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苏联红军中国团长》二十、华工大自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人说是中国的华工成全了任辅臣的英雄梦想,是中国的无能为力让任辅臣成为世界名人,我认为这话说得有些不对,至少缺乏革命家应当说清的真正理由。实际上华工们来到俄罗斯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问题,他们是为旧中国来抵债的本来就没有什么身份,政治待遇更是低落。尤其是这里的环境更是严寒得让人望而却步,中国人都知道东北的雪山是可以冻死人的,当华工们来到地球 上最大最寒冷的地方时,他们这才知道什么叫寒流,什么叫北冰洋,什么叫艰难险阻,什么叫奋勇当先。然而,他们也是有目标而来的,他们知道在中国没有活路,迫不得已来这里也是为了吃饭,于是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奋发图强。任辅臣就是看准了这一政治问题而来这里的,阿拉巴耶夫斯克是乌拉尔地区新兴的一座小城,位于原始森林地带,到处是白桦林,可以说,这是一条非常偏僻的线路,也是这条铁路支线的终点站。任辅臣率二千多名华工风尘仆仆到了这里时,除了漫山遍野的荒凉外什么也没有,吃的没有,住的也没有,天当被子,地当床,二千多名华工聚集在林区,如同一个个动物一样,他们围绕在任辅臣身边等待着他的安排,希望寻找到生存的机会。然而连续几天的长途跋涉,他们从家里带的吃的所剩无几,下一步吃什么住在哪里人员分工都成了任辅臣的一个心病。紧急中,任辅臣有了办法,他把华工们分散几十个大组,每大组再分散几个小组,象部队的编队一样,这样有利于管理。于是,一个个小组的华工开始行动,有的挖地窝子,有的盖工棚。由于华工们多是陌生的,互相见面也不说话,即使说话也是叫喊着,显得十二分慌乱,幸而任臣有办法才能让他们安心起来。华工们在任辅臣带动下,齐心协力劳动着,起早贪黑营建属于自己的家园。原始森林白桦林多,华工们就用白桦林建成了简单工棚,几十个华工住进去,虽然不怎么舒服,但愿能挡风雨,有了一个个象样的家。

乌拉尔地区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加上原始森林远离城区,人烟稀薄,生活水平极其低劣。这个矿区以石棉开采为主,还包括一个伐木场和炼铁厂,这里尽是原始森林,水质极硬,又有成团的巨蚊叮咬。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华工们在临时用原木搭成的简单工棚里居住,潮湿的地面和黑暗的房间,空气混浊,环境艰苦。更可怕的是,恶劣的森林区象小蜻蜓一样大的蚊蝇成团成片,叮得身上疼痛难忍,流出一股股黑血。有时有的人一天到晚要被叮咬十几处,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严重影响了华工们的身体健康。更危险的是他们终日劳动,吃的是黑面包加盐粒,几乎没有蔬菜,水质极差。许多人由此生病,伐木条件极其原始,一点劳动保护措施也没有,伤亡事故不断发生。经常是一棵树木倒下要砸伤许多人,在如此残酷的恶劣环境里面生存和劳动,生命随时随地都有危险,可是既然来了就要为中国负责任,华工们任劳任怨付出自己的辛苦。有一天,从哈尔滨来到这里的小伙子钟夏不小心被一棵树砸伤,因为路途艰难流血过多而不治身亡。这事让任辅臣十分难受,他感到华工来这里已经不是协约国计划的那些前景了,而是一种雇员与被雇员的关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生存,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树木擦伤,轻者伤筋动骨,重者危急生命,有时一天要伤亡十几个人,华工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不满和愤恨的话时常在华工嘴边脱口而出,逃走现象时有发生。桑来朝和张清萧也想逃走,暗中选择了几个地方,正准备动手时任辅臣找到了他们,在他看来华工们到俄国第一件事就是保存实力团结互救。与他们谈些道理,并说明自己的理想。在任辅臣诚心诚意的感召下,桑来朝和张清萧不走了,发誓与人为善,与任辅臣战斗在一起。

生活的艰难险阻,环境的恶性循环,让华工们心有余悸,他们聚集在一起悄悄议论着准备逃走。针对这些现象,任辅臣十分痛心地去找工头商量解决办法,然而他一次次商量一次次碰壁。俄罗斯的资本家和工头层层盘剥,没有人拿中国华工当回事,也没有人拿任辅臣当回事,他们认为象任辅臣这个总办不过是为俄国人办事的一个小卒子,他说的话根本没人听。在当时,工人的工资十分低廉,吃穿住没有条件,许多华工被蚊蝇叮咬生了病却不敢医治,因为他们没有钱医治而病情加重,有的人因此而过早地离开人世。还有的人被树木碰撞受了伤,可是矿区厂主不仅不拿一分钱,硬说工人不注意安全是他们自己找麻烦,根本不预理睬。恰巧这时侯偏偏又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瘟疫,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症状发生,不仅影响工期进度,也影响了华工的生命,他们的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在当时,华工们的生活惨遭涂炭,在那些艰苦的岁月,华工们的生活是极端艰苦的,他们在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更是没有人理解,甚至连生存都毫无保障。有一天,任辅臣接到报告,说有一个叫陈列的人被染上了瘟疫,任辅臣一听吃惊不小。他知道这个陈列是自己的老乡,都是铁岭人,喜欢唱二人转,深受华工爱戴和喜欢。当任辅臣听说陈列得了病后,他前来看望,当任辅臣看见躺在那里的陈列脸色苍白时,看到他连一点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时,任辅臣流泪了。任辅臣了解这种病情,如果不马上送医院治疗,就可能传染给其他人危害其他人的生命。任辅臣当机立断派人连夜送陈列下山,到不远的城区医院救治,谁知半路上陈列知道自己不行了,为了不让华工兄弟受连累毅然跳下担架滚入悬崖,任辅臣听了事实的真相后流下伤心的泪水。

自然灾害夺走了许多华工的生命,各种疾病也向华工袭来,许多华工受不了如此环境相继倒下。眼看着华工的数量在减少,这时侯任辅臣十分苦恼,布尔什维克党的宗旨就是为解放天下的穷苦百姓,为什么在俄国还有这样的生存状态?经过反复思索,任辅臣知道俄国也不是完全的苏维埃政权,列宁主义也不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也有铺张浪费,也有勾心和斗角。看来,无产阶级若想求得彻底解放,必须靠自己了。为了改变工人兄弟的悲惨境地,任辅臣开始积极奔走四处求援,一面组织华工团结自救,盖房子,种植青菜,躲避瘟役,尽自己全部力量帮助华工战胜一切困难;一面反复与俄国当局和矿区厂主交涉,进行不懈的斗争,迫使俄国当局同意任辅臣的要求,努力改善华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然而,他们还要从这些微薄的利益中克扣,以赚取不义之财。在这期间,任辅臣肩负两个任务:一个是他要与俄国人周旋,为苏维埃政权工作;另外一个就是团结华工,取得他们的信任。他经常深入华工中间关心他们的食宿冷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谁有情绪,谁身体不好,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用自己的热心关心华工深受华工的爱戴和信任。有一次,一个华工受伤,任辅臣不仅为他吸取毒汁,还为他到俄国医院讨药,硬是把那个华工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感激得那个华工直为任辅臣下跪。而这个华工与桑来朝关系非常好,这事教育了桑来朝,他感到任辅臣确实是为华工兄弟着想,什么事都要与他商量,所以他对任辅臣更加信任。

这时侯,1914年秋天,任辅臣的妻子张含光也带着孩子经过艰难险阻,由铁岭老家赶赴俄国别尔姆省。也许年轻,她与丈夫一样出于强烈的求知**,她一到俄国马上求人找了一位俄国教师,她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俄语。不长时间,她已经学会了生活会话并粗通文字,这样生活起来更方便了。来到这里后,她已经不是任辅臣的家属了,而是他工作上的一名职员,她非常深切理解丈夫的所作所为,理解他工作的重要意义,她也经常走到华工中间进行调查,关心他们的食宿冷暖,帮助华工反映民意很快就成为任辅臣的得力助手。大雪封山,吃穿住条件艰苦,生活受到了严峻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冻伤,在此情况下张含光咬牙坚持。她知道这时华工们的眼睛都在盯着自己,稍不注意就会给任辅臣带来麻烦,所以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矿区蔬菜奇缺,入春后,张含光亲自带人到山里采集野菜,什么山葱山蕨菜山胡萝卜山白菜等各种野菜都是华工的绿色食品。春光明媚的矿区遥遥无际,野菜遍地开花,华工们涌到地里采集。为了保证华工的生命安全,每发现一种新野菜,张含光都要抢先品偿,直到她认为没有毒或没有危险再让华工们采集。有一次,华工们采到一种野菜,谁也没有见过这种野菜,又是张含光主动要求品偿,结果中毒昏了过去,若不是桑来朝赶到及时抢救,非送命不可。当时华工治病极其艰难,一没有钱,二没有药品,三人生地不熟。在这种艰难环境下,张含光利用小时侯从舅舅那里学来的药材知识,组织人员采集药材,并在华工中物色几个懂得医术或剃头匠及能治跌打损伤的人组成医护小组,巡回木场矿区努力为华工治病。对那些重病人员,张含光把他们接到城区亲自掏钱送他们到城里医院为他们治病,亲自端汤熬药,不到一年她在华工中有了很高的威信,以实际行动表示着对华工的关怀。她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尽了一个女人的义务和责任,她所做的一切有力地支持了任辅臣的工作,成为华工的贴心人。在任辅臣和妻子张含光的影响下,华工们普遍开展了一次生存大自救,以实际行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开了一个好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