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官道尊严之奋斗》第十一章 路漫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阴雨霏霏的日子,一大早,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收拾起各自的行李,向学校大门处集中,那儿学校联系了公汽公司,多俩大巴负责运送同学们去长途车站,各系的学弟学妹们也早早地忙碌开了,拿着行李忙前忙后,大家互相道别着,悲伤着。自从毕业考试之后,曾经发生摩擦的学生也都在积极寻求和解,毕竟,在不长的人生旅程中,他们都认识到在一起相识相知,共同走过四年,都将会成为自己人生一段难得的回忆,这种气氛就笼罩在同学们的心头,经过一段时间的......今天,伤感的气氛还是相当的浓郁,中文系的老师们一早就在雨中等候,老师们望着自己精心培育的学生,现在将要放单飞,也是心有不舍,王忠民更是拉着张教授的手,泣不成声,......

响起几声重重的喇叭声后,同学们都上了车,随之传来的一声声哭声,迅速被“噼噼啪啪”响起的爆竹声给遮盖住,车子愈行愈远,王忠民在心里念叨:“别了,我亲爱的母校!”......

回到久违的小县城,忠民去教委报到,办好了自己的人事档案手续,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他就回到阔别多月的家乡。

一段时间,忠民得空就找自己的高中同学聚聚,岁月真是摧人老呀,忠民见了十几个高中时的要好同学,四年不见,他们很多已成家,再见到他们时,男同学大多已是满嘴胡须,女同学也多是风华不再,就也那个同班的文娱委员,当时也是身材婀娜,面似敷粉,可现在,居然养育了两个小孩,腰似水桶,面容憔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人都有承包责任田的农活,忠民也不便叨扰太多,何况聚在一起,和他们交流起来,也好像有着很大的障碍了,就是他们没有压力,忠民也感到不好意思。

闲来无事,忠民就想到和大学的同学和老师写信,这段时间,他既有自己的感悟,也有自己的体会,总想向老师和同学们倾诉一番,自然,闲暇之余,他也到自己的母校,找上了些高中的课本翻了翻,不拘是什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他清楚,自己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在教学理论上肯定是会有欠缺的。尤其是语文是他的至爱,他会主动要求教语文的,他为此还找自己老师借了几本教材、教改、教法的书看看,忠民毕竟是江南大学的高材生,这一学习,他对自己从教就更是信心满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八月底,一中来电话让他先去那儿报到。第二天,王忠民就搭上早班车来到了学校,从小,能进一中读书是他的梦想,他对一中的位置自然是记忆深刻,就座落在儒学路,那可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年学府,曾经是县里几朝儒学学子们就读的地方,解放后中央授予上将军衔的王平将军就是在此毕业的,读高中时,忠民就曾和几个要好同学特意的去玩过,印象中自己记得还去过后面的那个古乐楼,当时那座建筑真的是古色古香,只不知......忠民边走边沉思着。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来到了一栋二层的小楼,把行李放在楼下,忠民就上了楼,这栋楼房,二层是用木板铺成的,可能有些年头了,人踩在上面,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在二楼楼梯的拐弯处,王忠民发现了校长办公室的门牌,就推门走了进去,有两个人在里面,一个大约四十多岁的人抬了抬头,里面站着的二十多岁的女同志赶紧走了过来。

“同志,你找谁?”

“我是王忠民,是来找胡校长报到的。”王忠民赶紧拿出父亲昨晚给装上的红塔山烟盒,给这个中年人敬了一支。

“哦,是忠民老师呀,来,来坐这儿吧。”那坐在那儿的中年人欠了欠身,接上了烟,和王忠民握了握手,指了指旁边的沙发。

“给王老师倒杯水,小刘。”那个叫小刘的女同志早就端了一杯水送上来。王忠民接了下来,冲着她微笑地点了点头。

简单地询问了下情况,胡校长就安排小刘带忠民到其余几个办公室给同事们作了介绍,再返回的时候,胡校长就冲小刘说:“小刘,你给王老师安排一间住房,生活用品帮着添置一下,明天开了集训会就要准备上课了。中午就在对面的老地方给安排一桌饭就餐,通知几个校领导一起吃饭。”

提着行李,跟在小刘后面,经过一个散发出臭气的小酒厂,他们七弯八拐地来到了一栋楼房前,那是一栋四层的楼房,小刘介绍是老师的宿舍楼,一路上,不断有人和小刘打着招呼,他们上到了四楼。

推开一个单间的房门,王忠民不觉倒抽一口凉气,房子大概只有上十个平方,天花板上尽是漏雨的痕迹,地板坑坑洼洼,房门的木板露了手指宽的门缝,窗户不但不能关清,而且还有几块玻璃没有了,这跟江南大学的条件简直没法比。

小刘大概看出了王忠民的讶意神色,解释道:“大多数老师在学校都分了房子,这顶层的房子一直没人住,是其他老师占据的储物间,前不久听说分来几个年轻老师,费了好长时间才腾出来的。昨天已通知师傅来修葺一下,不知什么原因还没来,一会儿,我再去摧摧。”

王忠民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客气地说还好,还好。他知道,小刘只是个办事的,既然是领导安排给新来老师居住的,那是没有办法的,还好,有几个新来的同事住在一起,那倒也不孤单。由于是顶层,室内燥热得很,忠民把行李放下,拿上钥匙就和小刘一起下楼了。

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来到学校的陈旧的大礼堂参加了集训会议,领导们在主席台就座,老师们坐在下面,黑压压的一大片,足有三百人之多,原来,一中不但是全县最大的高中,而且还有着全县最大的初中部,老老师们知道是个例会,每年不过是籍此启动开学而已,所以知道无非是收人、收心、收思想的会议,大家倒也极是轻松,男老师们开着半荤不素的玩笑,女老师们则坐在台下做着私活,只有包括忠民在内的几个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在台下,认认真真地倾听着领导的讲话,一丝不苟地作着笔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