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卫城离宁夏镇城有二百多里,第二天总兵官萧如熏才收到捷报。
宁夏镇城总兵府。
总兵官萧如熏正看着捷报,上面写着杀贼首台吉在内三百时,萧如熏满脸安慰神『色』,指挥使萧盛已经把武安功劳写在里面。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在武宁堡的时候,武安处世不惊的神情和炯炯有神的双眼就给他深刻印象,知道此子以后定然不平凡。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武安是主功,萧如熏从事军旅几十年,这点事还是能看出来,要不然指挥使萧盛凭什么对一个百户大书特书。
思量一会儿,萧如熏对身边人吩咐道:“速去请镇守徐大人和巡抚大人来总兵府议事。”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加大对边军将领的监督力度,明朝逐渐形成了总兵官、镇守太监和巡抚都御史的“三堂”制度来管理九边各军镇,“三堂”之间互相监督,权利相互制轴,有利于明朝的中央集权,防止了边将权利过大。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三堂”的主官往往相互之间不和,文官和武将、内臣和外臣的矛盾十分尖锐。
一盏茶工夫,镇守太监徐茂和宁夏镇巡抚李懋绘就来了,总兵官萧如熏马上起身迎接,三人落座,下面人马上奉上香茗。萧如熏把捷报递给两人。
两人看后,一脸震惊后马上想到此事给自己的好处了。镇守太监徐茂有克苍,号心湖,是万历八年进士。曾以诤言反对册封郑贵妃的圣旨而遭神宗皇帝贬谪,是明末比较正直爱国的大臣。
“此事已确保无误。”萧如熏回道。
“萧大人,那就汇报给三边总督黄大人吧,黄大人巡抚宁夏多年,现在又总督三边,知道此事一定很高兴。”李懋绘建议道。
徐太监也好象忘了刚才的事,高兴道:“正当如此。”其实徐太监也没有多大野心,现在替皇帝镇守宁夏已经很满足。也没想调回到京里,在京城谁当他是棵葱?在这里天高皇帝远,手上还有监督暗查甚至领兵出战的权力,宁夏镇所有人都要尊重、讨好他。除了这个老不死的李老头,数次当众让他下不来台,要不是忌惮他在朝中素有清名,资格又老,一定让他好看。
“恩,除了向总督府禀报外,还要派人通报整个宁夏镇,提高各卫所将士的士气,现在鞑靼人已经开始入寇,边境烽烟四起,此事来得正是时候。”萧如熏沉『吟』一会儿道。
“另外,此次有功将士封赏的事,等黄大人上书兵部后,再行定夺吧。”李懋绘补充道。如此大的战功,已经不是三边总督府和小小的宁夏镇可以擅专的,必须上书朝廷定夺。
三人又共同商量了一下细节,其实都是总兵官萧如熏和巡抚李懋绘在说,徐太监只是偶尔『插』一句嘴。一会儿,徐太监走后,堂中只留下萧如熏两人。
两人沉默一会儿,萧如熏苦笑道:“克仓先生,徐太监只是一阉货,你又何必事事针对他,得罪他。”由于李懋绘资格较老,曾和萧如熏的岳父同朝为官,关系还不错,私下里萧如熏尊称他为“先生”。
巡抚李懋绘知道萧如熏担心徐太监私下对付他,不已为然道:“老夫已是行将朽木之人,又有何惧?”一会好象想起什么突然激动道:“十五年立太子,众臣集体反对立郑贵妃之子为储君,坚持立大皇子,圣上大怒,自此耽于朝政,几十年不上朝理政,要不是**太监为邀宠进谗言,哪有这千古未有之事?自古重用太监是『乱』国之像,太祖也严令**内侍不得干政,圣上却大肆派内侍镇守地方,与民争利,强取豪夺,地方民不聊生,此乃取『乱』灭国之兆也.........”
“先生,甚言,甚言,小心隔墙有耳。”看到巡抚李懋绘越说越出格,萧如熏急忙打断他,这可都是大逆之言,别人听到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而且,萧如熏对他的话也不敢苟同,立储君是皇家之事,臣子怎可妄加干涉?虽然他对重用太监也不认同,但臣子怎能私下说君主的过失。要说,神宗皇帝对总兵官萧如熏可是宠幸有加,多次下旨重赏他以及妻儿,又多次对他委以重任,萧如熏自己对神宗皇帝也是忠心耿耿。
巡抚李懋绘也是一时气急,想到自己当年坚持维护正统而被谪的事情,被总兵官萧如熏打断,也反映过来,心里大为后悔,连称“失言,失言”,也不好呆下去,连忙告辞而去。
几天后,宁夏中卫的辉煌战绩传遍宁夏镇,甚至整个三边也传的沸沸扬扬。
要知道这可是卫所兵,不是募兵来的边兵,什么时候卫所兵也有如此强的战斗力了,斩首三百五十八个鞑靼人的首级,其中还包括台吉一人。边兵将领自然是不相信,认为这是卫所将领虚夸的战绩,是为了多向上面讨要粮饷、军械物资的阴谋。但随着总兵官大人传首各地,所有人也不得不信,鞑靼人的脑袋在那摆着呢。
半月后,身在固原的三边总督黄嘉善亲自到宁夏颁布朝廷的嘉奖圣旨。
;
</div>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