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家衣冠》第40章 悲哀的总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士淳是广东乡试解元,崇祯元年会试的会魁。当年同榜的潮州进士就有八人,以他为首。要知道全部的进士才三百六十三人,潮州中举的占广东甚至全国的进士比例也相当高了。所以他在广东的威望也很高,一声招呼就令各大商人汇聚一起共商大事。

此事李士淳只是个见证者,推上前台的是顾影。这是太子的意思,也是为了保护李士淳本人。因为谈判中有很多是李士淳不敢碰而顾影却没顾虑的条件,所以他只能为顾影站台打气。

下面的人也得到李直简的提醒不敢太过放肆,也不敢小瞧顾影是一位女子。这几个月他们中也有和顾影打过交道的,知道她绝不是不知世事的弱女子。

顾影落落大方的朗声说道:“我代表太子和诸位谈判,大家都是爽快人,除了不能提出卖朝廷利益的条件外其他的都可以讨论。”

由于事发突然,他们都没商议好就前来会谈。这也是顾影故意这么做的,提前通知的话,怕这些人提前准备从而提出让己方无法接受的条件。

众人沉默了一会,有人提到:“广东可开海禁?”

“可以,不只是开海禁。经商数量不再限制,衣着也不再限制。房屋规制只要不违禁也不再限制。”顾影说道。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采用移民屯田的方式阻断农民的经商之路,“若有不务耕种者,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商人就是低贱之人,衣食住行被限制更是理所当然了。当然现在名存实亡但法规就是法规,只要追究商人毫无反抗的余地。

海禁更是不用说了。不过明初海禁是因为和朱元璋争江山的张士诚余部常常袭击沿海才不得不让朱元璋坚壁清野,洪武末期,建文初期原本是有机会开海禁的。不过靖难之后,朱棣篡位。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就严格按照朱元璋的政策执行,明朝商人就失去了出海的机会。郑和出海只是维持朝贡体系,宣扬明朝国威,一些商业来往只是顺便的事并且还都是官方经营。

海禁也好,限制商人衣食住行也好,反正都是名存实亡的东西。商人们提出来只是为了明确废止消去后患。海禁都能放开,那就没什么不能谈的了。

“顾姑娘,用工的数量呢,能不能放开限制?”有人进一步问道。

南方各地虽然商业兴旺但有一点各地官府都没放松,那就是严格控制工坊的用工数量,因为地方官府怕工人闹事甚至聚众造反,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就直接限制了事。当然私自出海的雇佣人数是不问的,也问不了。这一点就大大限制了商人的生产能力和抬高了出海货物的成本。

开海禁和放开用工数量,李士淳是避之不及的,他无法承担放开后的责任也肯定会被同僚弹劾成渣渣。顾影就不存在这种顾虑了,你弹劾试试,根本就是无用功。

“用工数量也会放开限制,但也要有相关条例。太子已经拟定好了,只要各位同意即可。”说完吩咐人把《劳动法》的删减版发给众人。为什么是删减版?因为朱慈烺记不住全部的法规,但主要内容还是能记住的,比如童工问题,工作时长问题,劳动合同的一些问题,薪酬问题,卫生问题,安全问题,酬劳纠纷问题等等。

虽然《劳动法》不完善,可也给了众商人一种不觉明厉的感觉。这代表太子提前有了详细的准备,也代表着是诚心诚意的想和他们谈判并不是临时起意。原本他们过来后以为太子只是遇到阻碍才临时想起自己等人。不过他们到没怀疑太子占领不了广州。丁魁楚上任后的所作所为并不得民心,也得不到广东有志之士的支持,失败是可以预期的。

“这些条例不是很完善,太子的意思是以后可以选个良辰吉日邀请诸位和各省、府的商人商议并改善。当然也会有工人的代表参与谈判。”顾影补充道。

条例里面几乎没有太苛刻的条件,比如用工时长就放大到五个时辰,用工年龄放宽到十六岁。薪酬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卫生、安全也没做严格的要求,商人们也不想自己的工坊瘟疫横行或事故频发。其他的就更模糊了,朱慈烺也记不住,只能慢慢发现问题再补充。

众人传阅了一阵,纷纷点头同意。

“茶叶专卖问题……”提问题的人没敢提盐、铁器等禁品,单拿茶叶说事,这也是海运最赚钱的货物之一。

“茶叶朝廷内还是专卖,出海的不做限制。不过茶苗、茶树、蚕种、桑树、制茶工人、丝绸纺织技术等凡是相关的皆不准出海。这也是为了咱们好,你们也不想红毛藩和你们争抢利益吧?”顾影朗声说道。

“谁敢!吃里扒外,老夫第一个就饶不了他!”当下广州首富顾天明厉声说道,众商人立即附和达成同盟。

“还有什么条件吗?”顾影问道。

众人对视了一眼,顾天明站起来说道:“顾姑娘,事发突然,老朽没多做准备,有一个问题,老朽不知妥不妥当?”

“老先生请讲。”

顾天明顾忌的看李士淳一眼,“是关于户籍一事。能不能将商籍……老朽失礼了。”

明朝执行的是元朝严格的户籍制度,凡是四业者都有记录并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比如工匠有匠籍,军户有军籍,贱户有贱籍……这些人是不准从事其他行业的。工匠的儿子只能当工匠不准做其他的,军户的儿子只能从军,科举想都别想……朱元璋当初想的好,将阶级固定下来各安其职,天下则自安,大明江山也会传万万年。这一思想也影响到以后的帝王和官员,他们就没想到人口增多怎么办?明末的时候虽然有所松动,但也没松到哪去。主要是官方反对。这些商人害怕天下平定后再政策趋严,现在不提出来以后就没机会了。

这也是李士淳不敢碰的条件之一。

顾影说道:“太子只说尽力,其他户籍都能取消,唯独商籍不好办……”

众人立即大急,连忙问为什么。

顾影说道:“既然李大人吩咐敞开来说,小女子也把话说明白了。其他的原因咱们就不说了,唯一的顾虑就是商人大都身家不菲,子女获取的教育资源远远大于诗书世家和贫困的其他各业百姓。太子可不希望若干年后朝廷都充斥着商贾子弟,这也是朝中诸公不愿看到的,所以……”

李士淳点点头,官方就是这个顾虑才严格执行商户子弟不得入仕,就算入仕也会严格限制,除非你抛弃家业隐姓埋名到其他地方从新入籍才有可能科举,但这一条何其艰难。

不要以为官员也有经商的,那是因为做官在先,经商在后。而且很多官员都是用白手套在做。比如李士淳就是因为家贫才被岳父退婚,他做官后,侄子才利用他的身份地位经商积累成巨富。明朝官员基本都是这个套路,科举前家里一贫如洗的比比皆是。这也是科举的魅力所在,一朝中举鸡犬升天。

底下的众人激烈的讨论后,顾天明又站起来行礼说道:“大人,顾姑娘,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们集资办书院,家中子弟皆在书院读书,书院不禁学生来源。贫富同窗,中不中举全看勤奋与天赋……”,没说资助读不起书的人,因为这些人入仕后也会为他们说话,显然这不是太子想看到的。

李士淳摇摇头道:“东南富,西南、北方穷,那样还是你们占优势。依我看,你们在广东建一所就得在西南或北地建一所或二所,然后各安天命。书院你们必须投入的钱粮一致,其他所得也必须均分,至于老师的差异不用你们操心。这是折中方案,你们不同意就作罢。”建议还是能给的,这不算自己参与了谈判,也为贫困地区谋取了福利。

不用担心他们会以钱财给自家子弟开小灶。明朝的文官、大儒有一点是很好的,那就是爱提携后进。不论出身还是政见,只要是有才华,他们都愿意教导不会因钱财而藏私。阮大铖兴党狱那是例外,因为复社的人做的太过份了,否则他也不会介意提携那些人。

只要是钱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众人又是一阵议论就同意了这条。只要能让自家子弟科举,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还有没有条件?没有的话,小女子就说最后一条了……如今商税是三十税一,这很不合理,太子的意思是要重新厘定。”

嗯,李士淳同样不敢碰商税。这不止被弹劾的事了,会被同僚直接排斥在官场外,以后也别想做官了。

底下的人都知道,这一条肯定会被提出来。粮税和其他的税收根本不足以支持太子北伐,钱从哪来?只能提高商税。以前不是没有皇帝提出过,可很快就被利益相关的大臣以与民争利压下去。如今太子重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顾影见众人不说话都等着她说数字,她也不吊胃口就开口道:“十税一。”

李士淳心中有些愕然,不过没表现出来。太子的底线是十五税一。顾影的十税一根本就不可能,不过她应该是故意的。

十几个人立即炸了,“三倍,这不可能!”

“谈判嘛,当然有来有往,既然你们不同意,那就说一个出来。”顾影笑眯眯的说道,她也知道这不可能。

讨论了一会后,顾天明说道:“二十税一,已经调高三分之一了。”

顾影摇摇头道:“太低,依我看十一税一更合理一些,海外贸易动则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利益,十一税一……”

“顾姑娘,你也是经商的,不要一概而论。出海归出海,我们还要在大明内做生意的,十一税一几乎都没有利润了。这还怎么做生意?一口价十五税一,都提高一倍了。”顾天明斩钉截铁的说道。

顾影当然不会满意,做事要做尽力,这是她一贯的原则。她又摇摇头道:“民生多艰,太子打算把历年加派全都取消,只收取正常的税收,这是善政。诸位都是爱国爱民的贤达之士,也要为百姓们想想……更要多出出力。我想父老乡亲们得知后也会感念你们的好。”

“顾姑娘别说了,十四税一,不能再多了,再多老朽要跳珠江了。”大义都压下来了,顾天明真想说一句出力可以用捐献代替,但这句话最终没出口。他还代表不了所有的商人。

顾影还想再说什么,李士淳开口道:“十四税一,就这么定了。”他知道顾影的想法是好的,征税越多对太子越好,可再多会变成杀鸡取卵,最终得不偿失。

“老朽先把话说到前头,这个税是我们十几家商议的结果,我们认,但其他人我们就管不着了。不过太子必须尽快统一税收,不然对我们不公平。要是……”

话没说完,顾影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这是自然,无论出海还是内部经营,税收肯定会一样。不但广东是这样,福建、广西、云南也会是。浙江、南直隶等地得等几年,但那些地方出海的货物会保证税收和你们一样。”

意见很快就统一了。为了避免他们还有顾虑,朱慈烺早就把金宝送到顾影的手中。众人见是太子金印就立即打消一切顾虑签署协议。就这样,两广总督丁魁楚被卖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