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青邪了那老僧一眼,也不理他,只对那蜡黄脸汉子道:“我是‘恶贯满盈’大弟子,你若是四大恶人弟子,我今儿个就清理门户;你若不是,就凭你刚才说没听过家师名头,我这就让你见识见识,一棍子戳死你!”
那汉子听了这话,脸色已是黄得发青了。他原想被个老和尚拎出来已是够倒霉了,此时才晓得,原来碰到恶人才是最不幸。他已是吓得浑身发抖,却抖不出个主意来,前思后想,不论认了哪个都是死路一条。他来时也不过寻思来探探消息,或是把场面搅得再乱一点,怎么想得到,如今场面已是完全脱离了主公预想。那黄脸汉子不由悄悄将眼光扫向人群,却不料那谭青出手,突然将他背后衣服扯开,人却倒蹿出去远远跃开。于此同时,那汉子一觉出谭青出手袭他背后时,竟吓得直扑在地,发了狂般呼号起来;随着那汉子扑倒,他裸背上缚着机关销契,此时竟爆射出数十细弩。
在场众人谁都不曾料到,瞬息之间,会有如此变故。萧峰在谭青出手之际,急跃而出,将阿康等三位女子挡在身后。岂料细弩射出之时,那一脸和气老僧迅速扯下身上袈裟,一旋之下,注满内力袈裟犹如一顶小帐子,严严实实覆在了那汉子背上。注满内力袈裟犹如一个金刚罩,饶是机关劲力颇大,细弩仍不曾射穿袈裟而出。
众人俱在惊叹眼前巨变,暗自庆幸自己在霎那间从阎王殿前转了一转、竟然性命安好,却不察那个黄脸汉子哀嚎之声早已弱了下去,此时已是几不可闻了。薛慕华犹豫再三,走上前去,掀起袈裟一瞧,那汉子背上被弹回细弩刮伤几道细痕,此时已是全身肿胀、泛着紫气,显是中了剧毒,已然无救。
有此突变,众人皆是所料不及。玄善、玄真二僧此时已是双手合十,开始念经超度了。却听一个老迈声音,遥遥传来:“三年前,残童丐案,举震惊,其幕后主使至今尚且逍遥法外。当时那么多无辜孩童生不如死,却不见今日到此大会者有哪一个出来住持公道。当日也有传言,说是无恶不作叶二娘劫了那些孩童,江湖中人不过跟着以讹传讹罢了。当日马大元追查此案幕后真凶,曾追到西夏,后来被人偷袭、中了剧毒,本就没多久活头了。如今不过多死了几个老匹夫,诸位‘大侠’便如此兴师动众。英雄?嘿嘿……今日死这个,便是那残童丐案主使者手下。你们哪个真愿做英雄,就此查个明白,也让那马大元泉下有知,死个安心。”
阿康不知道别人听了这话是什么想法,她倒是觉得这话说不错,不过那帮子哗众取宠“英雄们”恐怕不会对此认同。两位老和尚倒是实在,一边“阿弥陀佛”,一边直言“老衲惭愧”。
阿康此时正为萧峰有望从矛盾中心解脱出来而长吁一口气,却听踢踢踏踏马蹄声、吱吱呀呀轿子声、以及杂沓而来脚步声,又是一团热闹。随着这队人马不疾不徐进庄,庄丁通传声由远而近:
“柴王府杨老太君到——”
托一系列有关宋朝电视剧福,阿康一听到“柴”氏,就会想到后周皇室那一支。但事实上,柴氏在宋朝却并非是如文学作品常常出现那种超然地位,正相反,他地位很尴尬。后周开皇帝柴荣两个小儿子,后来分别被赵匡胤两个大臣收养,连姓都改了。而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那个小皇帝,后来封了个王,也早早就登了极乐。再后来赵匡胤从柴家宗室里过继了一个,给这个“前朝皇帝”料理祠堂祭拜等事务。所以说,柴家其实是朝不朝、野不野。至于此柴王,是不是彼柴王,阿康就不知道了。
与会众人听得这声通传,却是立时哗然一片。在江湖上,这个柴王可是很受景仰。虽说他家权势是不如大理皇室段家;但对于江湖人来说,那可是个避风港、救命枝,比和尚庙还普度众生呢。人生不如意,大多是十之**。刀口舔命江湖人,就更是如此。最后走投无路时,若是不愿落草(或是你想落草,寇都不收你),所幸还有一个柴王府“集义堂”可去。传闻柴王府乐善好施,最敬佩有胆识、有义气英雄,故而弄了这么一个招待江湖朋友地方。只要你能得了其间主人青眼,到了这里,就跟回家了一样,啥都不用操心,歇着、养着就行了。
如今柴王府当家人,是杨老太君。杨老太君娘家,跟杨老令公是远亲,祖辈几代却都是跟着历代杨家将冲锋陷阵。等到杨家将为了保大宋江山,上战场上得家里只剩下一家门寡妇时候,正好到了杨老太君这一代。杨老太君母亲将幼女托付给了柴家,便跟着杨家众寡妇们又上了战场,这一去,就再不曾回来。柴家感佩这一门忠烈,故而拿这孩子小时候当女儿养,大了直接娶进门来做媳妇。杨小姑娘嫁了大她十几岁柴家长子,丈夫心思志向她并不是很能了解,却也本本分分完成好当家主母角色。倒是几个小叔子,跟她一起长大,倒是青梅竹马伙伴,自幼听多了杨家热血男儿故事,竟对血战沙场十分向往。但柴家这等身份背景,本就担着赵家三分猜忌,又怎肯把子孙送到兵营里去,那不是招麻烦么?几个男孩子,堂、表兄弟,渐渐大了,跟着在自家借住江湖人学了些本事,觉得自己了不得,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去跑生意。却又偏偏喜欢往北去,经过三不管地带,杀几个辽兵,逞逞英雄、过过瘾。然而夜路走多了,总会遇见鬼,这兄弟几个,连带杨老太君唯一儿子,竟都折在了辽人手里。柴家虽不曾明说,但就此对当时还不是当家人杨老太君总有几分迁怒。所以说,这世上杨老太君最恨什么,江湖中人都知道——辽人!故而当杨老太君死了夫君,当了家主之后,她便开始大力支持“铁骑门”和“朔光堡”,就是为了让宋兵在战场上对付辽人。
此时与会众人可谓是群情激动,因为他们之中有人受过柴家大恩;因为杨老太君总也算得上是杨家将后人;因为杨老太君爱抗辽义举。甚至已有一些热血汉子,从人群中走出来,在迎杨老太君路上,单膝跪下,热泪盈眶,高呼“某某跪迎杨老太君”。
八个壮丁抬着一顶蓝呢小轿稳稳行来,轿旁、轿后还跟侍着族中弟子数十人。小轿“吱呀”一声落地,随侍弟子上前打起轿脸,就见走出一个满头银丝、面容肃穆老妇人。这杨老妇人立定,紧了紧手中握着檀香佛珠,裹了裹黑色斗篷,扫了一眼在场诸人,方开口道:“老身听闻,近日有契丹贼子,为祸中原武林。诸位今日在此共襄义举,正是为了铲除此恶。老婆子不自量力,带了家中几个不成材弟子,也来进份微薄之力。我等不请自来,还望主人家原谅则个。”
此时就听一个原本跪迎着黑脸粗壮汉子跳起来喊道:“老太君,您不知道,刚刚少林寺老和尚说,那些人不是乔峰那厮杀。”
杨老太君望了那黑大汉一眼,又扫视过众人,最后只是淡淡一声,“哦?”可在场诸人,随着她这一声,却都觉得身上一寒。老人家这一句,含了多少萧杀与冷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薛慕华走上前来,深深一揖,道:“在下薛慕华,见过杨老太君。薛某与此间主人游氏兄弟召集此会,本是为了近日来江湖上几件无头公案。如今这两位大师,受命于少林方丈,特来作证。原来少室山一案,并非丐帮前帮主……萧峰所为。另外几个命案,亦是疑点多多。”
杨老太君闻言,瞟了一眼那两个老僧,幽幽开口道:“既是少林高僧说,由不得老身不信。只是,这二位高僧可也曾证明,那个什么峰,不是契丹辽人?”
萧峰听到这里,挺胸而出,道:“萧某在此,却是辽人。”
杨老太君闻声,倏忽转身,狠狠盯住萧峰,上上下下打量了萧峰几遍,最后竟是“桀桀”而笑,连说“好!好!好!!!”
薛慕华深知杨老太君对辽人仇恨,暗筹如今怕是难以善了了。
这时老和尚玄真一声“阿弥陀佛”,言道,“是便是是,非便是非。萧施主并不曾做下恶事,自是没有罪孽。女施主执着于仇恨,不宽恕众生,最终却是苦了你自己。”
杨老太君听了此言,扬声一笑,双目赤红,望着玄真道:“听说佛家讲究‘众生平等’,这人和猪在大和尚眼里都一样了,辽人、宋人又哪有区别?那汉人让辽人像宰猪一样给杀了,也没什么不对,是不是?那我大宋为了保家卫、血战沙场大好男儿,就都白死了不成!”
老太太说到这里,已是气得身子微颤。家中弟子有人欲上前相扶,老人家一摆手拦住,又向前两步,道:“今日我柴、杨两家,在此清算是仇家恨。诸位若有心相帮,老身在此谢过。若是谁来相阻,既然不怕愧对血战而死先辈英灵、不怕愧对这大好江山、不怕愧对无辜惨死在辽人手里无辜百姓,那自然也不在意从老婆子尸身上踏过去!”
听了这话,柴家跟过来弟子、庄丁跪了一地,惊呼“老祖宗!不可啊——”群雄中热血人士激动了,高呼“除掉契丹狗贼!”还有人喊:“杀辽人不用讲江湖道义,大家并肩子齐上!”还有人喊“驱除鞑虏——”
薛慕华听了头疼——我们都是匪寇么?还“并肩子”?还“齐上”?我们是官兵么?就对付一个辽人,这就“驱除鞑虏”了?
还有一个人,听了这些乱七八糟,心里也不好受,就是邢九千。邢九千恨萧峰,他恨萧峰害他大哥死在辽人手上,他更恨萧峰竟然让他和他大哥与一个辽人成了生死至交!所以他来了,来杀契丹人萧峰报仇。但同时,他不否认萧峰是个英雄了得人物,他心底对他景仰与钦佩,是在他十几岁时候就根深蒂固了。他受不了这群江湖乌合之众,像一群贪婪秃鹫一样,叫喊着、围攻着雄狮一样英雄,就像他已经是他们嘴里腐肉。这种对英雄侮辱,邢九千受不了。
同样受不了这种是非不分混乱,还有玄真和尚,但是他刚想开口,玄善便拦住了他这个有点不大通晓人情世故、过于较真师弟。玄真望向玄善,见师兄微微摇头,老和尚似懂非懂,只得作罢,无奈而沉痛低头垂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