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权欲庐山:非常官阶》无名氏评三国谋士贾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易中天评价贾诩: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不犯大失,寿终正寝。

网上搜文,以为大同小异也。

谋略(1)胡说八道

简介:起初,贾诩被推为孝廉,但因病辞官西去,中途被造反的氐族人拘执。此次事件,同行人皆被氐族人杀害,惟独贾诩没事,他巧妙的利用了敌人畏惧段太尉的心理,而冒充其外孙,骗取氐族人信任,以致于亲自护送他回家。

小论:这虽说是雕虫小技,可那些氐族人也不是傻瓜,之所以上当,可见贾诩的“胡扯”能力,也是非常境界。

谋略(2)惟恐天下不乱

简介:董卓死后,部下李、郭等人欲解散部队逃命,贾诩为其献策:“听闻长安城中正商议诛杀凉州人,而你们却要抛弃部队逃命,这样的话,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抓住你们,还不如率众西行,收编兵卒,攻取长安,为董卓报仇。成则征讨天下,败则再跑不迟。”于是,便上演了“李郭之乱”。

小论:这是继刘焉“加强地方势力,*叛乱”之后,又一大“辅助”群雄割据,“加深”天下大乱的“壮举”。

谋略(3):经典的“脱身”

简介:脱离李、郭后,贾诩依附段煨。因贾诩声望很高,将士们对他很仰望,这使得段煨感到威胁,所以表面对贾诩很好,心里却越来越不安。贾诩看穿后,就想去投靠张绣,临行前,有人劝他:“段煨对你那么好,为什么还要离去呢?” 贾诩说:“段煨表面对我好,可心里却多疑,我若久留,必遭他算计,还不如趁早离去,如此正和他意,其欣喜安心,则会厚待我妻儿。至于张绣,他缺少谋主,必然希望我去。”结果,正如贾诩所料,两头得利。

小论:对人心和形势的敏锐观察,精确分析。从而做出对自己最有益,最完美的措施。

谋略(4):败而追之

简介:曹操讨张绣,回师。张绣追之,贾诩说:“追之必败。”

张绣不听,果败。贾诩又说:“此时追之,必胜。”张绣从之,果胜。后张绣不解,精兵去追,反而败,败兵去追,反而胜,于是询问其中道理。贾诩说:“敌人撤退,必有精锐断后,实力强于我军,故追之必败。曹操在没有倾全力的情况下,却忽然退却,必是后方有变,又刚刚击破我军追击,此时急于速回,防备不全,故再追之,可胜。”

小论:很精确的对敌我实力、形势的洞察和分析。

谋略(5):投靠曹操的三个原因

贾诩劝说张绣,和袁绍决裂,投顺曹操。原因有三。

第一、曹操名正,尊奉天子,号令天下。

第二、袁绍强盛,我军去投,必被轻视。而曹操势弱,如得我军,必喜。

第三、曹操文韬武略,有雄心大志,定不计前仇。

谋略(6):四胜论

官渡之战,贾诩为曹操献策说:“您明智、勇气、用人、决策机变皆胜于袁绍。如果在半年内,还是不能搞定他。那只是太过于顾念万全之策的原因。故一定要把握好击溃他的时机,顷刻间,可决胜负。”

谋略(7):分析并劝阻曹操伐吴

结果:曹操不听,被周瑜破之。

谋略(8):离间计

简介:曹操与韩遂、马超交战于渭南。后马超等人欲求和。贾诩劝曹操表面答应,曹操又向他问计,贾诩说:“离间他们就可以了。”曹操采纳,破之。

谋略(9):保曹丕王位

简介:曹丕为保王位,向贾诩求计。贾诩劝他勤奋,修行德业就行了。

小论:言外之意,就是说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弄巧成拙。以静制动,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

谋略(10):名成保身

简介:非是曹操旧臣,又有深谋远虑。贾诩常担心被人怀疑,算计。于是退隐,生活低调。曹丕即位后,又被任用。

谋略(11):分析并劝阻曹丕江陵战役

结果:曹丕不听,果败。

总结:贾诩对局势和人心的观察力相当敏锐,分析相当精确。又能在此基础上,做出完美的计策。

正史上有一句话:天下评论,谁计谋最高?公认是贾诩。

我相信没有什么比正史还权威的吧?

我也相信没有什么比三国时代的人,还了解三国的吧?

我个人对贾诩没什么感觉,这家伙在意的只是他自己而已。身在乱世,自己的谋略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以保护自己性命为第一。虽说如此,但他有资格称是“三国第一谋士”。

2010年5月4日编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