吉尔杭阿之命接防镇江的蓝蔚雯办了交接,旋即连夜赶回上海。

第三日一早,周中华率亲兵护卫轻骑回到了上海,谒见已经来此的两江总督怡良,这才得知,所谓的“夷务”,竟然是英法美三国已向清廷提出修约!

原来,咸丰四年(1854年)乃是中英《江宁条约》满十二年之期,而咸丰五年和六年,则分别是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之期。

英国公使包令故意曲解《望厦条约》中一款“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复援引所谓“最惠国待遇”之约定,伙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克莲,向清廷提出全面修改以上陆续届满十二年之期的三个条约。

接触首先从广东开始,包令将此修约的要求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并希望进行谈判。怎料这个叶名琛不闻不问、不置可否、不表态也不上奏,包令的照会如同泥牛入海,全无消息。

包令与布尔布隆、麦克莲会商后,决意效法鸦片战争故事,北上大沽口,直接与清廷中枢谈判,于是率英法两国战舰连樯北航。

消息传出,咸丰又急又怒,指示两江总督怡良即赴上海,劝阻洋夷北上,只可在上海接洽谈判。

怡良得到这份上谕,犹如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叫苦不迭。自道光末年办理夷务以来,轻重庶难把握,如琦善等主和者,除了事后会背黑锅外,更会招致清流物议,留下骂名;而主战如林则徐之流,也少不了开衅战事的罪名,罢职严遣,乃至流放伊犁都算好事,就怕如同关天培、葛云飞那样,死在战场上……

怡良思前想后,苦无良策,最后一个幕僚献计:“所谓驭远绥边,无非战守和之策,大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胜算但求自保……。”讲明了方略,指点出一条明路,便是调集一支精锐之师,护卫怡良。明为不可示弱于洋人,以作防备,实则是保护大帅吃饭的家伙。

怡良深以为然,只是此时江宁战事紧张,江南江北大营都不敢轻易调兵,至于抚标兵更是虚有其名。想来想去,只有周中华的沪军,虽是新军且人数不多,但善战之名众所周知。尤其是周中华本人,曾经出洋海外,能说洋人语言,颇通夷务,素有干才,正是此次谈判的力助。于是一纸调令,十万火急,将周中华请来上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