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知青往事》第六章 在欢迎新知青的晚会上(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临近五点半钟时,不断加浓的暮色将山村的夜晚很实质性地提前送来。

我与我的十名同学被喊走。在向青年点行进的途中,我看到附近山沟里一家家农舍窗口亮起了一团团昏暗的灯光。农舍院门前的道路像一条黑蛇曲折着身体,向黑暗的山沟深处蜿蜒爬去。披着皑皑白雪的山峦峰顶却不同,它们被灰暗的夜色辉映着,像数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把头挤到一起,在夜晚中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最壮观神奇的大自然神秘魅力。

这是在城市的冬天里见不到的。

走进青年点,我不免有些惊讶。

所谓青年点,其实就是两间很简易的农舍。外间屋是灶房,里间是三名老女知青的寝室。与大多农舍不同的是,农家的火炕倚着北墙,而青年点的火炕却倚着东侧山墙。火炕很长,可以一溜躺下睡十个人。

四张一米见方的饭桌被连在一起摆放在长火炕上。

大队党支部书记尹家礼、驻青年点贫下中农代表孙继先和五七干部沈永全,都已经在长饭桌中间位置坐好。

我挨着外班同学尤一平身边坐在长桌北角。仲初秋的表哥仲存义坐在我右侧。仲初秋与司图南分别挨着孙继先和沈永全左右身旁坐下。他们两人已经开始有意与小堡大队的高层领导接近。高海天与外班同学许晓民坐在桌子的另一头,与我和尤一平遥遥相对。

张晓月与高飞雁分别坐在仲初秋和司图南左右。艾静芝与梁曼娜则与四名老知青坐在靠门口一侧的桌子旁。

窗外残月高照,数点星星闪烁。窗内,大家团团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给青年点女知青宿舍充溢满一种革命大家庭团聚时的详和气氛。

尹家礼向左右巡视了一遍后,要杨玉珍派个知青把大队治保主任刘德财喊来。

杨玉珍说:“老知青们忙了一天,都很辛苦,还是我亲自去请吧。”

杨玉珍刚要转身出去,刘德财走了进来。他身后跟着一位老贫农张大爷。

杨玉珍热情地向两位来人打招呼说:“刘主任,张大爷,你们两个怎么不早点来呢。再晚一些的话,我自己就把一大铁锅的菜给吃光了。”

张大爷在高海天和许晓民身旁找了个空隙坐下。

刘主任爬到尹家礼身旁坐好,对杨玉珍说:“杨点长,你有多大的肚子呀?你要是能吃掉半锅菜,我就跟你打个赌,把我家猪圈里的三头小猪都给你们知青杀了吃。”

杨玉珍笑笑说:“我就是能吃也不敢吃那么多呀,我还心疼你家里的那三头小猪没有长足份量呢。”

然后杨玉珍向新知青们介绍说:“大队尹书记在昨天上午接到了公社知青办电话,通知有十一名新知青要在今天上午乘车从城市出发。特意叮嘱老知青们,把青年点认真地收拾了一下。还安排人杀了一头一百多斤重的小猪,请了两位老大嫂下厨房。”

刘主任插话说:“说那么多干么?新知青们颠簸了一路,已经又累又饿了。马上开饭。”

尹书记说:“等一下,先请我们大队的老贫农,给新知青们做一下忆苦思甜报告。”

张大爷干咳了两声后,开始忆苦思甜:“万恶的旧社会啊,地主老财可不把我们穷人当人待了。我在给地主老财做长工那阵,常常天不亮,就被地主老财给从暖暖的被窝里喊叫了起来。不管你爱不爱起来,都得起来。起来晚了,地主老财轻则开口大骂,重则扣工钱。开饭时,地主老财也不安好心,明知我们大清早的要干重活,却把那高梁米饭煮得干干的,还给我们炖豆子,结果把我们撑得直放屁。你们想,从小堡大队到县城有百八十里的路,地主老财却要我们肩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去县城里送货。送完了货,也不管我们怎样累,都得必须在晚上赶回来……想起来,我觉得还是新社会好,送公粮有队里的大车,谁都不用肩挑背扛了……”

杨玉珍笑笑说:“张大爷的忆苦思甜报告,令我听后心情感到非常激动,思想格外受到启发。张大爷没有文化,讲得却是非常好,他给我们全体新老知青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斗争教育课。在万恶的旧社会,贫下中农经常穿不上衣,没有饭吃。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万恶的旧社会贫下中农的阶级苦,穷人的血泪仇,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后我们青年点要找一个时间,都坐下来认真地学习和讨论一下。”

尹书记补充说:“我们这里是个偏僻的穷山沟,人口少。在万恶的旧社会,大地主都住在大村庄和县城。这里的穷人还是偷偷地藏有一些口粮的。东北闹抗日义勇军那阵,有一支东北抗日义勇军经过这里,这里的穷人曾经为他们提供过粮食。蒋介石在全国打内战期间,东北联军也曾经有过一支部队经过这里,这里的穷人也曾经为他们提供过粮食。如果那时穷人要是没有东西吃,拿什么给咱们自己的人民军队吃呀。”

刘德财附合地说:“是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