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永兴镇,一个因养鳖(俗称甲鱼)而闻名全国的内陆小镇,曾经号称“中华养鳖第一镇”。从1992年开始,永兴镇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甲鱼养殖。几乎家家户户的鱼塘,一夜之间全部开始养殖甲鱼。
甲鱼又称鳖或团鱼,是一种卵生两栖爬行动物,其头象龟,但背甲没有乌龟般的条纹,边缘呈柔软状裙边,颜色墨绿。甲鱼常在水底的泥沙中生活,喜食鱼、虾等小动物,瓜皮果屑、青草以及谷物等也吞食。甲鱼肉味鲜美,富含蛋白质每百克肉蛋白质高达16.5克,脂肪含量较高同时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元素,营养价值很高,是滋补珍品。当时的市场价格每斤在二十元至三十元左右。
事件的起因得从甲鱼说起。京山县永兴镇老柳河村村民杨老汉,1998年投入二十万元养殖了五亩甲鱼,甲鱼的生长周期一般在两到三年。转眼到了2001年,甲鱼也到了成熟期,可以上市销售了。按每亩八百到一千斤计算,预计收入在十万元左右。看着长势喜人的甲鱼,杨老汉高兴地想着,等把甲鱼卖了,把银行贷款一还,余下的钱可以老房子翻新一下,给儿子娶房媳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三月的一个晚上,春雷阵阵,暴雨倾盆,第二天一早,杨老汉去看甲鱼池,差点晕了过去,所有的甲鱼在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凭着多年养甲鱼的经验,杨老汉感觉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马上报了案,派出所来人查了,验了水质,发现是甲鱼全部是中毒死亡。杨老汉做梦也没有想到,两三年的辛苦,一夜之间付之东流,还欠着银行好几万的贷款。杨老汉怀疑是隔壁的一家养殖户干的,那个人是县上什么领导的亲戚,曾经要低价收购他们的甲鱼,杨老汉没有同意。那个人曾经扬言,要毁了他们家的鱼塘。可这一切都是猜测,又没有真凭实据。从此,杨老汉开始了上访之路,镇上,县里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没有任何眉目,儿子准备去省里面上访,却被当地的派出所拘留了十五天。
案子过了两三个月也无人问津了,杨老汉被逼无奈,找到了省里面的媒体求助。
说来也巧,这件事情传到了小周那儿。小周之前做过一篇浠水民告官的报道,影响很大,而且政府败诉,为农民讨回了公道。小周那时候在《武汉晨报》跑政法新闻。得到线索后,觉得当地政府不做为,加之他也是农民出身,觉得杨老汉很可怜,便约我一起去趟荆门,去了解一下情况。报社领导并不支持他的这个选题,无奈之下,我们决定秘密去采访。要知道,和当地政府部门打交道,必须要有报社的介绍信才行。
我和小周辗转了好几道车,才到了杨老汉家中。杨老汉住在几间土房子里面,已经破烂不堪。门前就是那几亩鱼塘。
我们刚到不到半天,镇上的领导就跑了过来。消息传的真快,有人告诉镇领导,说杨老汉家里面来了省里的记者。镇领导不敢耽搁,马上汇报了县里面的领导。县领导要求镇里无论如何,要把两名记者请到县里面最好的宾馆,并在酒店安排了酒席。
我们委婉拒绝了镇上的领导。县里面的领导觉得我们不给他们面子,非常不高兴。为了不至于把事情闹大,我们连夜租车回了武汉。我们前脚刚走,县里面的专车就赶到了杨老汉家。
回到武汉后,我们用了一个星期写了一篇《甲鱼之死,谁来保护农民权益?》的调查报道。并分别交给了晨报和经济报的领导。从此泥牛入海,没有下文。
想做一个仗义执言的好记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在当今的新闻体制下,只要涉及政府部门,那就是敏感地带,毕竟地方报纸都是当地政府宣传部门主管,并不是你想发什么说发什么的。如同《南方周末》后来的“精神死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