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西欧那些嗜血一般追逐利润的海洋国家一样,1616年,由于垂涎中国手工业者创造的财富和工匠精心铸造的产品,俄罗斯,这个当时也就巴掌大的一个国家,刚刚从蒙古人的统治下独立出来,虽然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并不接壤,但是却有一位名叫图敏涅茨的俄罗斯人迢迢万里,从欧洲穿过欧亚大陆,越过长城,到达了北京,朝圣一般的叩拜这个在马可•波罗笔下用黄金铺就街道的城市,调查了解中国明朝的地理位置、物品出产情况和贸易前景。
图敏涅茨异常羡慕的写道:“(北京城)如此宏伟,骑马绕城走一圈也需要十天时间。”“中国盛产黄金、白银、生丝、绸缎、天鹅绒、小麦、大麦、燕麦、小米等等,应有尽有。”
在他回国向沙皇报告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沙皇有些心动了!
1618年,俄罗斯正式派出了以伊凡•佩特林为代表的外交使团,沿着汉唐时期的古丝绸之路,越过东欧、中亚的大平原和荒漠进入明朝北方的张家口、宣化,到达了明朝的北京城,拜会大明朝廷。
在这批外交使团回国后,他们向俄国沙皇呈上了明朝万历皇帝交付的国书。在给沙皇的国书中,万历皇帝写道:“你们是大国,而我们中国也不小。”把俄罗斯看作是一个遥远的大国,互相尊重,互相平等,而不是以后来的满清那种时刻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傲慢来对待西方国家。
此时的俄罗斯羽翼未丰,说话办事还算比较守规矩,懂得一些礼貌,到中国来的出发点也只是打算与中国开展商业贸易,并没有殖民目的。
就在西欧殖*义者的刺刀伸进亚洲,殖民掠夺和商业贸易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潮流时,东亚各国,如日本、缅甸等国依旧关上大门,昏昏欲睡。
中国也不例外,在强烈批判郑和大航海这一典型的政绩工程之后,大明朝彻底背对海洋,放弃了倾尽举国之力,连续7次冒着风雨波涛好不容易才踏勘出来,获得在东海、南海、西海的海洋红利,把自己彻底变成了一只将头埋进沙丘里的肥胖的鸵鸟。
虽然明朝政府顽固的抗拒着全球化浪潮,但是东西方的交流却仍然不可阻挡的越来越频繁。全球化为西欧各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好处。这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玉米、马铃薯、烟草流传进了中国。
这几样东西其实本来是美洲的特产,欧洲以前也没有这些物种。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当地土著栽植的这几样作物迅速通过欧洲探险家流传到了欧洲,然后再跨过浩瀚的太平洋,到达了遥远的中国。
烟草我不想说了,没有啥突出作用,但是玉米和马铃薯却几乎是一场空前的革命。这两样成熟期短,适合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高产作物,极大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饥饿问题,并且从南到北,覆盖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整个中国大地。直到现在,爱吃玉米的我偶尔在啃那种煮熟的玉米棒子时,都为这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迁徙者感叹不已。
另外比较显眼的全球化红利,就是西方科学技术流传到了明朝。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说起这位传教士,跟他的老乡马可•波罗一样,这也是一位深受中国人喜爱和尊重的西洋人,而且也是明朝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位进入中国,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人。
这哥们出生于意大利,祖上是比较富裕,干的卖药这一行。不过利玛窦对继承祖业没多大兴趣,而是沉浸于研究神学。说到这里我还真是挺钦佩人家这洋人,爱干嘛就干嘛,谁也管不着。这要放到明朝,不孝不敬之罪肯定是逃不了的,家里非给弄个鸡飞狗跳,打破头不可。
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起程,前往澳门,8月,他踏上了澳门这块陌生的中国土地。
中国太神奇了,利玛窦对这里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了解这个神秘的国度,利玛窦开始猛学汉语,并穿起了中国衣服,留起了中国发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