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年漂泊十年青春》第二十一章 各奔前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杂志社的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很理想。2000年五一假期之后,调整了新的工资方案,我们记者编辑的工资要与效益挂勾,并摊派了广告任务。对于我们搞文字的人来说,拉广告无疑比登天还难。我们几个人私下商议了一番,决定另谋出路。

很快,一个个就都离开了。

老田第一个走的,他去了湖北教育出版社下属的《探秘》杂志社。

小周应聘到了《武汉晨报》,成为了经济部的一名记者。

小吕回到了江西九江老家,在《九江日报》当了一名社会新闻编辑。

小何应聘到了一家分公司做文秘工作。

......

我去了武汉市信息化办主管的一份通讯专业报---《通讯商情报》做了一名记者。这份报纸已经创刊有两年多,立足武汉,面向全国发行,在全国通信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关键是有一批稳定的广告客户。对于纸媒来说,没有广告,意谓着没有收入来源,没有收入,报纸就难以维持。

报社办公地点在大智路华中通信广场。通讯业的迅猛崛起,带动了专业通讯市场的繁荣。武汉曾一度形成了以“华中通信市场““融兴电子城““利济北路电子城““中南通讯一条街“为主的四大基地。这其中,又以华中通信广场为龙头老大。华中通信广场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武汉市五金交电总公司,经过企业改制,已经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通信产品批发市场,辐射郑州,南昌等周边几省,成为了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手机配件交易市场。只要和手机沾边的公司,都喜欢在华中通信广场附近办公。

做为一份通讯行业报,我们会经常会应邀参加一些通信展会和一些手机发布会。我刚上班不久,就赶上了2000年北京通信展。我们做为通信展的指定媒体,推出了通信展专刊。那年九月,我和报社薛主编奔赴北京。

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记忆深刻。每个孩子从小都有一个北京梦,听的第一首儿歌一定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我也一样,小时候一直梦想着能去天安门广场。可小时候家里穷,别说是去北京了,连上县城,都是屈指可数的几次。到北京的第一天晚上,薛总带着我去了天安门广场。华灯初上,广场上一片灯火辉煌。虽然是夜晚,但广场上依然是人头攒动,人来人往。我第一次看见了高高悬挂毛主席照片的天安门城楼,看见了高大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看见了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第一次的印象是那么深刻。以至于后来去北京出差,每次不管多忙,我都会抽时间去看一次天安门,每次看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薛总,是四川人,实际上比我大不了几岁,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我和他虽然仅仅只共事了几个月,但他确实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对人很好,很友善,说话总是细声细语。他说他这儿是新兵训练基地,培养好多记者编辑,好几个后来都去了《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做记者。

薛总手把手教我怎么谈广告客户,每次拜访一些重要的客户总是带着我。慢慢地我也适应了,我后来发现其实写新闻和谈业务并不冲突,谈个广告也不是想像当中的那么难。很快,我自己就谈成了一笔广告业务,并拿到了一笔小小的广告提成。

其实,后来我才发现报社记者的工资加上一些车马费,远远不及一个报社广告部业务员的工资高。那些年,纸媒的广告是鼎盛时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