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火与剑的华夏》第十五章 军转民与新式武器立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现在完颜宗翰还有赵构是怎么想的,朱元不想知道,也没兴趣去了解。眼下他只有两件事,一是弄些新商品,而是搞火器。主要负责人就是自己便宜弟弟朱重,对此朱重表示你说我一个搞军工,咋就成了搞民用的?

登州城外朱元军营

“就是这样了,”朱元递给朱重几张挥着图画的纸,语重心长的说道,“看看能不能把这些玩意弄出来。”

“玻璃?”朱重也不言语,随意拿出几张图纸,仔细看了看,“这个我倒是知道些。问题不大。”

“火柴?应该没啥问题,今天下午就可以给你把样品拿出来。”

“肥皂?弄些猪油,烧碱和食盐,应该办得到。”

“黄泥脱色制白糖法?”中国在宋元时期主要生产黑糖,或称为红糖。其时,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糖,主要是印度的产品。据泉州方志的记载,迄至元末,福建泉州路南安县的一位老人无意中发现黄泥覆盖的黑糖变得雪白,因此产生黄泥脱色制白糖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批量地生产白糖的方法。不过,这一技术明代主要流行于福建沿海,清代逐步传到台湾、广东等地,这样,白糖成为中国糖业的主要产品。

“骨瓷?五十份骨灰二十五份瓷石和二十五份粘土?用骨粉造瓷器,老哥你真是太有想象力。”

“竹纸?1,砍伐嫩竹;2,将嫩竹运到池塘;3,浸泡冲洗嫩竹;4,槌洗嫩竹,去掉粗壳、青皮,剩下竹丝;5,将竹丝放入巨大的木桶里,与石灰水和拌,煮八天八夜。竹丝烂成竹麻;6,掏出竹麻放人清水塘中漂洗干净;7,再将竹麻放人木桶水煮,同时加入柴灰、稻草灰,沸腾后捞出;8,将捞出的竹料放入清水塘中再次冲洗……”朱重看了看这繁琐复杂的步骤,不由得有些汗颜了。

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楮皮造纸。但楮树种植不易,至少五六年才能成材,因此,一旦野生的楮树资源被砍伐殆尽,发展造纸业便有困难了。而使用竹纤维造纸,由于竹是植物中生长最迅速的常见品种,而且易于种植,每年春雨过后,春笋一夜可长数尺,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中国传统造纸业在明清最终锁定以竹纸为主干产业,实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

“这个竹纸虽然步骤复杂,品质不如楮皮造纸,但胜在材料有保证呀。”朱元提醒道。

“倒也是这个理,我懂了。嗯,这几行是冶金?兄长你也懂?”

“蜂窝煤?这个构造可行。还有这个煤炉,我看也可行的。”

“黄铜?采取闷罐方式,获得成品锌?可以试试,不过哪来的锌矿石呀?”据《天工开物》的记载,明代工匠炼锌,巧妙地采取闷罐方式,锌矿虽然达到熔点,但无从挥发,冷却后,便有成品锌问世。欧洲人长期从中国进口锌,虽然他们知道可用炉甘石炼锌,但一直无法成功地炼制锌。一直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来到中国,学去了炼锌法。

有了锌,便可制造黄铜。黄铜的强度、硬度不是青铜所能相比的,拿来做个螺丝啥的也马马虎虎将就了,这黄铜比着钢要软上一些,拿软钢打造的刀具便能车削这黄铜。

“坩埚炼铁法?我看可行,在配合你说的那个什么搅炼法来生产熟铁,产量绝对不会低的。”在高炉的基础上,中国民间还发展了坩埚炼铁技术。坩埚以耐火泥、粘土、焦炭粉或煤粉混合而成,每个坩埚高约l.5—2尺,直径0.5—0.6寸,每埚可装入10—15斤矿。一个小高炉,可容纳数十个至300个坩埚,坩埚之间填满无烟煤与黑土。点火之后,燃烧8小时左右,坩锅与铁矿一起融化,再自然通风24小时。一炉可生产半吨的铁,或是粗钢。

“坩埚炼钢法?将生铁和废钢装入由石墨和粘土制成的坩埚内,用火焰加热熔化可得到高碳钢水。‘高碳钢水’!!?老哥你别骗我呀,居然能获得液态钢!!!!”历史上,“坩埚法”是英国人洪兹曼于1742年发明,“坩埚炼钢法”是人类历史上,首个能够批量生产工具钢的创新改革。后世一直到“电炉炼钢”出现了,才取代了“坩埚炼钢法”的地位。“坩埚炼钢法”这种技术不外乎是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发生了还原反应,各种杂质也在此过程中上浮去除。相比这个时代灌钢法,在质量上,“坩埚法”可以直接练出高碳钢,性能超过“百炼钢”。在产量上,“坩埚法”也不逊色“灌钢法”。

“二郎,你在看啥?”一旁一直不说话的朱璋此刻正拿着朱元带来的几张图纸,聚精会神的翻看。

“你看看这些吧。”说着,朱璋把几张图纸递给朱重了。

“这看上去想是燧发枪的枪机,不过比咱们现在手里的燧发枪枪机更好呀。”朱重拿着的图纸,摸着下巴,仔细分析到。朱元所画的枪机原型,就是十九世纪初,红衫军的著名滑膛枪“褐贝丝”枪机。这“褐贝丝”枪机制轮楔有两个卡榫沟槽的固定机心与制动阻尼形成两道保险,第一道就是装填黑火药至引药盆的机动待发状态,第二道就是射击待发状态,制动阻铁连动扳机构造可上下滑动,使之闭锁与击发。而且此枪还取消了发火石,改以击锤敲击钢片刮擦出火星而点燃引药,彻底将燧发枪从频繁更换火石的不便中解脱出来。朱元穿越前,在大学图书馆吹空调的时候,就无意中在一本讲述近代战争的书上见到过这种枪机,还看过枪机的结构图。

“很不错的设计,”朱重感慨道,“要是配上你说的什么环套刺刀,更是如虎添翼。”

“我看这燧发枪,必须尽早研发出来,”发话的是一直不怎么说话的朱璋,“要是我们的火枪兵装备了这种燧发枪,肉搏的时候就不用拔剑了,直接上刺刀就行了,简单利落。”

“我看有了这种燧发枪,搞不好以后就不需要长枪兵了,全军换成清一色的火枪兵。”朱元则很是得意的说道,倒是让一边的朱璋和朱重疑惑不解,不用长枪兵,这行吗?

朱元说到这里,就不禁幻想自己的军队就像《拿破仑全面战争》里的龙虾兵,老禁卫军,冷溪近卫团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玩起“排队枪毙党”。

“我看这这种燧发枪还可以做点改进,”朱元不愧是技术宅,这会儿就能提出改进意见,“枪机盖板面积被进一步缩减,外置弹簧的长度以及与击锤的距离减小,这样的枪机成本相对更低。还有呀,从枪口开始的第二根通条管前端若是呈扩装状,可以使的插回通条更加便捷。”

“在我看看老哥你还有什么惊喜呀。”朱元笑着继续看下去,刚才的燧发枪枪机可是让他着实震撼了一番,让朱元在他心里的地位愈加崇高了。

“纸壳子弹,把弹头和火药一同装入纸质弹壳?我看可行。”

“栗色火药?使用的碳化不充分的木炭?”朱重疑惑道。

朱元见朱重有些不解,赶紧解释道:“栗色火药燃烧速度慢,用做巨型火炮的发射药不易炸膛。”

“四轮炮车?这个可行,非常适合野战炮。”

“击发枪?用硝石、雄黄粉碎后,用高度酒和铁粉混合成胶团状,装入铜火帽中,阴干后表面点上一层明漆即可?这就是击发枪?”

击发枪机的发明者是亚历山大·约翰·福赛斯,也是雷汞的发明者。身为一位以教化一方为己任的牧福赛斯本来一辈子都不应该和军火扯上关系,可福大牧师偏偏有一个爱好——打猎。那会儿火器在发射时产生的延迟和火光无疑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猎物因此逃之夭夭的情况屡见不鲜,酷爱狩猎的福赛斯也是深受其害,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愿像大多数猎人那样手抱燧发猎枪一直用到死,他希望得到一种可靠,安全而且不会暴露目标的新式武器来对抗它的敌人。福赛斯了解到,将金属溶于酸溶剂可以获得一种不稳定的化学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雷汞了。雷汞威力巨大,但极不稳定,这一缺陷使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困难重重,然而福赛斯却将这一缺陷转化为一个巨大而且必不可少的优势,所谓小谋成大事,福赛斯这个小小的想法最终诞生了近代军事发展史上最伟大没有之一的革新——击发系统。

朱元也想搞击发枪,问题是现在自己的境况还真是搞不出雷汞击发枪。虽说雷汞的工艺也不复杂:简单的说是把汞,也就是水银溶解在硝酸内,混合以酒精,最后反应出来的产物。可问题宋朝一年的水银产量可不高,按照元丰元年记载,水银产量才三千三百五十六斤,宋代一斤640克,顶天了也就两吨多一点。还有硝酸也是个难题。没办法,朱元只能退而求其次,把以前的自己被爷爷带到农村体验“生活”时,见到的那种土火帽拿出来。这种土火帽,在民间长时间应用与猎枪、土枪的发火,效果也不也就是六七发就清理一下,清理很快,不超过一分钟。

经过朱元在一旁解说,朱璋和朱元很快就认识到了这种击发枪的巨大优势,不但显著提高了枪械的射击可靠性,并有较好的防水性能,“瞎火”故障也大幅度减少。于是乎二人也是双手同意立项了。

“等等,这个是……”最后一张图纸上,朱元怔住了,这东西他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居然是火箭。

“这玩意能用吗?”朱璋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皱了皱眉头,很是怀疑。他内心里更推崇大炮,至于火箭这玩意,虽然廉价,但他更觉的这玩意实在难堪大任。

“相信我,他用处大着呢。”朱元倒是信心满满的说道。

图纸上画出来的便是后世的霍尔火箭,来自康格里夫火箭的改进版。

在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在武尔威治兵工厂任职的炮兵上校康格里夫,他认为火箭是对抗拿破仑的最好武器,着手进行研究,他的灵感来源于印度火箭。制作成功的康格里夫火箭主身约长一米多,尖头,细长身子,后方装有四、五米长的平衡杆,射程可达五、六里,可携带实心弹、开发弹,燃烧弹等弹头不等。康格里夫火箭不需用火炮发射,射速也比火炮快很多,制造工艺还不复杂,在各类战争中大显身手,因为康格里夫的杰出贡献,英国政府授予他爵位荣誉,他还被选为议会议员。

当然,康格里夫火箭一样毛病多多,主要是精度非常差,滑铁卢之战中,威灵顿这样评价康格里夫火箭的效果:“相对于拿破仑的炮火来说,我们的火箭对我威胁更大。”所以后来英国人霍尔对康格里夫火箭进行改进。他的改进也很简单,去了那几米长的平衡杆,在火箭的尾部处,装上三只倾斜的稳定螺旋板,火箭一发射时,由于空气动力的作用,火箭会不断的旋转。从而达到稳定作用。而且火箭尾部还有小孔,火药燃烧喷出的气体。一样会使火箭旋转不停,使其笔直飞去。就这简单的改进,使得霍尔火箭比康格里夫火箭精准多少倍,鸦片战争时,对战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大显身手,更一直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朱元看来,霍尔火箭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打造也十分简陋,这里更多是一种灵感的诞生,一层薄薄窗户纸的捅破,便若火药定装一样。当然,也不是没有技术问题,箭身要用铁制。卷管时有一定难度,如果铁皮身厚薄不一的话,容易使重心不稳。这虽然不比火铳与火炮打制更难,只是火箭的威力在于大规模使用,若成本过高,就没有意义了。

霍尔火箭基本结构就是一个装有火药的火箭筒,与后世火箭身子上是差不多的,不过前方是火药与引信,外皮尖头上有许多小孔,火箭刺入或击中某地时,从小孔中就挤出易烧之药引起大火。后方是发射药作为推进剂,最尾部为一个自旋稳定器,然后一个发射架或发射筒提供使用。因为火箭无后座力,不论陆地上、战船上,还均可发射,不限制地形。

朱重毕竟是搞技术的,很快就看出大火箭后方那个旋转装置的作用,喃喃道:“不错,这几片东西,可以使火箭旋转着飞出,使箭身一直保持稳定平衡,如同箭矢翎羽的功效。”

朱重直接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这个火箭,我看可行,二郎,你也不要反对了,这玩意要是搞出来,怕是不比火炮差呀!!!而且造价可不知道比火炮低到哪里去了呀!!!”

朱璋被朱重这么一说,也开始有些动摇了,虽然他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廉价玩意,但是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就是钱,若是以前花100块钱就能做到的事情,现在花10块钱就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哪怕一半,他也是很心动的。

“唉,”朱璋无奈的叹了口气,还是妥协了,“我不反对。”

于是乎,在登州城外的军营里,在三兄弟的商讨中,多个武器研发项目立项了,也大致上决定了日后一支新式陆军的武器结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