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正在调整状态,很快恢复
贪婪是人的原罪,我承认自己起了贪念,才会拿走那把插在骷髅胸口的短剑,但我罪不至死啊,不用把命都赔上吧!
我紧张的拔出短剑,心惊胆战的一步步走上了密室二层,赫然看到了令我惊恐无比的一幕。那封在铁棺材内,不知死去多少年的骷髅,赫然半坐起来,直愣愣的看着我。它的双眼空无一物,黑洞洞深不见底,就像是地狱的入口,让我本能的打了个冷战 。
我狠吸了一口气,颤抖的举起短剑,犹豫着是不是冒险一搏,趁它尚未发作前先下手为强,再次把短剑插入它的胸口。不想,天地间突然风起云涌,魔焰滔天。不断从四面八方冒出的诡异黑气,疯狂涌向了坐在铁棺材中的湿婆。空气刹那间变得波澜荡漾,宛如实质。我惊恐的看着这一切,再也无法忍受恐惧的折磨,狰狞的扬起了短剑。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那种明知必死,却只能无助等待的感觉,让我快要发疯。可我刚想有所动作,耀眼的黑光猛然绽放,刺得我双眼一阵酸疼。我忙用手挡住双眼,透过指缝,看到了难以想象的一幕。
漫天的黑气,诡异的湿婆体内,它暗淡无光泽的枯骨刹那间爆发出万丈耀眼的黑芒,让我有一种遇上魔鬼的错觉。
一层层鲜红的血肉诡异从它腿部升起,顺着他的身体,缓缓爬向了它的面部。它凄厉的嘶吼,像是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它的面部不断转换,慢慢有了血肉、筋皮。乌黑亮丽的万千发丝从它头颅中钻出,无风自舞。它空洞洞的眼眶慢慢浮现出一双眼睛。
但让我无比惧怕的不是它的变化,而是它额头浮现出的那只眼睛。我没有猜错,这果然是湿婆最恐怖的分身,复仇之神。我惊恐地望了一把手中的短剑,对于这把剑是否能杀死湿婆颇为怀疑。
黑气消散,云淡风轻,密室重新恢复了它初时的样子。湿婆仍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冷冷的望着我。它的样子有些妖艳,有些神秘。我发誓,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妖物。但我还记得它刚才狰狞的样子。更记得它根本就不是女人。
我咬了咬牙,猛然狰狞的冲向了它。我一向提倡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中,与其等着它来杀我,不如先下手为强,干死它。
我的速度极快。宛如一阵风,留下了数道残影。现在的我可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就算巅峰时期的湿婆。我也未必会输。
不过,复仇之神并不是徒有虚名。我刚冲了出去,眼看就要来到湿婆面前,不料身体突然诡异的停在空中,犹如慢镜头般一切都成为了慢动作。我咬牙切齿的想要全力向前冲,却感觉到四周的空气突然变得浓厚。阻力增大,彷佛巨浪般不断冲击我的身体,让我险些控制不住自己身体,差点往后退去。
湿婆的双眼冷冷盯着我。不含一丝人类应有的感情。我的心刹那间跌到低谷,这种眼神我并不陌生,这种眼神我曾在许多怪物身上见过。这是高傲的神魔,俯瞰卑微蝼蚁时才有的眼神。在它眼中,我可能连做敌人的资格都没。
丝丝黑气诡异的从湿婆皮肤中钻出,不断缭绕在它皮肤表层。它额头上紧闭的第三只眼,猛然睁开。我一阵惊恐,吓得差点叫出来。我虽然经历过无数险恶,但都是有惊无险。但这次,我感觉自己真要完了,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离我这么近。
传说中,湿婆的第三只眼为毁灭之瞳,这只眼恐怖无比,拥有毁天灭地的力量,不管是一座城市还是某个人,任何挡在它面前的一切,都会化成一堆飞灰,彻底焚灭。我自认还没强大到能毁掉一座城市的地步,遇上毁灭之瞳,我肯定尸骨全无。
“尼妹的,这么报答救命恩人啊。”我惊恐的大叫,希望湿婆能手下留情。事到如今,我也没什么逃生的好办法。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所谓的计谋就是扯蛋。你让一个婴儿去杀死一百个壮汉,给它什么计谋有用?
湿婆是神魔、妖怪,既然不是普通人类,那应该能听懂各种语言,不受地域束缚。我只希望它能念在我拔出了它胸口宝剑的份上,绕我一命,不要杀我。当然,它若硬要杀我,那我只能冒着鱼死网破的危险,和它奋力一搏了。
湿婆愣了一下,瞪着一双美目盯着我观察了半天,像是在思考什么。我顿感一阵忐忑不安,衣服都湿透了。
当年唐僧揭掉了如来的佛印,放出了压在山下为印度教。
但千年的陋习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你让一个夜夜笙歌的人突然不吃肉不喝酒不准碰女人,除非把他关监狱,不然不和你拼命才怪。对此耆那锡克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一教两制。他把印度教分为显宗和密宗。提出了出世和入世的理论。
不得不说,这招确实稳定了人心。使得那些僧侣不再有怨言。甘心为耆那锡克卖命。连佛教后来也把这招学去,只不过变成了净土宗和密宗。
可摇摇yù坠的大厦,紧靠内部改革根本不足以支撑。当时的印度教险象环生,跌入了最低谷,被佛教逼得走投无路。但华夏国有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意志一向坚定无比,号称金轮法王转世的阿育王突然枪口一转,竟然主动为婆罗门教提供帮助,又反过头来挟制佛教。令佛教的高僧和婆罗门教的僧侣们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阿育王这唱的哪一出。
释迦摩尼已死,佛教再无真神,没有人是阿育王的对手。对阿育王的做法,佛教众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阿育王为什么会这么做,当时的印度阿三不懂,可了解华夏国历史的人肯定会懂。
因为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方面,毫不夸张的说,华夏国历史上的皇子阿哥们认第二,没有一个国家的国王敢称第一。
释迦摩尼死的时候,曾和阿育王达成协议,吞并婆罗门教。可佛教窜起的势力太快,让阿育王的心里隐隐有些不安。驱虎吞狼可不是上策。
阿育王确实是金轮法王转世不假,但他这世的记忆毕竟占了主导的wèizhì,他无法忘记自己还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王者。一个人就算知道自己上辈子是谁又能怎样,难道就能彻底变成另一个人?恐怕不太可能,上一世是上一世,和这一世两码事,这才是人xìng。
倘若阿育王真的帮佛教吞并了婆罗门教,那一个势力远超婆罗门教的庞然大物就诞生了。他在世的时候,或许这个教派不敢有异心,但万一他死了,他的后代不可能压制住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
阿育王的多疑一点没错,以当时佛教的野心,没有做不出的事。不过,他的这招并不高明,无非就是制衡、平衡,华夏国皇帝用烂的招数,也就对印度阿三勉强还有点用。华夏国的大臣早就学会心照不宣,表面在朝堂上你死我活,暗中其实都给对方留后路,心里有数。
在没有真神的世界,王者就是最高神。有了阿育王的帮助,婆罗门教彻底脱胎换骨,成为了崭新的印度教。可佛教已成气候,印度教也无可奈何。况且阿育王不允许佛教吞并印度教,更不会允许印度教吞并佛教。
印度教有上千年的根基,若论佛陀正宗,非印度教莫属。耆那锡克作为掌教,亦不希望自己手中的印度教屈居佛教之下。
婆罗门教留下的典籍,遭重新整理,在开篇中写有一句话,“神虽唯一,名号繁多,惟智者知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世人,佛教的众神都是我印度教神仙的分身,我才是正宗,万佛的源头,任何佛教派系皆出自我这里。
这句话或许有些狂妄,却是不争的事实,更是婆罗门教僧侣们的心声。因为这句话,所以佛教生生世世永生永世都被压在了印度教之下,永远刻上了印度教的影子。即使佛教在华夏国成功击败了道教,使得华夏国人只知道佛教,大部分对印度教并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但佛教还是永远要排在印度教下面。(未完待续……)
jīng彩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