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李恪》第十一章 未雨绸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恪回到宫中的府邸时,兰儿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了。李恪吃饭期间,跟兰儿和小宝子说了不少话。因为心情好,心情能不好吗。出宫才一天就结拜了五个兄弟,招到两个未来的名将,拜了一个文才智谋出众的老师。

他问兰儿道:“兰儿,本王以前武艺如何?”

兰儿是杨妃的贴身侍女,对李恪的过去很了解,便道:“殿下以前武艺高超,就连皇上都夸你,说如果照殿下这般练下去,必定成为我大唐年轻一辈的佼佼者。”

小宝子看到李恪心情不错,也说道:“从去年开始,殿下跟秦怀玉他们比试没输过一次。”

这时兰儿想起李恪失忆已经把武艺忘了,突然转了话语道:“皇上还夸殿下文才出众呢。”

“文采出众?”李恪明白她这么说是为了不让自己因为失去武艺而伤感。如果真要说到文才好,能受到李世民夸奖的,在众皇子中也只有李泰一个人了,他可是好文学,工书画。所以,很受李世民的喜爱,就因为这样,李承乾才感到了危险,以至谋反。然而李恪也知道杨妃身边这些人,对自己是出于关心,才会如此说。于是不在意的道:“其实,这次忘了武艺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倒是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兰儿和小宝子互相看了一眼,目光有些不解,却不敢问李恪明白了什么道理,李恪也不想跟他们说。现在的他和以前那个李恪无论性格和行为都有所不同,为了掩饰他以后的种种举动,他才会编出这么一个借口。他知道兰儿会把他的话传给杨妃,这样杨妃也不会因为他的改变而疑惑,他就不用跟她解释。

所以,现在他觉得有三件事要做:一,把自己的武艺练好。在冷兵器时代,有一身强悍的武艺是对自己生命的保证。虽然,作为一个王爷,有一定的侍卫保护,生命安全会不会有什么威胁。可这是相对于那些逍遥王爷,他们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没有人傻到去招惹他们。而李恪不同,他要面对的事情很多,遇到的敌人也很多,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他不能保证光靠几个侍卫就能生命无忧。首发

二,勤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文采的王子,才是他将来争储最大的砝码。想想李泰为什何能让李世民如此看重,能威胁到太子李承乾。不是说智谋出众,势力超强,而是他文采出众,书画无一不精。李世民之所以这样看重李泰,更多的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有学识渊博、书法造诣很高的皇帝,他也希望未来大唐的继承者和他一样,才华横溢。所以,李泰才会受到李世民的青睐,才能下诏让他在王府置文学馆,得以自引学士。这怎不令李承乾感到了自己太子之位暗藏的危机。而李恪要做的就是,好文学,宫书画。他自信李泰能行的,他也能行。

三,等待机会。等到李泰和李承乾两败俱伤的时候他再出手,俗话说的好:“才能加时机等于成功。”李恪有才,这没问题,问题是需要他能善于抓住时机。不过等待时机的期间他绝对不能闲着,而是积极打造声望,招揽人才,积累财富。

李恪没想过要在朝廷上让自己声名鹊起,这样对他非常不利,会过早引起李泰和李承乾的注意,感到他的存在对他们是种威胁,给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他要在民间积累声望,让他的才华,他的贤能,在百姓间传送。“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李世民这句名言,李恪可谓深刻理解。至于招揽人才,他觉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说了,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愿意就能做到的,毕竟他不是很熟悉历史,他只能尽量不让人才从自己身边流走。最让他头疼的,是积累财富,他在这方面简直一窍不通,所以,他只有把这件事放在最后考虑。不过,他认为现在不是考虑这件事的时候,毕竟自己还在宫中。只有出了宫,有自己的府邸,他再考虑怎么积累财富也为时不晚。

“快了吧!”李恪心里想着,他知道李承乾是在十月份被李世民册封为太子的,而他也急切的盼望着被李世民封为汉王,到时他出宫开衙建府。但他不知道,此时的李世民正在承庆殿跟房玄龄和杜如晦讨论太子之位呢。至于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把长孙无忌这个心腹也招来商议,是因为他是李承乾舅舅这层关系。李世民不傻,他清楚长孙无忌力主李承乾为太子也有一层意思。只是这并没有让李世民对长孙无忌产生隔阂,长孙无忌这么做也是人之常情,反倒是他不这么做,李世民会觉得他有点不正常。

李世民端坐正中,首先问房玄龄道:“玄龄,你说说朕该立谁为太子啊?现在朝臣们有支持承乾的,有支持李恪的,还有几个大臣支持李泰,你在朝堂上的时候一言不发,现在这里就你我还有克明三个人,说说你的意见吧。”

房玄龄不动声色道:“陛下想必知道当年魏武帝曹操册立太子的事。当时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是特别优秀。曹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在‘机警’方面和曹操小时候极像,曹操喜欢文艺,曹植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几乎无人能及,所以深得曹操喜爱,”

看李世民听的认真,房玄龄继续道:“曹丕在曹昂死后成曹操嫡长子。自古以来,由长子继承父业都是理所当然。曹操曾秘密征求大臣意见。尚书崔琰认为:‘《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尚书仆射毛?认为:‘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说:‘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崔琰所说的‘五官将’即曹丕,当时曹丕任五官中郎将。”

这时李世民说道:“后来,曹操召来太中大夫贾诩,屏退左右,问贾诩应立谁为太子。贾诩默然不语,曹操急了,问:‘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属有所思,故不对耳。’曹操又问:‘何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一听哈哈大笑,已知贾诩倾向于谁了。”

房玄龄道:“皇上知道这段记载,倒是玄龄摆弄学文了。”

李世民看过史书,知道史书上的记载: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袁绍死,未立嗣,逢纪、审配与袁谭不和,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结果造成袁氏兄弟分裂,袁谭、袁尚互相攻杀,被曹操消灭。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刘表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死前立刘琮为嗣,刘琦十分失落,曹操南征,刘琮投降,但刘琦投靠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而房玄龄这个时候说这些,是想提醒李世民要吸收袁绍和刘表在选择继承人时的经验教训。虽然没有明说立谁为太子,但意思十分明确,一是要及时立嗣,二是要立嫡长子,避免以后产生祸害。

李世民当然明白房玄龄的意思,对他道:“看时看过,不过玄龄不提,朕也想不起来了。”然后问旁边的杜如晦道:“克明,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杜如晦看了一眼房玄龄,道:“玄龄说的有道理,不过他倒是忘记了曹魏政权在曹丕之后就沦落到了司马氏手中。”

李世民知道司马懿父子处心积虑,夺得政权,改国号为晋,最终统一三国。杜如晦又道:“着主要怪曹氏政权旁落,是朝政黑暗所致。曹爽被杀,曹爽一党也灰飞烟灭,支撑着曹魏大厦的不再是曹氏或夏侯氏,而是司马氏,确切说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所以,司马昭才能用晋代魏,一统三国。”说完不再言语,该说的说了,最后就看李世民怎么决定了。

李世民听完两人对这段历史的分析之后,内心震撼不已。他想到的只是寻找一个在他之后的帝位继承人,能将大唐治理的风调雨顺,国泰明安。而房玄龄给了他立太子的建议,杜如晦则提醒他怎样才能巩固大唐数百年的基业。这使他陷入了沉思,事关重大,他不得不考虑清楚。

房玄龄和杜如晦离开之后,李世民坐在塌上眉头紧锁。

房玄龄和杜如晦走出承庆殿,房玄龄对杜如晦道:“克明给皇上出了一道难题啊!”

杜如晦微微一笑道:“我只是未雨绸缪而已。”说完,看着房玄龄。

房玄龄也看着他,虽然两人心照不宣,但彼此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