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明朝之牧狼》第十一集 收费茅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尹珍这一个月来的心情非常好,余总督联系的那几个商人在春农节后的第六天就来到了太原,那位吴岱岩先生陪同他们前来,尹珍把他们引见给了夏布政使跟何钦差。

夏布政使对这几个商人慰勉了几句,就把一切合作的事情交给了尹珍。何乔新倒是非常热情的问了问商人们的难处,坦言如有需要可以找夏布政使,他说这话时夏语面无表情,好像根本没听到。

尹珍把商人带回自己府衙,跟付同知一起商议合作策略。

这几个商人,经营范围各不相同。

一个是粮商,姓石,名满仓,四十出头,身高体胖,为人非常爽快,说有一批粮食已经准备妥当,一旦运粮到此,保证按丰年平价卖粮,而且无钱购粮种的可以先赊欠,有收成后再结账。

尹珍大喜过望,付同知却暗骂这石粮商缺心眼,运粮到这里,运费要多少?按丰年平价卖粮,还不亏死?他决定赶紧去通知本城尤老爷他们几个大粮商,一旦这石傻子真的运来那么多平价粮,对尤老爷他们可是一大威胁啊!到时候,许多好处可就没了!一定要及早准备应对之策,非挤兑得这姓石的早早滚蛋不可!

不过石粮商有两个条件,一是府衙必须登记好城外灾民的户名、人数、田地数目、每日所需粮食、每户所需粮种等等,至于城内灾民,除户名、人数、所需粮食外,必须问清以何为生,届时由府衙组织这些灾民分批在固定日期购粮或购种,而那些并不缺粮的中等人家和富户,如要购粮,就要加价样——像“吉祥如意”“福寿绵长”之类,或者根据买家需要刻上特别的标记——比如主人家的姓氏、徽记之类,最特别的,是有许多块青砖拼合在一起组成的画作,像《满池金莲》《步步生辉》之类,非常抢眼。

至于瓦当,也是别具特色。其实江南水乡才特别注重瓦当——在屋面每条瓦垅下端,起到护橼和装饰两重功能的瓦片,就是瓦当,上面放置时弧形朝上的称为“瓦”,也称“滴水”,下面弧形朝下的称为“当”,也叫“檐头”。江南民居使用瓦当,各有各的讲究,或根据本地习俗,或依据主人喜好,或考虑宅院规模。眼前这些瓦当形状多样,圆形的、半圆形的、弧形的都有;滴水和檐头上都刻有图案花纹,彼此又互为呼应,有常见的“四福祝寿”“天下太平”“双凤祝寿”等等,也有翻出了很多新意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虫鸟之类,配上顶端波形纹,既美观大方又不显单调,让人眼花缭乱之余,不少人生出了回家扒了房上的瓦重新铺盖的念头。

而最新鲜的是那些形状古怪的事物,按那年轻人的说明,这些居然也是砖,长方形的,六角形的,圆形空心的,青灰色的,红色的,黑色的,实在稀奇!刚才楼下画轴上的一些院墙就是用这样的砖砌成的吧?

来客们坐不住了,纷纷起身走到桌边,看那些样式各异的砖瓦,有兴趣的还问这问那的,气氛比刚才在楼下都热闹。

“楼上各室各有一位画师,可以根据诸位需要规划园林,诸位如果有意,可上楼一观。”米恒远再次高声道,来客们虽然未必都想翻修园林,但都被引发了好奇心,纷纷登楼一看,有些确实想园林翻新的士绅,就各自找一位要求规划一下,画师有老有少,画风各异,但无一例外,都问一下府上园林占地多少、主人家喜好些什么等等,之后略作沉思,就提笔勾画,不过小半个时辰,就大致完工,各位士绅一看,虽然仓促,不算尽善尽美,但自己的一些爱好特色都反映出来了,假以时日,应该是非常出色的规划。

于是提出规划的这些士绅都要求完善画作,准备日后翻新园林时用;其他暂时无意翻新园林的士绅,这次也算开了眼界,想着回去可以向妻子儿女、家丁仆役说个新鲜。一时间,百来位官商士绅都觉着此行不虚。

晋王爷也接到了请帖,但他对这市井之物兴趣缺缺,不想前往;世子朱奇源自告奋勇代父前来,说是不辜负尹知府的一片盛情,实际上是借此散散心。不过来了之后,看了这一切,也是感觉长了些见识。

米恒远对这位晋王世子特别关注,找了个机会凑到跟前,深施一礼,说:“世子殿下,有位朋友托小人捎来一封书信,请殿下回府后过目!”他递过一封书信。

朱奇源诧异的接过来,收在袖中。之后他心里始终充满了疑虑与好奇,好不容易到品鉴会结束,随着众人被恭送离开,在回王府的轿中,终于忍不住展开了信笺,这信居然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无命将军所写,信中说深为世子的报国之心感动,左思右想,愿意协助世子做些报国之事,请世子派人联系风行馆的掌柜诸求丰,诸掌柜会告知一切。

这一下,朱奇源的心中更是痒痒的,非常难受,他恨不得现在就去见那个诸掌柜,问问怎么回事。

这一日,朱奇源等不及,亲自来到风行馆,见到了这里的主人诸掌柜,斯斯文文的诸求丰没有急着说明无命将军的安排,而是先请求带世子看一看风行馆,朱奇源想来都来了,也不急在一时,客随主便,就答应了。

他随着诸掌柜逐一看去,这里的一切都是刚刚置备的,刻版、印刷、擢配、装订、制笔、制墨等各类工匠百余人,只有十之一二是诸掌柜带来的熟练工,其他都是新招募的,但所有的一切还是让朱奇源又惊又喜。

要知道,各地的藩王中有不少都喜欢著书、印书,晋王府也有自己的印刷作坊。作为皇室子弟,他们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刻印书的用料、刻工能够十分考究,王府一般用的是雕版印刷,印出的效果要好许多;民间印书坊为了追求出书速度,会采用活字印刷,但效果上明显欠缺些。

而眼前的风行馆采用的也是活字印刷,不过,居然有木、铜两种活字,铜活字显然是早就具备的,而木活字是新制的,选料与雕版相同,也用梨木、枣木等木质软硬适中、纹理较为细腻、易于刻制的木材,工匠们正忙着刻字、锼字,经过检验符合要求的字模就放在字盘中,每行字之间用竹片夹住,字盘摆满之后用木榍销紧,字盘被放在检字的转轮上,转轮上用醒目的大字标记出来以便查找;印书的工匠则忙着捡字、排版,刷印,每个环节丝丝入扣,浑然看不出这些人大多是新手。

诸求丰拿着几张之前就印好的书页给世子过目,朱奇源看着非常吃惊,一是因为这印出的效果居然不比雕版差,二是书页上的内容很新奇,居然是选自《史记》的一些忠孝节义故事。诸如“荆轲刺秦”“孔融让梨”“李广射虎”之类,不过像坊间通俗演义一般重新演绎了一下,用诸掌柜的话说,是主要针对孩童所出的书本。

这些内容有新意还不算什么,关键是诸掌柜另外拿出的几张书页,上面是雕版印刷的几幅绣像,正是“荆轲刺秦”“孔融让梨”“李广射虎”,那上面的人物笔法与常见的绣像笔法应该没什么不同,但那些人物看上去就是非常逼真,别说孩童看到了,就是朱奇源这个成年人看了,也是怦然心动,非常想先睹为快啊!

诸掌柜还说起这些书本的装订,他准备把一整套内容分成数十个小册子,每个小册子只有三纸”的意识,开始拿纸解决如厕后的事情,但普通人家哪里有那么多的纸供挥霍,为此有不少人一开始去这些茅厕,就是去体验一下用纸善后究竟是什么感觉的,去了之后才发现,男厕之中不光有蹲坑,还有专供小便的便池;至于便纸嘛,比书写的纸粗糙些,但用着还是非常舒服的。于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开始养成上茅厕的习惯了。

收费的茅厕从外观上看就比免费的气派得多,不论男女,也不分大小便,每人每次需五文钱,厕纸也要五文钱——上趟茅厕要十文钱?一开始很多人都笑那个石掌柜想钱想疯了,别说现在有免费的茅厕,就算没有,也没人会花十文钱去小个便啊!

但让所有人都差点掉了下巴的是,花钱上收费茅厕的人似乎比上免费茅厕的还多,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这些人手里的钱烫手,急着给别人?

当然不是!

有心人细细一瞧、暗暗一打听、亲身一尝试,终于琢磨出味来了。

那十五个免费茅厕都在市井之中,进进出出的不是贩夫走卒就是平头百姓,偶尔有那身娇肉贵的富户商绅内急路过,也不愿去跟那些升斗小民共用一处臭气熏天的地方。

而那十五个收费的茅厕,修建在通衢大道的偏僻之处,不光占地大得多,外观气派得多,环境也很好啊,周围花木掩映,曲径通幽,里面更是别有洞天,以男厕为例,里面有专人收费,有专人口称“欢迎光临”并送上厕纸,厕纸不但柔软光滑,而且带着淡淡幽香,茅厕之中,也是淡淡的馨香盈鼻,全无半点臭气,不光蹲坑与蹲坑之间有木板隔着,每个蹲坑居然还有小小的门户,用的人可以从里面把那小门锁上;不论大小便,便后都有人端上温水净手,还有毛巾擦拭,如果需要更衣,旁边居然还有两间小屋可以租用,租金只不过是三十文钱;最后还有人在门口一口一个“老爷慢走”“欢迎再来”,恭恭敬敬的鞠躬相送。来这里,可以享受“老爷”的待遇,这使得许多不是老爷的或者是老爷但在别的地方得不到老爷待遇的争相来这里享受一番。

而且,这里还有特别的措施,如果一次性缴费三十两纹银,可以拿到一块纯银铸造的牌子,一年之内,无论你上多少次茅厕,都不用再另外花钱;一次缴纳五十两的,拿到的是金牌,有效期是两年;而且一块牌子,全家不分男女老幼,谁都可以拿着去上。

就因为这,不知多少官商士绅、公子小姐以有一块金牌或银牌为荣,大家争相交银购牌,有的就把这造型相当美观的金牌、银牌当成饰物挂在了腰间,有的则急着回家让全家男女老少轮流拿着牌子上茅厕去享受一趟,回来再集体交流心得感受;有的官员富户、夫人淑女,一年也难得出几趟门,自打听了赞誉之后,抱着尝鲜的心态,办了牌子,于是出门上街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还有那离着这些茅厕不远的人家,恨不得半夜起来也能出门跑到这里来如厕——要不是因为宵禁,茅厕晚上不开放的话!

全城不论富户官商、公子王孙、淑女名媛还是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如此热衷于上茅厕,这让偶然来到太原府的人一开始差点以为全城人都疯了。

有些眼红石掌柜、恨不得他早点败家、灰溜溜滚出太原府的人却真的差点疯掉,那些茅厕如此受欢迎也就算了,茅厕里的污秽之物居然还给姓石的傻子带来了更多的黄白之物——据内部消息,石傻子把那些东西卖给了城外一些家有良田的地主富农,用来灌溉庄稼或肥沃花木,赚钱可不少啊!听说他还向知府请求,允许他置办五十辆大粪车,每天早晨专门让各家各户倒净桶——这种钱真是赚得太容易了!

于是,不少家底殷实的商户争着上知府衙门请求置办大粪车去了……

米恒远出钱建的三个砖瓦窑还没有全部完工,但已经有不少人家预订了砖瓦翻修或新建园子,听说晋王府都决定整修园子了。

马掌柜的春风酒楼生意火爆,而在春风酒楼的后街,两个长期的施粥棚都建好投入使用了,棚子都有百来米长,造型古朴,上面全部盖着黑瓦,非常坚固耐用,不光来领粥的灾民不受日晒雨淋之苦,偶尔下雨,路人也能进棚避雨,有见识的人看出来,这种很像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廊棚。

穆掌柜的顺风骡马行用马、骡、驴运送各种货物,长短途不论,也可载人代步,还承揽对外钉马掌的事务,为那些养有骡马的人家有需要时钉铁掌;而且他们还广为宣传,士子出行,他们愿意半价优惠,尤其在大比之年,更是愿意三折优待,这让不少有志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人兴奋不已,以往想要三五知己结队出行都不容易,现在一个人上路也行,那些车夫们常年走南闯北,跟他们谈天说地未尝不能增长见闻,更何况一路山水游赏,虽未必文思泉涌,却绝不会提笔无语!

一时之间,路途之上多了很多士子,闺阁之中也添了不少怨妇——有的是怨良人远行日久的,有的却是怨自己身为女子,无法出门长长见识。

太原府城跟邻近村镇日趋安定,市面上日趋繁荣,尹珍对太原城的这种新气象非常高兴,除了对风行馆的事务特别派府衙人员监督、避免出现私印“大明通行宝钞”之事外,其他各处的事务就省心得多,他把基本步入正途的救灾情形跟几个商家的状况一一向布政使禀报,夏语对此也非常欣喜,心里暗自松了口气:要是廷秀兄晚半个月走,也可以见到他亲手促成的这一切了。

余子俊对吴先生带回的太原府的繁荣状况深感欣慰,不过,眼前,他最关心的是无铭一行究竟到哪里了,怎么像断线的纸鸢一样,整整二十八天没有音讯呢?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