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末唐初名人录---英雄莫问出处》14、前路有知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密已经安于这样的生活了,他的意志已经沉寂,此刻只有外力才能将他拉回到原有的道路上。

这个外力还是告密。

告发他的是丘君明的堂侄丘怀义;得到密报后,梁郡通守杨汪立刻派兵包围了王季才家。

出乎意料的是李密恰好出门,无意中躲过了一劫。

可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王秀才一家和丘县令却因为连坐丢了性命。

李密保住了性命,却悲痛欲绝,刚得到的的小家没有了,刚遇到的亲人没有了;仅有的温暖被扼杀了,向往的安宁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李密愤恨到了极点,他要报仇,他要活下去!

他知道杨广不会放过他;要为亲人报仇只有推翻杨广,要想活着只有推翻杨广的统治。

他消沉已久的心志被复仇的火焰点燃了,或者应该说被复仇的气息膨胀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被逼到绝境的李密已经意识到:或与推翻隋朝的统治本就是他的使命,是他要完成的任务。

一代枭雄就这样苏醒了!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刘备东吴招亲后,被周瑜用计软禁在庭院中,用金碧辉煌、锦衣玉食来使其丧志斗志、消磨雄心;若非孔明看破,险些成功;可见安逸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能够预知未来的话,杨广肯定要恨死这个告密者,正是这次告密把龙在浅潭、无用武之地的李密,重新推入了反隋斗争的大浪之中。

已经想明白的李密,毅然地走向了农民起义军阵营,当时河南一带起义军山头林立,多得就跟现在沿海地区的电子加工厂一样,李密开始他的巡回演出之旅

一开始走到的几家起义军,显然是规模小、地盘小、领导文化水平低,把李密推翻大隋、一统天下的蓝图,看作是白日梦,嗤之以鼻。

李密并没有灰心,经过此前一番磨练,他抗击打的能力已经很强了,他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他来到了济宁,上天终于安排他和最忠实的拥?见面了。

由于杨素父子在朝中的显赫地位,各地农民军都把杨玄感起义看作是一个风向标,时时关注,人人关注、事事关注,他的起义过程更是为人所熟知。

王伯当早就听说过他和杨玄感之间的故事,对他辞官读书的魄力很是欣赏,并且对于他的上中下三策的智慧和邯郸脱逃的机敏更是佩服不已,常与左右言道:若我起兵,定听从蒲山公号令,则长安早为所有。

出身富农人家的王伯当,也曾读过经史子集,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于非常贵族出身的李密能做出反隋的举动,深感不易;又感于他和杨玄感的深厚义气,甚为向往,便对李密产生了知识分子特有的惺惺相惜;常叹息“蒲山公乃真英雄也”,并想与之结交,又苦于寻不到踪影。

听人禀报“李密求见”,王伯当顿时一怔,待问清后,马上率众飞奔到大寨门口,隆重迎接蒲山公,十分热情的款待李密。

相对于此前的冷言冷语,这番李密受到如此重视,也颇有些受宠若惊和感激,自然对王伯当也是推心置腹,把自己对天下大事的判断和反隋的思路全部托出,一时间滔滔不绝、谈笑风生。

口才和聚合力是李密天生的的特有能力,加之他博通古今的学识和天文地理知识,使得山寨的大小头目个个叹服、如痴如醉,皆叹“听李君一席话胜读白日书”,皆以蒲公相称以示尊敬。

王伯当更是形影不离,每日给随在身边,听李密的讲述天下大事、古今乱世,并且经常秉烛讨论到深夜,并常以学生自居,成为李密最坚定的粉丝。

正所谓“何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有人终识君”

作者题外话:

在《隋书》、《唐书》、《资治通鉴》中,虽然王伯当只是几处提及,但证明确有其人,确是谜一般的人物,令很多读者和研究者人琢磨不出。

即便是官方因为他起义军的出身不给立传,也应该有一些记载,比如包括李子雄、韦福嗣、杜伏威、窦建德、王世充、翟让各路反王也都有简略的传记。

而王伯当这样一位英武才俊记录寥寥,琢磨不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