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年漂泊十年青春》第二十二章 转战武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001年5月,在以前杂志主编彭总的邀请了,我进入了《湖北经济报》,在徐东新华社湖北分社大楼6楼办公。《湖北经济报》创办于1991年,由新华社湖北分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类报纸,鼎盛时期据说是日报,后来逐渐演变了一、三出版。周一是财经周刊,周三是生活家园周刊。新华社是国内最大的通讯社,那些年,很多分社都有自己的社办报刊,其中办的最成功的应该是江苏分社创办的《现代快报》。《现代快报》从1999年10月12日创刊起,就创造过国内报业每天递增一万份的发行奇迹,被新闻界誉为中国报业的一匹黑马。

彭总是《生活家园》周刊的主编,我被安排负责家电、通信、it三个版面的采编工作。我们周刊部有十几个人,各负责不同行业和不同版面,报社对每个周刊都有利润考核指标,所以我们每个人既要完成采访写稿,版面编辑,还要完成经营指标。过来不久,我就为报社拉了几笔手机广告,彭总很是高兴。

做记者最好的一点就是不用座班。每周一开选题会,每个人要报下一期的采访主题,老总觉得没有问题,就可以按照这个主题采访写稿。每周四要开评审会,就是把周三出版的报纸拿出来做个点评,看哪些稿件写的好?好在哪里?谁的版面设计风格好?主题是不是突出?有时候,我们也是报摊做一下调研,看看当期报纸卖的好不好?

我们一班人马,百分之八十都是才毕业的大学生,要么学新闻,要么学中文,当然也有一些其他专业的,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喜欢和文字打交道,有着同样崇高的新闻职业理想,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做出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报道,从此在新闻界扬名立万。我们喜欢看的报纸是《南方周末》,一份敢说真话的报纸,很多批评报道一刊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做一份像《南方周末》那样的报道,做一个正直敢言的新闻记者是那时候我们的理想。

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记者首先也是个人,那就必须要先解决自己的生存温饱问题,我们做的是计件工资的活。一篇稿件是多少钱?编辑一个版面多少钱?写的多,编的多,拿的工资就多。我们是个周刊,每周固定只有二十四个版,不像日报记者,是按社会、政法、科教文卫等按战线分的,我们是按地产、汽车、美食、装修、家电等行业分的。要想做一篇有份量的行业报道,相对是比较难的。

好在我们报社是新华社湖北分社的背景。我们也经常做一些行业内的批评报道。这有两个好处,一个可以在行业内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另外就是谈创收的时候,好拉点广告回来。通常写好的批评报道,先发给厂家或者商家,很多会主动找上门,求情让我们别刊发,顺便会在我们报纸上投放点广告,也有不愿意搭理,那我们就杀鸡给猴看。有一次,我做了一篇某电信运营商违规放号的报道,稿子写好了,马上传真给了运营商的综合部。接下来,运营商领导马上找到了报社领导,声称这篇稿件不能发。这篇稿子被毙了,这可是我辛苦一周的结果,没有办法,领导不签字,稿件就不能发表。后来听说,那个运营商给报社投了不少广告。

我们报纸的发行量并不大,也就几万份,比起日报,晚报,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来讲,简直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是一份小报中的小报。但别人的怕的是我们背后的那棵大树,所以我们出去采访,通常待遇也不会比晚报、楚报等大报的待遇差多少,车马费和别人是一样的。所谓车马费,这算是媒体内部的潜规则了。什么新品发布会,品牌推广会等等,都会邀请媒体参加,只要去的,都会有三五百不等的红包。有的大报经济类记者,一个月红包收入就有大几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