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触摸大宋隐私》155/花面兽斗奸(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吴用率领弟兄们大闹鸳鸯楼的第二天夜晚,头戴一顶小毡帽、神色严峻的花面兽杨志,就出现在了“六贼”之一梁师成的寝室。

在武松火烧“听琴大姬院”和吴用大闹“鸳鸯楼”事件的中间,北宋汴京刚刚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情。

而这件扑朔迷离的事情,竟和已故的伟大诗人、大文学家苏轼有关。

更热闹的是,它还把苏轼的儿子,在书画界已负盛名的苏过,也“裹”了进去。

苏过,字叔党,是苏轼的老三儿子。1094年苏轼离开定州被贬惠州和儋州时,苏过都在父亲的身边。

苏轼客死常州后,苏过才投奔叔父苏辙,在颍昌居住生活了十余年。

到了不惑之年的苏过,终于步入了仕途,先是出监太原税,后又知偃城县,到了徽宗宣和年间(1123年),出任了定州通判。

苏过秉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善书亦善画。其画以焦墨为之,远水多纹,屋依岩建,人迹罕至,苍凉悲壮,构思别出心裁,布局出奇制胜;其书古劲朴拙,曾在定州天宁寺的寺壁上,留下了令后人仰视的石刻。

痴迷书画的宋徽宗赵佶,曾经宣召苏过入宫作了多幅壁画。

但是,就在苏过一心想平静地生活、踌躇满志地赋诗作画时,万万想不到的是,又从天上冒出了一个哥哥。

而这个哥哥的来历,还颇具神秘的传奇色彩。

遥想苏轼在黄州东坡雪堂时,曾戏称自己“三十年前是风流帅。”这“风流帅”虽然徒有虚名,可是苏公死后的“风流债”,却不期而至。

苏轼客死常州后,升任宰相的蔡京排斥异己,树立《元祐党人碑》,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名列榜首,苏轼、苏辙、苏门四学士也榜上有名。因此,苏轼的诗文遭到禁毁,书版遭到劈烧,就连平时仗义直言的士大夫们,也没人胆敢再提“三苏”的名字。

但是,乌云是遮不住灿烂阳光的。

苏文被禁毁,反而物以稀为贵,使其价格陡增,就连蔡京的几个儿子,也背着老爸收藏了苏东坡的许多墨迹。特别是徽宗设立御前书画所、苏轼被诏还朝而途中去世后,“东坡翰墨”简直成了大宋的奇珍异宝。

随着“东坡翰墨”的香飘万里,苏轼在元祐年间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时,那件“不光彩的事儿”,也悄然地浮出了水面。

这件不光彩的事儿,还颇具震撼力,因为一个自称“苏轼儿子”的人,横空出世了。

这个自称为苏轼儿子的人,不是一般的黎民百姓,而是赫赫有名的“六贼”之一梁师成。

“横空出世”的苏轼“儿子”梁师成,为了得到苏氏家族的认可、成为名正言顺的真儿子,就去巴结东坡的三儿子苏过。但是,他遭到了秉性正直的苏过的婉言拒绝。

梁师成并不气馁,并不对苏过恶意相加,而是更加崇拜“父亲”苏轼,更加礼遇自己的“弟弟”。

不仅如此,这个自称“苏轼遗腹子”的梁师成,还在“五贼”当道、势烟熏天时,站出来替“父亲”东坡说了许多公道话。

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苏轼的死对头程颢和程颐兄弟,向来是对苏轼身怀敌意的,他们宁可赞美自己看不上眼的王安石,也不愿首肯苏轼的文学地位。

于是,程氏兄弟的弟子们,便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造谣中伤说苏过对梁师成“以父事之”。

这件在汴京城里闹得沸沸扬扬的“桃色新闻”,使一直和苏轼保持密切来往的李之仪,深深地坠入云山雾罩之中。

这时,李之仪派出的“黑旋风”李瓶儿,向宋江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梁师成正是“花面兽”杨志先前的顶头上司。

获悉了这个消息,宋江立即派花面兽杨志出山,并指示要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先前的杨志,的确是梁师成手下的一员猛将。

在历次征战中,杨志都是梁师成的“先锋官”,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令梁师成不得不另眼相看。

但是,在梁师成的一次祝寿活动时,梁部的大小将领都送了礼物,唯独杨志这个先锋官置之不理,这件事使梁师成大为恼火。

随后,梁师成捏造了一个“里通外国”的罪名,派人抓捕在祝寿时给自己难堪的“先锋官”。

惊闻梁师成要对自己下黑手,杨志连夜逃出了梁师成的驻地。但是,由于去得匆忙,身上一个“交子”都没带。

被生活逼得无可奈何的杨志,只好拿出自己的战刀拍卖。

“老少爷儿们,我乃三代名将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今天流落在此,身无分文,欲把老令公的大刀拍卖,价格优惠,货真价实,大家快买啊!”杨志站在一处十字路口,高声地吆喝着。

不一会儿,一个地皮无赖走了上来,讪笑着问道:“小子,你说是杨老令公之后,由谁会相信?”

见来了一位买主,杨志高兴地说:“这位大哥,本人真是当朝名将、在炮石前壮烈殉国的杨令公之后。”

杨志深知,机会非常难得啊。因为虽然这人有些狂妄和狐疑,可是这把大刀就是倒贴给黎民百姓,他们也是不敢要的。

于是,杨志亲切地拉住那个泼皮的衣袖,一五一十地讲起了北宋名将杨业的丰功伟绩:

公元980年,辽景帝耶律贤不顾萧皇后的阻拦,发兵十万,直取雁门关,雁门关在代州的北面,驻守代州的刺史就是北宋名将杨业。杨业知道雁门关一旦失手,代州就岌岌可危。

杨老令公看到辽兵人多势众,而自己人马稀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老令公带领几百名士兵,包抄到了辽军背后;正在熟睡的辽兵,听到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以为北宋的大军已到,连衣服也顾不得穿,就光着屁股向北仓皇逃窜……

杨老令公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太宗下令大加封赏,并亲赐了这把战刀。从此,杨业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大宋王朝,并获得了“杨无敌”的雅号。

“嘻嘻,这把大刀,还是皇上亲赐的?不错不错……”泼皮接过杨志手中的大刀片子,正正反反地看个不停。

杨志见火候已到,就又锦上添花,讲起先祖在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黑石前,惊心动魄的壮举:

看到杨业又是被封赏,又是被晋级,简直压过了自己的赫赫战功。大奸臣潘仁美不仅上书太宗,说了杨老令公许多坏话,还寻机对老令公实施报复。

公元986年,宋军趁辽国小皇帝圣宗继位之机,兵分三路向北进发:以曹彬为东路攻打幽州,以田重进为中路攻打辽国南部,以潘美为西路,攻占辽国都城云州。

而西路军的副帅,就是俺家老令公杨业。

老令公获悉曹彬在幽州中计、潘美在飞狐口被辽兵打败后,不得不率领小股军队,掩护当地百姓撤离。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老令公还提出了避开辽军主力的正确意见,可是,西路军主帅潘仁美出于个人恩怨,不但没有听进去,反而命老令公带领精锐部队杀开一条血路。

军令如山,年近花甲的老令公,只好轻捋着胸前的银髯,无可奈何地说:“愿主帅派兵在陈家谷口接应我。”

老令公说完,便率领儿子杨延玉和岳州刺史王贵,向朔州方向冲去;在半路上,老令公就和萧挞凛打了起来。

只见杨老令公手持这把银光闪闪的大刀,勇猛无比地杀向敌人。辽兵辽将呢,则像被砍倒的麦个子一样,死的死,伤的伤……

但是,终因寡不敌众,在天黑时,老令公只好率兵撤到了陈家谷的小树林。

这时,静悄悄的陈家谷,连一个宋兵的影子都没有。

原来,潘美听说杨业战败,早就掉转马头逃跑了。

已经筋疲力尽的杨老令公,本想休息一会儿,再重整旗鼓与辽兵拼个鱼死网破。

岂料,还未等老令公站稳脚跟,敌兵就包围了整个树林。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老将王贵一连击杀了几十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杨延玉杀死许多辽兵后,也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最后,老令公被一枚失箭射中大腿,而栽倒在地。

老令公不幸被俘,但是他一身正气,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在被辽兵押解去幽州的途中,老令公就看到了宋军的那块炮石,只听老令公仰天长啸:“苍天啊……杨无敌来了……”

等到辽将回过神来,老令公早已撞死在那块炮石之上。老令公的鲜血,像玫瑰花一样地飞扬着,溅满了炮石的上半身。

炮石任凭英雄的热血在自己身上蜿蜒爬行,它慢慢地变成了“血浪石”。

后来,大伯杨延昭发现了压在黑石下的这片大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