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还喜欢自言自语,话多絮叨,喜欢谄媚巴结豹子头,由于脑瓜子灵活,最爱捉弄面团儿。
又是小气鬼、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既无自知之明,又自以为是翩翩美男子,常受女人的欺骗。
这小子年方28岁,比豹子头大3岁,喜欢像猫一样眯着眼睛,长得尖嘴猴腮,形象猥琐,歪瓜裂枣,獐头鼠目,鬼头蛤蟆眼,面部有点儿像猫。
算命先生说他有9条命。平日爱打哈欠,弓背,伸懒腰,舔嘴巴,会抓紧一切时间卧在地上,并随时都会睡觉打呼噜。
还喜欢偷着藏东西,不过都是些不值钱的怪玩意儿。又总是被豹子头发现,完了骂个狗血喷头,事后又依然故我。
小瓜蒌从不用水洗脸,但一双手却用清水洗得像猫爪子,喜欢用食指沾水再饱蘸青盐刷牙,经常像猫一样“干洗面”。非常喜欢老鼠,却又惧怕老鼠,见到老鼠就会如丧考妣。
他擅长使用绳镖,当过北方三省著名的拳师,乃武术杂家,动作像猫一样凌厉,且速度极快,轻功仅次于豹子头,在盗墓五枭中武功排行第五,次于面团儿。
身材虽然瘦小,但灵活异常,爆发力极强,天下逃跑第一,走路像猫一样,没有丝毫的声响。
就是这么一个家伙,差点被水银毒死,上岸后深受刺激,东奔西跑之际,却稀里糊涂地发现了第十一层地狱的入口,和木驴里的和氏璧,在盗墓五枭中立了一大功哩。
四人顺着小瓜蒌发现的入口,直接来到了第十一层地狱。
只见地狱当中宽敞整齐,横平竖直地摆放着一百只“快乐木驴”。
所谓“快乐木驴”,就是装有轮轴的木架,让犯人骑着示众并处死他们的残酷刑具。
根据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第四回:“押赴市曹,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就是对这种刑具的具体记载。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快乐木驴”就是用来让犯人骑的,而且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女犯人的刑具。“快乐木驴”背上竖起一根小擀面杖粗细的尖木桩,约有七八寸长。当女犯被强行按坐下去时,那根尖木桩就直直地刺进女犯人的下体。
很多受此刑的女犯人,往往会惨死在木驴之上,古代酷吏们还美其名曰为“快乐木驴”。
在古代,这种刑罚常常用于惩处所谓的偷情淫妇。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文明脚步的迈动,这种惨无人道的古老刑具,早已经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在古代,快乐木驴却是大行其道的。有时也被酷吏用来惩罚男性犯人,其办法是硬把男性犯人捆绑在木驴上,让那根小木桩直接顶进他的肛门,从而惩罚犯人。
小木桩也有一米多长的,由于心脏偏左,木桩会从心脏旁边穿过肠子和其他内脏,最后从嘴里穿出来,有的犯人还会哀嚎三天三夜,最后才会凄惨的死去。
豹子头也是多少有点历史掌故的人,见此间古墓内有这么多残酷的“快乐木驴”。不禁怒从心头起,用他那双大斧一样的双脚,把一百来根“快乐木驴”背上的小木桩全部踢断,还不算解气。
又掏出单人精钢铁锯,疯狂地据那些木驴,锯到最后,那精钢铁锯的齿锋几乎已被磨平,他自己也已气喘吁吁。
就在最后一只木驴被锯破肚腹时,里边一道银青色的彩光闪过,璀璨夺目,豹子头顿时傻了眼,里边竟然有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璧。
四大金刚急忙围了上来,经过狈半个多小时的鉴定,最后狂喜地得出结论,这就是历史上失踪数百年的和氏璧。
这只玉璧的名气之大,可说是冠绝古今天下。关于它的故事,天下大部分的人也耳熟能详,这里有更为详尽的由来。
这只玉璧,出自卞和洞,也叫抱璞岩、抱玉岩,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于今天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
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的采玉之处,故名和氏璧。
此洞由巨型石岩天然巧生而成,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的上方有一个很大的玉坑、洞中可容数十人坐卧站立,岩壁还刻有“青螺石帐”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置身其中,仿佛进入玉珠帐里。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等许多著作当中,内容大同小异,出入不大: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卞和在楚山,见有凤凰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便认定山上有宝,经过卞和仔细寻找,终于在山洞中发现一大块璞玉(外部包有一层石壳的天然狗头美玉)。
卞和便献给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顽石而已。厉王不禁大怒,以欺君之罪的名誉,砍断卞和的左脚,随即轰出国都。
后来厉王死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也捧着希望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但玉工仍说只是一块石头而已,卞和因此又被悲惨地砍去了右脚。
若干年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还差点儿哭瞎了双眼。
文王闻之十分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砍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啊?”
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脚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顽石,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黑白而痛心疾首啊!”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质地温润,色彩不同凡响,果真是块稀世之玉,不禁大喜过望。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流传千古美名的和氏璧。
从此,在和氏璧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和璞、何氏玉等等。而且,“赌石”的美玉交易生意,也是从此而诞生的。
和氏璧自出世以后,就成为楚国的镇国之宝,从不轻易给凡人看的。
后来,出于政治联姻,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用15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极不情愿,便派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廉颇陪同。
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后人称为“完璧归赵”。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古风》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经典诗句。
可见,和氏璧的来头,那是非同小可啊!它和许多王侯将相,朝代的更替和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不再一一细述。
总之,盗墓五枭得到这件旷世之宝,那是欣喜若狂,犹如炸了窝的马蜂一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