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陶宋之约
陶仁道:“哦,那阀主对李密怎么看?”
宋缺道:“李密于大业十二年加入瓦岗军,此人极有谋略,胸怀壮志,利用瓦岗军和翟让如日中天之势,更凭其不世武功,降服了附近的小股义军和不同势力,以倍数的增强了瓦岗军的力量。 同时更看清楚一向单靠截取漕运来维持军需,实是瓦岗军发展的致命弱点,不足以供应所需。于是他向翟让提议道:‘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只此见地,便可看出李密的雄材伟略,实胜翟让。”
陶仁不置可否。
宋缺接着道:“只要能控制荥阳地区,便可长期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进一步扩展势力,更直接威胁到东都洛阳,至乎影响到京师和洛阳与江都这三大军事重镇的联系。
翟让同意后,同年十月,瓦岗军大举进攻,先攻下荥阳外围各县,直追荥阳城。杨广对此极为重视,派出当时头号猛将河南道十二郡讨捕大使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领二万精兵迎战。
瓦岗军每次碰着张须陀,都被他杀得弃甲曳戈而逃,故翟让畏之如虎。听到来迎击他的是这个克星,便欲退兵,道:‘此人精通兵法,枪技盖世,手下罗士信、秦叔宝更是骁勇善战,不若暂避其锋,再图后策。’
其它手下均心胆俱寒,无不同意。唯只李密力排众议,请翟让率主力与之正面交锋,自己则与四大得力手下王伯当、祖君彦、沈落雁、徐世绩率领千余好手,埋伏在大海寺北的密林内。
当双方主力接触,翟让的大军果然节节失利,被张须陀追击十余里,来到大海寺北。李密立起伏兵,从后掩击张军。翟让大军亦配合日头反击,前后夹攻下,张军伤亡惨重。
李密更亲自出手,击毙张须陀。此战使李密名扬天下,更成了瓦岗军声望最高的人物,隐然凌驾于大龙头翟让之上。
是次大捷,确立了瓦岗军立足的根基,重创了隋军的威望。在这种形势下,翟让只好让李密自领一军,号称蒲山公营。
李密出身贵族,世代受封,故他继承了蒲山公的爵位,遂以此为名。李密野心极大,既得荥阳,又谋兴洛仓。( 手、打。吧更新超快)
该仓乃隋室最大的粮仓,故杨广极为重视,派出虎贲郎将刘文恭卒步骑兵二万五千人,由东都洛阳东进,企图挽回颓势。又使裴仁基自虎牢袭击瓦岗军侧背,希望以这两支大军,牵制李密。同一时间,杨广更遣得力手下王世充往洛口,与李密作正面交锋。此时,双方大军正在僵持不下,形势一触即发。”
陶仁道:“那阀主是看好李密了?”
宋缺点头道:“正是。且李密亦是汉人正统。先生怎么看?”
陶仁不答反问:“我有三个问题要请教阀主?”
宋缺道:“先生请问。”
陶仁道:“第一个问题,阀主自己不想当皇帝吗?”
宋缺笑道:“我对名利权势并不看重,最大的心愿就是复兴汉人天下。心愿若了,我追求的是武道极致。难道先生也不想当皇帝?”
陶仁摆手道:“我不当皇帝,当皇帝政事太多。若不勤于政事,即为昏君;若要勤于政事,被那些琐事烦都烦死了,与我下凡来指导文明发展的任务不合。而且当皇帝极不自由,一举一动都在天下人的注意中,实是权力的囚徒。”
二人相对大笑,彼此颇有知己之感。
良久,陶仁才道:“第二个问题,阀主对现今的门阀政治如何看待?”
宋缺沉吟道:“高门大阀总揽政治和经济实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我们的世界正不断找寻新的起点,门阀制度必须废除,魏晋南北朝至乎旧隋的最重要政治因素再不复存,新朝才会有全新的气象。”
陶仁又问:“如果李密取得天下,阀主以为其能破除门阀政治吗?”
宋缺默然半晌,摇头不语。
陶仁道:“李密虽有雄才大略,但他亦出身世家门阀。且李密心性多疑、心胸狭窄,乃一袅雄尔,实非明君之选。李密与翟让之间必不能共存,翟让必为李密所害。他若上位,阀主敢解散宋家门阀吗?阀主认为他能破除门阀政治吗?”
宋缺摇头道:“那先生有何人选?”
陶仁道:“这正是我此次去洛阳的目的。我此次去洛阳,收了两个徒弟。”
宋缺讶道:“莫不是寇仲和徐子陵,他们竟能得先生如此青睐?”
陶仁也不奇怪为何宋缺会知此事,因为宋家情报网已慢慢健全,而陶仁也没有刻意隐瞒行踪。
陶仁笑道:“正是此二人。他二人实是难得的良才美质,且二人出身寒微、天性纯朴,尝尽人间疾苦,对门阀政治深恶痛绝。我与二人约定,若他们能凭自己的能力,打下一片天空,我就支持他们加入争霸天下的行列。阀主以为如何?”
宋缺笑道:“他们若能争到那资格,我宋家即全力助其争霸天下,又有何妨?”
陶仁道:“好,我们就此约定。”
二人相对大笑,击掌立约。
陶仁接着道:“此时天下大乱,正是确立新秩序最好时机。正所谓不破不立,而新朝的建立,尚需建立新的制度。阀主认为大乱之后,如何实现大治?这正是我要问的第三个问题。”
宋缺沉吟片刻道:“乱后易治,犹如饥人易食,若为君者肯以身作则,针对前朝弊政,去奢省费,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与民休养生息。必上下同心,人人响应,中土既安,胡人自服。”
陶仁沉声道:“昔日文帝杨坚登基,不也是力行德政,谁料即将两世而亡,阀主对此又有何看法?”
宋缺道:“隋室之有开皇之盛,皆因文帝勤劳思政,每旦听朝,日夜忘倦。人间痛苦,无不亲自临问,且务行节俭,奖惩严明。而至自杨广即位后,四处征战,空耗国力。又穷奢极欲,广建宫室别院,四出巡幸,滥征苛税,各处豪杰,纷纷四起,而至天下大乱。此乃子孙不肖也。”
陶仁又问;“如何避免子孙不肖?”
宋缺道:“应从子孙中挑选贤良者继位。”
陶仁道:“倘若继任者初时贤良,而后又不肖。如何?”
宋缺皱眉:“这……”
陶仁道:“我给讲个阀主笑话,古时有一君主,为人恭敬有礼,且极为孝顺。继位不久,尚算勤政。一日,在朝会上一大臣上奏称,山南发生旱灾,因粮食不够吃,很多人快被饿死了,要救灾。那君主不解问道:‘既然粮食不够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宋缺大笑,而后若有所思。
陶仁又道;“二世、三世后之帝王,自小长在深宫,故而不知人间疾苦。然则这天下是一家之天下,一人之天下。即便皇帝年轻时清明,到老时大权在握,无人敢违逆,此时若是变得昏庸。这又当如何?”
宋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良久,宋缺突然大笑道:“先生定可教我。”
陶仁点头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皇帝出口成宪,权力过大,必须要有相应的制约。首先,要先制订一个根本**,此为宪法。宪法高于一切,皇帝亦不能违反宪法。不止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天子犯法,也需受罚。”
宋缺赞道:“不错。正该如此。”
陶仁接着道:“其次,可成立一长老院。长老院由皇族中人和贵族构成,由皇帝任命。长老院有权制订除宪法之外的其他法律,但需经皇帝批准才可实行。皇帝有任命和罢免长老的权力,反之,由大长老提议,若超过九成长老同意,亦可罢免皇帝,从皇族中选人重推新君。大长老由长老院推选,由皇帝任命。这样,就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对皇权就有了一定的制约。”
宋缺大喜道;“好。如此我汉人江山当可永固,万世长存。”
陶仁道;“此外,我欲立一大教,名为‘巫教’。”
宋缺即惊且讶,因在此时,民间也有自称‘巫’的人,往往都是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骗子。
宋缺忙问道:“何为巫?”
陶仁道:“从字面上看,‘巫’字上下两横代表天和地,中间是人,也就是意指能沟通天地的人。上古女娲娘娘造人之时,洪荒之中凶兽横行。人之祖先,初生于九州之土,于洪水中哀求上天;于山火中挣扎求存;于疫病中伏尸万里;于凶兽爪牙之下血流成河。人之祖先,几近灭族。女娲娘娘心下不忍,遂赐与人族天道至理,是时人中有巫人出。”
宋缺若有所思。
陶仁接着道:“悟天道,通天理,明是非,有无穷之力,是为‘巫’。解病痛,解迷惑,解灾劫,解一切痛苦,是为‘巫’。掌礼法,持传统,制法度,引文明发展,是为‘巫’。”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