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方以智这次来七宝,是应好友顾元的邀请,两人在前月苏州的一个诗会上结识。顾元一家在这里颇有名望,而且家就在七宝镇上,离泊船处并不远。方以智和书童稍作打听,就知道了路径,顺利来到了顾府的大门前。
一经通报,身材魁梧,不象秀才而更象武夫的顾元就冲着迎了出来,人还没看到,声音已经传了过来:“哈哈。方兄,我就算着你这两日要到,果不其然。”
方以智微作一拱,笑着说:“叨扰顾兄了。”
“哪里,哪里。我在附近的酒楼已经定好了位置,邀了几个好友,一起为你接风!”,说到这里,顾元靠近方以智,压低声音说道:
“我敢说,虽然方兄见多识广,这回也定叫你赞不绝口。即使是圣上,也未必尝得到如此美味!”
接着,顾元立起身,又大声说:“来,方兄,先随我到后院的井旁,洗把脸。顺便让你见识一个新奇物件!”
方以智随着顾元来到后院,只见顾元往井口的一个小筒内,倒了一些水,然后摇了几下连着的木杆,只见井水就从筒身旁,一个连着的铜管里面留了出来。这是现代江南农村挺多见的手摇活塞装置,把上方抽成真空,利用大气压就能把不超过七八米的井水提上来。有了橡胶,黄复华就让人做成了橡胶密封圈,做成了井水自提器。
顾元看着极为吃惊的方以智,得意地说:“怎么样,神奇吧?这个物件的发明者,和我们要去的酒楼的老板,据说是同一个人。”
顾元和方以智,会合了两个朋友,四人边聊边走,转过三两街口,来到了一条酒楼鳞次栉比的饮食街上。
顾元领着众人走到一间外观并不出挑的两层木楼前,指着眼前的酒楼道:“我就在这家如家酒楼订好了楼上的雅座,我们进去吧,定好的时辰差不多了。”
边上的一个本地秀才朱衮笑着说:“还是顾兄厉害,能在这里定上座位。我上次就订不到座位,只能在楼下大堂里用餐了。
方以智看到这个酒楼出入的人果然不少,比起两旁的酒家显然要热闹许多。抬头一看,顶上的匾是四个大字“如家酒楼”,下头还有一匾,写着,“敢为天下鲜”。
顾元从旁解释着:“这里的小掌柜说,这个鲜有三层含义,一个自然是味道鲜美,另一个是少有罕见的意思,再一个是是‘先’的谐音,开天下美食风尚之先!”
说笑间,几人走进了酒楼,顾元对着柜台那边笑着说:“刘掌柜,这回我没迟到吧?哈哈,不用象昨天那样,没收那两钱白银一次的预订金了吧。”
黄家寨学徒班第一届毕业生,十六岁的刘桂芳,刘掌柜转头向墙边的摆钟看了看,笑着回答:“今天不晚,离正午还有十多分钟。小二,领这几位公子到楼上的雅间兰花厅。”
顾元指着墙边一人高的摆钟,对方以智解释:“这是个计时的新物件,大气美观,比起刻漏更加精准和直观。若是有兴趣,转过一条街,就有一家黄氏杂货铺,正是卖这些物件的。我家井上用的物件,也是那里所购,花了我四两而来。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就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刻漏,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的计时器。漏是带孔的壶,刻是附有刻度的浮箭。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刻漏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
漏刻计时的准确度取决于水流的均匀程度。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单只漏壶,液位高,滴水速度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较慢。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进一步创制出多级漏刻装置。所谓多级漏刻,就是使用多只漏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一来,对最下端的受水壶来说,它上方的那只泄水壶因为有同样速率的来水补充,壶内液位能基本保持恒定,所以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匀。
漏刻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经出土的最古漏刻为西汉遗物,共有三件,其中的一个满城铜漏,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中。刘胜是西汉景帝之子,史记卒于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因故可以断定,这个铜漏应该制造于公元前113年之前,才能作为刘胜的陪葬品。
</div>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