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大宋**· 正文/激情触摸· 158/瞒天过海计(下)
上一章 下一章
为了增加神秘效果和轰动效应,宋江事先命杨志把那块刻着名字和官职的太行石碣,秘密地沉入了梁山脚下的深水泊里。
正好,这天空中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宋江仰头望了望黑云翻墨的天空,低头看了看卷地风来的梁山,惊讶地说:“啊,有一块儿陨石,落在了水泊里……”
听到宋江的高呼,众将皆惊,纷纷猜测那石头是何等模样。
这时,只听宋江对燕青说:“浪子,你身手利索,可否探入水底,看看那块儿陨石究竟是什么样子?”
浪子燕青微微一笑,“扑通”一声跃进了水泊里。
过了好久,燕青才手托一块巨石,吃力地浮出了水面。
宋江见状,忙令黑旋风和花和尚来到岸边,把那块巨石抬到了众将的跟前……
这时,大雨戛然而止,天空骤然转晴,只见那块巨石上,雕刻着密密麻麻的字迹:
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都是天罡星;背后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写着各位义士的姓名。
太行石碣的前面,刻的是以“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天机星智多星吴用”为首的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员的尊姓大名。
太行石碣的背面,则刻写着以“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煞星镇三山黄信”为首的地煞星七十二员的尊姓大名。
“啊,天书!”宋江和晁盖几乎同时叫了起来。
众将先是面面相觑,接着不约而同地说:“啊,天书!天书!!”
宋江思忖片刻,大声对身旁的一个人喊道:“何道士,你上知天文、下知地里,一定能够辨验天书,请您读给大家听一听,好让燕青记录下来……”
何道士读罢,看着惊讶不已的弟兄们,宋江神色严峻地说:“我一个鄙猥之人,原来上应星魁,众多弟兄,也都是一会之人。上天显应,合当聚义。今天,分定次序,大家要各守其位、恪尽职责,万万不可逆了天言啊。”
众人一齐答道:“天地之意,理数所定,谁敢违拗?”
宋江取出五十两黄金,酬谢了何道士,又与军师吴用、朱武商议:堂上要立一面牌额,大书‘忠义堂’三字;前面册立三关,忠义堂后建筑雁台一座,顶上正面设大厅一所,东西各设两房:正厅供养晁天王灵位。东边房内供宋江、吴用、吕方、郭盛之位;西边房内供卢俊义,公孙胜、孔明、孔亮之位。
第二坡设左右两房,并在山前设六关之外,置立八寨……
安排完毕,宋江还建议重新置立旌旗数枚,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二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青幡皂盖、绯缨黑纛;
又设四斗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周天九宫八卦旗、一百二十四面镇天旗……
宋江又选定吉日良辰,杀牛宰马,祭献天地神明,亲自挂上了“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了上书“替天行道”的杏黄旗。
随后,宋江大设筵宴,亲捧兵符印信,颁布号令:“诸多大小兄弟,各各管领,悉宜遵守,毋得违误,有伤义气。如有故违不遵者,定依军法治之,决不轻恕!”接着,宋江颁布任职了命令。
这场声势浩大的“梁山排位”活动,像一股旋风一样,刮到了蔡京和童贯的耳朵里。
这些饱食终日的奸贼们,万万没有想到,刚刚把江浙方腊这个瓢压下去,自己的鼻子底下,又出现了一个大葫芦宋江。
于是,对方腊余部“剿而不灭”而心存余悸的童贯,一心想寻到大宋国宝而与蔡京心生间隙的梁师成,还有深怕再被两个女子砸破脑袋的蔡京,就在赵佶皇帝的面前,替梁山好汉们做官方的“宣传广告”了。
这个说:“那里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多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它东联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进项,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三十六座宴楼台,聚得百万军粮马草……”
那个说:“梁山四面高山,三关雄壮,中间有三五百丈平地……还有正房和难以数计的耳房。它据山依水,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真是猛虎下山、蛟龙入海、地灵人杰之地啊。”
这些不掏一分钱的“官方广告”,得益于宋江那一百零八将的精心设计。而其中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三十六与我国古代的五行思想密切相关,“天有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而七十二则是由五行演化而出的。在老百姓和仁人志士的眼里,三十六和七十二是两个最为吉祥的数字。所以,宋江为梁山好汉们撰写的“广告词”,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告词”。
听到李瓶儿秘密侦查的结果,早已回到宛子城山的宋江笑了。
客观地说,宋江也不是完全靠着“瞒天过海”和“无中生有”之计,他吩咐吴用在梁山的空地上建造了操场,整日由专人负责练兵和实战演习。
同时,宋江还把宛子城山“克隆”在了梁山上,不仅修建了八关八寨,还在水泊周围,设置了暗哨和以酒店为名的联络接待站,这就为震慑敌人、保护自己奠定了坚实的防御基础。
梁山聚义之后,凡是小股的组织和力量,觉得无力和奸贼及其走狗们抗衡,一旦遇到官兵的追击,就喊“我是宋江”,一旦遇到老百姓,就心悦诚服地夸“宋江”。
经过了这样的咋呼,地方官们一遇到“匪情”,就说宋江来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他们在季度总结时,还说数十次打跑了宋江;
经过这样的宣传,老百姓们就天天盼着宋江来,一听说哪儿出事了,就盛传宋江如何如何得神速和机警。
于是,在大宋汴京的周围,“宋江”的大名,整日整夜地趴在官员们的汇报里,也整日整夜地扎根在了百姓的心坎儿里。
于是,在中原大地上,梁山好汉们冲到哪里,哪里的官兵就“礼让三分”,因为不敢和这些“拼命三郎”较量,而把危险留给了别人。
可是,他们不敢说没和“宋江”们交手,而是说打不过“武艺高强的强盗”,这就更形成了“官兵数千、遇敌辄北”的混乱局面。
在京城周围闻名遐迩的“宋江”,回到太行山的宛子城后,也没有闲着。
不久,一个“威震河朔、无人敢抵”的宋江,又在北方露面儿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