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穿的蜗牛》第十五章 想不通的建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从建奴在朝鲜占了许多便宜后,建奴上到努尔哈赤下到建州百姓,无不认为朝鲜是个软柿子,好捏,虽然穷了点,但是多少总能榨点油出来,比大明那块骨头好啃多了。

上次一口气就在朝鲜打下了一半江山,掳掠了近100万的朝鲜百姓,路上抢了不少好东西。还让朝鲜国王求和,答应年年进贡,赠送了上百万担粮食。

建奴上下真是开心极了,和大明也签订了互不敌对条约,暂时也相安无事,那么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但是老奴还不满足,因为总觉得在大明这里吃了大亏,丢了面子,而且藐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认为明军就是缩头乌龟,你看抚顺和辽东其他地方被他们建成什么了,整个一个乌龟壳子,明军包括百姓全都缩在围墙里,也不出来。

原来,上次在老奴从抚顺一撤退,万历就下令,不管花多少钱,要把辽东全都建成乌龟壳,钱不够问我要,还有长城一线,历史上建奴不是经蒙古境内绕过辽东还是打进大明了吗,所以长城也要修。

这样一来,万历的银子就花得海了去,处处地方要钱,前面反贪搞得银子眼见就要花光了,怎么办。

没钱可以经商,但是皇帝怎么经商,这个没事,随便找个无关的人去就好了,机器人最合适。

关键是如何赚钱,可以赚钱的商品太多了,作为穿越者,都会这个,什么镜子、肥皂、玻璃、炼钢。。。。。。

蜗牛让国师把这些方案都写出来,交给一个机器人去办理。

玻璃的制作方法:

1一般的玻璃製作方法,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硼酸等。配好的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玻璃液。

2第2個步驟就是把用高溫燒過的玻璃泥放到容器裡面讓他冷卻之後能變成了玻璃板之類的東西…可是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先把玻璃泥用一小塊到一根鐵棒上在讓別人去製作出他們形狀就可以完成了。

詳細的吹製法

1取膏

拿起預熱好的吹管,伸入1300度的坩堝爐,不貪多,不嫌少,恰到好處的一團熱玻璃,隨熱依附吹管上,頭巾、墨鏡、全副武裝,準備轉動你的吹管,一遍又一遍,取得越多作品越大。

2吹氣

從鐵棒的另一端吹氣進去。

3塑形

吹管置在馬椅上旋轉滾動,軟糖般的熱玻璃便隨之改變形貌,可以用沾水的濕報紙修飾弧度。不然也可以用濕木頭、鐵板…等和玻璃接觸塑形,時間有限,要眼明手快,當機立斷。

4縮口

修口夾,用它在玻璃與吹管之間,夾出一道凹痕,以便接底之後,從這裡把玻璃敲離原來的吹管。

5架橋

拿出另一枝兩端密封的實心管,沾取些許玻璃準備接底,也就是跟初步吹出形狀的玻璃底相接,沾些水滴在縮口處,將玻璃敲離原吹管。

6加熱

架橋完畢,再把玻璃放進瓦斯爐內,加熱軟化斷裂的**口,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塑形。

7開口修形:

一面轉動吹管,用修**口夾來修飾剛加熱的**口。

8、用木板磨平邊緣:

一番切搓琢磨,夾壓推敲,創作者的構思至此披露無遺。

9完成:

一個透明無色的寬口玻璃器皿,終於成形。

10徐冷:

玻璃不能任其自然降溫,因為它的表面受空氣冷卻而收縮時,內部卻因保有熱度而膨漲,急速冷卻會導致壓力不平均而斷裂

镜子的制作方法:

玻璃形成反射成像面的表面加工有化学镀银和真空蒸镀两种方法,最常用的是化学镀银法。这种方法是将硝酸银溶于水中,加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并稀释成氢氧化银氨复盐,制成镀银液。以转化糖或甲醛、酒石酸钾钠溶液为还原液。玻璃经裁切、磨边(必要时还经研磨抛光)、表面洗净后,用氯化亚锡稀溶液敏化,然后洗净,再用镀银液和还原液混合立即浸注表面,镜面形成后洗净,随后可镀铜和涂防护漆。真空蒸镀法是将玻璃洗净,置于01~10-4pa真空度的蒸镀装置中,将螺旋状钨丝通电,产生的高温使螺旋中铝合金蒸发成气态,沉积在玻璃表面形成镜面。亦可用电子枪代替钨丝加热。真空蒸镀法还可将光滑的金属表面加工成镜面编辑本段玻璃镀银制镜技术原料及要求玻璃应是平整无缺,中间无气泡的透明玻璃;硝酸银,含量在995%以上;氨水,浓度为25—28%;酒石酸钾钠,要化学纯。制作方法清洗玻璃:按规格裁好玻璃后,先用自来水冲洗正反两面,然后将铁红粉带水涂在要镀的一面,待干后擦去铁红粉,水洗干净。再用微量的氯化锡溶液擦洗玻璃要镀的面。洗后用水冲净残余的氯化亚锡。最后用干净的水(最好用蒸馏水)冲一下玻璃。镀银:将洗干净的玻璃平放在水平的木架或木条上,取银液一份和还原液一份搅拌匀倒上。药液以不流掉为度。约每平方米2分升左右。待其渐渐在玻璃上反应出银镜,将多余的药液倒掉,用水冲洗,倒上千分之十的明胶晾干。干后再在上面涂一层铁红底漆或其它防锈漆液便成了镜子。药液配方银液:蒸馏水(冷开水也可)2500毫升,硝酸银25克,氨水185毫升(经化学反应澄清为止)。还原液:蒸馏水(冷开水也可)2500毫升,酒石酸钾钠25克,上液加热澄清后再放入硝酸银05%,药液守滤后备用。明胶液:水1000毫升,明胶10克,隔水蒸化。铁红底漆加适量香蕉水溶液。

肥皂的制作方法:

1原理

油脂和氢氧化钠共煮,水解为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前者经加工成型后就是肥皂。

2用品

150及300毫升烧杯各一个,玻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猪油(或其他动植物脂或油),naoh,95%酒精,饱和食盐水。

3操作

(1)在150ml烧杯里,盛6克猪油和5ml95%的酒精,然后加10ml40%的naoh溶液。用玻棒搅拌,使其溶解(必要时可用微火加热)。

(2)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或水浴中),用小火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捧搅拌。在加热过程中,倘若酒精和水被蒸发而减少应随时补充,以保持原有体积。为此可预先配制酒精和水的混合液(1∶1)20ml,以备添加。

棒取出几滴试样放入试管,在试管中加入蒸馏水5~6ml,加热振荡。静置时,有油脂分出,说明皂化不完全,可滴加碱液继续皂化。

(4)将20ml热的蒸馏水慢慢加到皂化完全的粘稠液中,搅拌使它们互溶。然后将该粘稠液慢慢倒入盛入150ml热的饱和食盐溶液中,边加边搅拌。静置后,肥皂便盐析上浮,待肥皂全部析出、凝固后可用玻棒取出,肥皂即制成。

4说明

(1)油脂不易溶于碱水,加入酒精为的是增加油脂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加快皂化反应速度。

(2)加热若不用水浴,则须用小火。

(3)皂化反应时,要保持混合液的原有体积,不能让烧杯里的混合液煮干或溅溢到烧杯外面。

炼钢的土制方法:

钢与生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碳的含量上,理论上一般把碳含量小于2”%的铁碳合金称为

钢,它的熔点为1450一1500cc;而生铁的熔点为1100一1200cc。在钢中,碳元素和铁元素形成

fe3c固溶体,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其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由于钢具有很好

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力学性能,可以进行拉、压、轧、冲、拔等深加工,所以用途十分广泛,而且用途

不同对钢的性能要求也不同,从而对钢的品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钢铁材料是人类社会主要

使用的结构材料,也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抽、化工、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农业、国防等许多重要的领域均需要各种类型的大量钢材,人们

日常生活更离不开钢。尽管近年来钢铁面临着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如铝)等

的竞争,但由于其在矿石储量、生产成本、回收再利用、综合性能等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在可

以预见的将来,钢铁在各类材料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仍不会改变。

炼钢学是研究将高炉铁水(生铁)、直接还原铁(dri)、热压块铁(hbi)或废钢(铁)加热、熔

化,通过化学反应去除铁液中的有害杂质元素,配加合金并浇注成半成品(铸坯或钢锭)的工程

科学。最早的液态钢生产方法是1740年出现的柑祸法,它是将生铁和废铁装人由石墨和钻土制

成的柑祸内,用火焰加热熔化炉料,之后将熔化的炉料浇注成钢锭。但此法几乎无杂质元素的氧

化反应,不能去除钢中的有害杂质。

1856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hbessemer)发明了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也称为贝塞

麦法,第一次解决了用铁水直接冶炼钢水的难题,奠定了近代炼钢工艺方法的基础,从而使钢的

质量得到提高,产量提高了一大步,成为当时主要的炼钢方法。但是,贝塞麦工艺采用的是酸性

炉衬,不能造碱性炉渣,因而不能进行脱磷和脱硫,目前该方法已被淘汰。

1865年,德国人马丁(martin)利用蓄热室原理发明了以铁水、废钢为原料的酸性平炉炼钢

法,即马丁炉法。1880年,出现了第一座碱性平炉。由于其成本低、炉容大、钢水质量优于转炉、

能解决废钢问题、原料的适应性强,平炉炼钢法一时间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炼钢法。

1878年,英国人托马斯(sgthomas)发明了碱性炉衬的底吹转炉炼钢法,即托马斯法。该

方法是在吹炼过程中加人石灰造碱性渣,从而解决了高磷铁水的脱磷问题。此法对于当时西欧

的一些国家特别适用,因为西欧的矿石普遍磷含量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托马斯炼钢法仍

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等国的一些钢铁厂所采用。但托马斯法的缺点是炉子寿命低,钢水中氮

的含量高。

1899年,出现了完全以废钢为原料的电弧炉炼钢法,解决了充分利用废钢炼钢的问题。此

炼钢法自问世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是当前主要的炼钢法之一,由电炉冶炼的钢目前占世界总产

钢量的30%-40%。

20世纪40年代,大型空气分离机出现,人们开始提供大量廉价的氧气,使氧气制造成本大

大降低,这样为氧气在炼钢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瑞典人罗伯特。杜勒(rdurrer)首先进行了

氧气转炉炼钢的试验,并获得成功。1952年,奥地利的林茨城(linz)和多纳维兹城(donawitz)先

后建成了30t的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人生产,所以此法也称为ld法;美国称为bof(basicox-

ygenfuace)或bop(basicoxygenprocess)法。由于氧气转炉炼钢法的生产率高、成本低、钢水

质量高、热效率高,还可使用近30%的废钢,便于自动化操作,一经问世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

速推广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氧气转炉炼钢法已取代平炉法成为主要的炼钢方法。目前,

世界上用平炉炼钢的国家相当少,我国已经没有平炉。可以说,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是近50年钢

铁领域的重大事件之一。1964年12月,我国第一座30t氧气顶吹转炉在首钢投产。

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迅速发展的同时,德、美、法等国发明成功了氧气底吹转炉炼钢法。该

方法通过喷吹甲烷、重油、柴油等对喷口进行冷却,使纯氧能从炉底吹人熔池而不致损坏炉底。

1965年,加拿大液化公司成功研制双管氧气喷嘴。1967年,联邦德国马克西米利安钢铁公司引

进此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底吹氧转炉炼钢法,即obm(oxygenbottommaxhuette)法。美国钢铁公司

1971年引进obm法,1972年建设t3座200t底吹转炉,命名为q-bop(quietbop)

在顶吹氧气转炉炼钢发展的同时,1978一1979年成功开发了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工艺,即从

转炉上方供给氧气(顶吹氧),从转炉底部供给惰性气体或氧气,它不仅提高了钢的质量,降低了

消耗和吨钢成本,而且更适合供给连铸优质钢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先于1972一1973年,在沈阳第一炼钢厂成功开发了全氧侧吹转炉炼钢工

艺,并在上海、唐山等地的企业推广应用;但后来受到了转炉复吹工艺的挑战,因而未能发展起来。

自20世纪开始发展电弧炉炼钢以来,它就长期作为熔炼特殊钢和高合金钢的方法。由于市

场需求量大和质量要求高,采用超高功率电弧炉和炉外精炼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冶金

生产方法。在电力充裕的国家,电弧炉常作为熔化和生产普通钢的设备。

冶金生产的发展过程是取决于社会需要和当时的生产条件的,要求产量和质量越来越高、成

本越来越低,每一个冶金工作者都应学习并掌握冶金生产规律,用已取得的生产经验和冶金理论

去指导冶金生产。生铁中杂质的氧化、钢液中的脱氧和夹杂物的去除,依然是冶金生产中的主要

间题,不仅要从热力学的观点去分析应用,而且也要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并促进反应进行。总之,炼钢技术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技术水平、自动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明暂时达不到最高的技术形态,但是万历不着急,只要在这个时代最高就行了,现在别的国家和地方也不怎么样,都只是刚起步,只要比别的国家走在前面,那么未来就是大明的,一定要把大明建成世界级的工业强国。

万历突然想起来,通过经商也许可以带动工业革命,但是工业革命最开始是蒸气机的发明,那么蒸气机的研制工作就必须提上日程。让徐光启把蒸气机的图纸拿过去研究,并且找一个团队进行制造。

还有武器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这才是最让人牵挂的重点,万历从穿越来的第一天就在想制作燧发枪,因为这是对付后金最有利的武器,也是目前能够有条件做出来的,因为明军现在大量装备了火绳枪,已经为制造燧发枪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不知道皇家科学院的这帮人有没有这么多时间,要搞这么多发明创造可不简单。还是让他们有个顺序,为了大明的安危,最好还是把重心放在武器研制上吧。

燧发枪最初都是前膛火枪,且多为滑膛式,滑膛的燧发枪射程能达到140-200米,

和火绳枪仅为50%左右的点火率相比,燧发枪的点火率达到了85%以上。17世纪初,定装纸壳子弹的问世使燧发枪的射速进一步增加。

定装纸壳子弹把定量火药和弹丸装入一个防水的纸制弹筒,使用时只需用牙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一部分到发火池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枪管里就行了。

使用纸壳子弹的燧发枪兵,射速可达到每分钟2-3发甚至更多,这使他们能够打出足够密集的弹雨,即使面对骑兵的冲锋也不再是软弱无力的了。

如果采用分段式射击,即使是雨天,也不会象火绳枪那样容易熄灭,在野外,对付后金的骑兵也不用怕了,如果能够批量生产,后金将会被灭族。

万历整理了一下思路,大致现在按“先军政治”的思路,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制造能够赚钱的商品,同时开展燧发枪和蒸气机的研发工作,其他工作以这几项工作为核心逐渐开展。

因为有了现成的图纸和制作原理,镜子、肥皂、玻璃、炼钢这些东西,在徐光启的安排下,科学院很快就试验成功,并且安排增加了许多人手,将这些东西尽快产业化了,老徐知道皇帝喜欢钱,所以专门找了自己的渠道——教会,通过那些西洋人的帮助,除了炼钢以外其他商品还建立了海外销售渠道。

一时间镜子卖到了天价,肥皂后的香皂更是抢手货,玻璃窗户已经是京城一景,所有达官贵人没有不喜欢的,万历一看销路不错,立刻扩大生产,专门建了多个生产厂房,并将销路扩大到全国,海外订单更是源源不断。

自此,眼看没钱的万历又活过来了,这几种商品带来的利润是相当惊人的,一面一人高的镜子居然卖到5万两银子,还要提前订货才拿得到,肥皂和香皂更是供不应求,玻璃也卖到了高价,通过这些东西万历赚了大致有20多亿两白银,这以后随着销售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总之,万历现在总算从根本上不用花精力在赚钱上面了,于是继续他的“先军计划”的实施。

因为钢的来源就是炼铁,而铁矿大明多的是,于是在铁矿山附近建了许多炼钢厂,经过提纯后得到优质的钢。

有了好钢,造枪就容易多了,因为质量问题,明军以前的火器存在经常炸膛现象,而用了钢以后,这个问题就得到彻底解决,但是不大规模生产火绳枪了,现在主要是要造燧发枪,因为老徐看了图纸后说要造出来问题不大,万历大喜。

果然,没过几天老徐就拿了一把造好的燧发枪测试,发现效果出奇的好,胜过西方同类型的,射程也超过了200米,原因在于枪管是用的优质钢,所以效果极好,没有炸膛现象。

本来,万历还有些担心以目前大明的生产条件无法研制出来,没想到老徐几天就做出来了,也难怪,有了现成的图纸和说明书,加上徐光启天才型科学家,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万历下令,所有优质钢全都生产燧发枪,直到生产出一万把的时候才准造别的。

只要有一万把燧发枪,万历认为就可以和建奴野战了,并且哪怕是建奴有5万人,明军也不会处于下风,为了这个燧发枪,万历奖励徐光启大明最高科学成就奖,这是万历专门为感谢徐光启而设立的,并赐免死金牌一面,只要不造反可以免死一次,老徐得到如此荣誉,不禁开心极了。

燧发枪造好后,要紧的就是训练军队了,为了燧发枪,万历从京营和各地明军里挑出最好的一万名勇士,建成大明第一支近卫军,让国师开始了相关的教导训练。

为了应对满人的恐怖骑兵,射击方式采用五段击的方式进行,因为如果在广阔的平原上要应付上万骑兵的冲锋,这种方式是最好的,可以产生不间断射击效果。

一万人根据地理条件分别组成各种方阵,可以不间断射击,阻止后金骑兵如海浪般地冲击,并且为了达到类似效果,国师曾经让上千匹战马在这些士兵面前冲锋,但是这些勇士无一人后退,可见这些人果然是万里挑一的勇士,心理素质过关。

经过一个月的射击和各项艰苦训练,并且配合其他兵种进行过多次测试,国师向万历汇报,达到实战的水平了,这支部队非常优秀,也许其他人要三个月甚至半年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万历非常重视,开始寻找与建奴交手的机会。

就在这时,努尔哈赤也在寻找机会向大明挑衅,为了一血在抚顺的耻辱,因为老奴一直觉得明军碰到八旗就是菜鸟,只不过因为靠着城防之坚所以才取胜,这是投机取巧,并非勇士行为。于是经常在抚顺周围游荡,并且故意让后金兵嘲笑城关上的守军,想激怒守军士兵。

秦良玉将此情况向万历通报,怀疑老奴最近可能会再次攻打抚顺,万历暗中窃喜,于是与秦良玉还有国师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

这一天,有几个后金兵又来抚顺城下辱骂,总兵张承胤受不了后金士兵的羞辱,带领100骑兵杀向后金兵,这几个后金兵一看,骑马就往回跑,一边跑还一边向明军射箭,一路上多名明军被射杀,张总兵大怒,继续追击,为避免埋伏,叫人回去带2000人出来接应。

果然,这几个后金士兵突然跑向密林深处,那里有建奴至少5000人,张总兵急忙调转马头向抚顺撤退,建奴哪里会放过,大队进行追击。

在回城的路上,遇到出来接应张总兵的2000明军,建奴一看,立刻想将这2000人包围起来,2000明军慌乱之中跑向附近的一个小山头,建奴一看大喜,将小山头团团围住。

这5000建奴正是老奴派的军队,就是想制造摩擦,引明军出城吃掉,一血前耻,但是还没等建奴发起攻击,就见这2000明军突然拿出藏在马背上的燧发枪,下马,组成整齐的方队,向建奴士兵瞄准。

建奴士兵一看,笑坏了,因为他们见识过明军的火绳枪,开完一枪就成废铁了,而且枪弹打在棉甲上都打不穿,更何况他们这支是白甲兵,身着重甲,那么就更加没效果了。

所以,这些建奴没做多想就打马向山坡上的这些明军进行冲锋,只见离这些明军还有180米的时候,枪响了,这些白甲兵更开心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明军是吓傻了,这么远火绳枪哪里有这么远的射程。

但是,冲到最前面的一排骑兵全都被击中马匹,巨大的冲击力使这些白甲兵跌落马下。这些后金士兵还在想怎么用刀去收割明军的脑袋,却没想到结果是这样。

后面的骑兵因为惯性太大,收不住冲锋,所以将前面这些落马的白甲兵全都踩成烂泥,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后面的白甲兵反应过来,一**枪弹射过来,像收割庄稼一样,战马齐齐地倒地。

同样的惨剧不停上演,直到后面的人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建奴已经损失超过2000人和马了。

天哪,建奴现在蒙了,不知道是该继续冲锋还是该撤退,就在他们犹豫的时候,明军的战鼓响了,战鼓一响,意味着开始进攻了,这更让建奴大跌眼镜了,平时象缩头乌龟一样的明军,今天怎么还发起冲锋了。

这下,建奴的热血上来了,一支比我们还少人的明军居然敢发起冲锋,太没面子了,我们也冲吧,收拾这帮家伙,反正冲上去他们的枪就没用了,他们的枪只能打一发子弹。

冲啊,女真的英雄们,雪耻的时候到了。建奴四面出击,认为明军再历害也无法挡住四面八方的同时攻击,没想到这个时候,明军的队形发生变化,从原来的方阵变成圆阵,并且停下来了。

第一排,枪下肩,瞄准,开枪,蹲下。明军队长不紧不慢地喊着命令,明军象木偶人一样,动作整齐划一。

第二排,枪下肩,瞄准,开枪,蹲下。第三排,枪下肩,瞄准,开枪,蹲下。

第四排,枪下肩,瞄准,开枪,蹲下。第五排,枪下肩,瞄准,开枪,蹲下。

小山坡上的大风就没停过,将开枪形成的烟雾全部吹散,视野极好,就算有烟也没事,因为平时的训练就说过,开完枪后不用检查射击效果,就算看不清目标,这样密集式的射击,对面不会有什么生物能够幸存下来。这就是密阵原理。

二战时的防空炮打飞机并不是瞄准后射击,而是排列整齐地向空中齐射,用密集的火力在空中布成弹雾,这样的效果被证明是最佳方式。

后金士兵至死都没明白,为什么这枪声没停过,不是只能打一枪吗,怎么就没停过,这太不正常了,这一定是在梦里。我先睡会,醒来就好了。

战斗时间不长,全部不到1个小时,这个小山坡以后注定要出名了,因为这一战打出了明军的骄傲,也打断了后金的脊梁,从这一战以后,后金也不想去雪耻了,因为比起面子来说,也许命才最重要。

除了前面张总兵带的士兵死了6个人外,这支拥有燧发枪的2000明军,无一伤亡,大胜,6比5000的大胜,这是明军的胜利,也是万历的胜利,这是第一次在野战中的胜利,也是八旗军恶梦的开始。

原来,这就是万历、国师、秦良玉三人订下的计划,也是用来检验这支近卫军实战能力的一次冒险计划,虽然还有许多后招没用,但是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和设想的一样,非常成功,完全没有悬念,再勇猛的白甲骑兵,遇到燧发枪也就是纸糊的一样。

因为建奴骑兵用的都是轻弓,最大射程不足80米,而在180米的距离大明近卫军就开枪了,也就是说建奴连开弓的机会都没有,这还只是2000人的近卫军,要是一万人全上,那还真是满万不可敌呀。

不说老奴这边如何奇怪,这支5000人的部队如何消失的,我们的蜗牛皇帝,万历又在考虑板甲了,攻的矛有了,但是防的盾还不行,配就配最好的。

因为考虑到女真的箭术高超,虽然他们主要以轻箭为主,射程没有燧发枪远,但是防护能力还是要做好,这些精锐,哪怕损失一个都是巨大的损失。

现在没有机床之类的东西,只能利用水利为动力做冲压制造板甲比较合适,找了几个工匠一说这个想法,工匠说皇帝真是英明,我们大家做了几十年的盔甲了,没有一人想过这么好的方法,全都是靠手工一点点的打出来的。

结果没几天就搞出来一个用水力为动力的板甲冲压机,效率一下增加了好多倍,板甲结构简单,但是防护能力强,因为是用优质钢造的,所以抗打击能力极强。

板甲:

古代的军事装备,板甲是由经过塑形的大块板状金属制造而成的一种保护安全盔甲,这是相对于由大量细小金属环制成的锁甲和小金属片制成的鳞甲、札甲而言的。

发展历史

板甲(共3张)在14世纪以前,西欧铁甲与其他地区一样,以锁子甲为主,鳞甲、札甲为辅。传统意义上的板甲雏形为14世纪初出现于西欧的铁胸半身板。同一世纪末,米兰的铠甲工匠们率先尝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铠甲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和鳞甲、札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铠甲的四肢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板甲出现于15世纪初(但这时板甲材质比较劣等),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钢铁生产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锻机的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使15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人们很快发现:板甲的防护力和同等重量下带给士兵的灵活性为其他铁甲所不及,而且还提供了冷热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条件。无论是锁子甲还是鳞甲、札甲,由于其构成要件(小铁圈、甲片等)太小,加工极其繁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也难以加工强化。人们认为:14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形势的逆转,与板甲的发明不无关系。板甲与英国长弓的对抗,被认为是“盾“超越“矛“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是板甲成熟的标志。16世纪至17世纪初,板甲进入全盛时期。也因此而开创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专家们为了穿甲而日夜殚精竭虑,开发出大批古怪的新式武器。

然而16世纪中,大型火绳枪的出现,使板甲抵抗力第一次出现不足。在子弹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向内凹陷而出现损伤,子弹与板甲撞击时发生的振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使沉重的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17世纪初,号称滑膛枪的新火绳枪及燧发枪普及到士兵手中,轻便而巨大的威力为当时绝大多数板甲所无力抗拒。此后板甲渐入衰落期。除装备数量日趋减少,全身甲逐渐为四分之三甲乃至胸甲取代外,质量也下滑了。钢铁工业不足以将优质钢铁推广的弱点到19世纪中方以近代高炉为基础之工业为基础克服。然而击发后膛枪之威力又再次凌驾防护装备之上。故而除个别案例外,板甲之最后遗存仅在一次大战中以胸甲形式出现。

其他地区未能发展出全套板甲,然而大型护板及“鸡胸“构型提供的防护力已为世人所尽知。土耳其除进口及缴获之西欧盔甲外,16世纪后自产碟甲,以锁甲连接钢铁板以为补充。伊朗萨法维王朝时期有铁护胸板,此装备亦见于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近期的《阿克巴大帝》中即有此类道具。日本于战国后期,发展出南蛮胴具足,为仿自舶来品的产品。

前研究板甲发展过程和防御能力的最完善的专著为:《骑士与风炉: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甲胄的冶金学历史》,布里尔学社(brillacademy)出版,阿兰威廉姆斯著。

折叠编辑本段研究论文

《someaspectsofthemetallurgyandproductionofeuropeanarmor》

bycraigjohnson,firstpublishedinthearmoredproceedingssymposiumnotes,1999

(作者craigjohnson,是arms&armorinc的生产经理。)

冶金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制造护甲时使用“钢“的程度比过往以为的要广泛得多,而几十年前许多学者以为多数护甲是铁制。

约1300-1650年的板甲时代,所用“钢“与现代精钢完全不同,它非常驳杂,同一块“钢“上可能同时有熟铁到中碳钢存在,经常遍布大量炉渣。

硬度但迄今检测过的几乎所有“钢“材都呈现出驳杂不均匀的性质。

折叠铠甲展品之金相学分析报告

马耳他军械库十六十七世纪实战铠甲金相学分析结果:夹渣无淬火

metallurgyofarmourexhibitedatthepalacearmouryvalletta,malta

《马耳他瓦莱塔的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内铠甲展品之金相学分析报告》

dvella,cdegrigny,mgrech,awilliams2004

[摘要]

检测了十个铠甲部件。结果显示,六件低碳钢,一件高碳钢,三件熟铁,其中一件熟铁是磷铁,一种很不常用的铠甲材料。全部钢制品显示出铁素体-珠光体的显微组织,制造过程中没有尝试完全淬火或不完全淬火而产生马氏体的迹象。所有金属部件都存在夹渣,夹渣的长条状表明这些金属铠甲是锻打成形的。

(注1:低碳钢高碳钢,古代钢制品严重不匀质,其性能不可简单以现代工艺制品衡量。)

(注2:磷铁,不适合制甲,是劣质材料。)

(注3:淬火,报告引用其他研究称,意大利铠甲在1510年前有热处理有不完全淬火,据说仅为装饰效果,1510年后这方法似乎突然中止。)

[部分正文]

马耳他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展出大量16世纪至17世纪晚期的铠甲。与许多以精良藏品出名的欧洲铠甲博物馆不同,这里是世界上实战遗存的军械库之一,因而享誉。除了一些属于大统领或某些著名骑士的铠甲部件或全副铠甲以外,这里的主要展品是步兵

[部分正文]

马耳他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展出大量16世纪至17世纪晚期的铠甲。与许多以精良藏品出名的欧洲铠甲博物馆不同,这里是世界上实战遗存的军械库之一,因而享誉。除了一些属于大统领或某些著名骑士的铠甲部件或全副铠甲以外,这里的主要展品是步兵实战铠甲。

折叠“哥特式“骑士铠甲(a21)的研究

日耳曼人一向习惯撒谎造假,一套著名骑士铠甲,居然用了至少五副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铠甲拼凑而成,当然这里头也有英国人的“功劳“:

davidedgeandalanwilliams,astudyofthegerman'gothic'15th-centuryequestrianarmour(a21)inthewallacecollection,london

《对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的15世纪日耳曼“哥特式“骑士铠甲(a21)的研究》

<摘要>

在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最为著名的、真正标志性的铠甲,是一款15世纪晚期日耳曼骑士与战马的铠甲(藏品编号a21),对于铠甲史学家而言则很不幸,它也是最混杂的一副,在19世纪采用了至少五副铠甲部件才拼凑形成如今的模样。

哥特式铠甲,十五世纪最著名的铠甲之一。遮盖全身的哥特式铠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关节部位和肩甲里面不再使用钢片,使得四肢的活动空间更大。躯干部与其他部件相连的关节部分,用鹿皮或者亚麻布作为内衬,并使用锁子甲来进行防护。出于保险的目的,往往还会使用护腋甲来保护腋部。出于减轻重量的考虑,多数的哥特式铠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内侧则缺少防护。

由于14世纪时的铠甲就已经在强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以此后对铠甲的纯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缓慢的。虽然材料上的进步并不大,但是结构上和造型上的进步非常明显,所谓的哥特式和米兰式铠甲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因为前者是从米兰开始流行的,而后者受哥特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所以把这两种铠甲风格称为米兰式和哥特式。在所有的铠甲中,大致来分的话就是最流行的这两种了,别的风格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仿造这两种的;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多棱角,运动性好。--从这时开始,铠甲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弹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象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到15世纪中期为止,欧洲铠甲的制造中心在米兰(milan),意大利式样的盔甲做工过硬、造型美观。但中世纪的领主往往去德国南部的市镇购买装备,因为那里集中了更多的商人掮客。这些城镇分布在奥格斯堡(augurg)、慕劳(muhlau)和伦德夏特(landshut)等地。德国本地产的盔甲就被称为哥特式铠甲,与米兰式样外形不同,但有着同等的质量。德国哥特式铠甲用钢片层叠嵌套,以此增强防护性能。就像哥特式建筑那种复杂的转角和摺边,想必名字也由此得来。哥特式铠甲设计时显然充分参考了人体解剖学的依据,穿着更加合体。

与以往的全身板甲中所用的整体式胸甲不同,哥特式铠甲的胸甲部分一般是由三块拼接而成的,中间一块较为细窄,起到连接的作用。这种结构让胸甲也有了一定的可动性,使得穿戴者的动作更加灵活。不过也有很多哥特式铠甲采用两片式的结构,取消了中间的连接甲片。与曾经广泛流行的米兰式铠甲相比重量较轻,活动也比较自由。这样整件盔甲的重量就由全身承担,并且穿着也舒适。

哥特式甲胄的另一个特点在于颈甲(bevor)的使用。夏雷尔式头盔原本作为轻骑兵和步兵的使用的头盔,是无法防护嘴部以下的部位的。因此哥特式铠甲都采用了带有护颚的大型护颈,达到完整保护面部的效果。哥特式铠甲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了人体的结构,这使得其穿着较为舒适。与曾经广泛流行的米兰式铠甲相比重量较轻,活动也比较自由。作为全身甲典型代表的哥特式铠甲的重量普遍在25公斤上下,躯干部与其他部件相连的关节部分,用鹿皮或者亚麻布作为内衬,并使用锁子甲来进行防护。出于保险的目的,往往还会使用护腋甲来保护腋部。出于减轻重量的考虑,多数的哥特式铠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内侧则缺少防护。德国人所制作的哥特式铠甲的另一特征是在铠甲的表面都敲有棱条来加强防护效果和减重,而这一做法在后来的马克西米利安式铠甲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也是在15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往往放弃使用刀剑而转而偏爱钝器的原因。在这一时代还开始流行带有矛尖的钉锤,德国人赋予其“晨星“,“慈悲“这些颇有诗意的

名字。为了杀死穿戴此类厚重铠甲的敌人,骑士们还采用了细剑直接攻击脖子,眼睛哥特式板甲图等铠甲防护不到的部位的方法。在奥德堡等地的德国铠甲制作大师们的精心制作之下,产生出了一批极为精美奢华的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外形优美,各个关节部分更是制作的精密合体,德国人的精细可见一斑。

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关节处用锁子甲提供防护,虽然中箭的概率不大,但近战时,战马的冲刺速度加上一柄锐利的长矛,很容易刺穿这些薄弱部位。并且,哥特式铠甲的头盔与躯干部是分开的,虽然转动更灵活,但在钝器猛力打击下,骑士很容易丧失战斗力(尽管还不足以敲破头盔)。因为冲击力不再由肩膀承受,而由脑袋扛了下来。16世纪的铠甲改进了这些缺点,但重量也急剧增加。

马铠在15世纪30年代开始在德国仿制,1480年的产品总重31公斤(不计马鞍)。

万历看了制作出来的板甲后,非常满意钢材的质量,好的钢材是以后工业革命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不光是军事上,在民用以及许多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现在,万历终于可以放心了,建奴已经对大明无法构成威胁了,大明的历史终于可以改写了,当然现在灭掉建奴没什么意义,因为建州穷山恶水,如果建奴打起游击战,即使派大军去,也不是一时半时的功夫能灭掉的,要徐徐图之,最好他自己来找死,就象这次一样,可以省掉许多麻烦。

话说老奴派出去5000精锐骑兵,也就是想找机会吃掉一些明军,出口恶气,没成想过了几天,连一个人都没回来,连个报信的都没有。

老奴觉得不对劲,派人四处寻找,没多久就发现5000具尸体,全都被扒光了,没盔甲没武器连头都被割了。

老奴大惊失色,因为看到身体上的伤痕全都是在冲锋的时候死去的,明显是火器造成的伤痕,但是明军哪有可以击穿重甲这么历害的火器。

从尸体挖出来的枪弹来看,可以确信的确实是被火铳射杀的,皇太极建议,暂时不要和明军做大规模的接触,在搞清楚事情真相前,这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