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雨人生》12.喜忧掺半三农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了完成全年任务,在年终即将到来的时候,李达把所有的贷款催收目标拟成清单,根据分布地域,作好上门催收的时间安排,并决定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为何不能按时偿还的原因。

第一次出门是个天气阴沉的日子,李达和文云主任一道,选择贷款农户最集中的大庙村。大庙村看似在营业所附近,实则山高坡陡,看到屋,走得哭,这是大山深处对农户居住环境和崎岖山路十分贴切和形象的写照。他们从北边上山,眼看前面不远的地方就是农舍,可走起来却好半天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每到一户农家,主人都表现出非常热情的态度,对贷款的情况毫不避讳,非常坦诚的告诉他们,家里当年的庄稼如何,收入有多少,遇到了哪些自然灾害,将怎样分期还款等等。所到之处,无不如此,李达深深的感受到,农户并不是不讲信用,而是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无论种植,还是养殖,科技含量极低,靠天吃饭的传统意识和方法决定了山里农村无法获得预想一样的收成,广大农户和自己的老家一样,无不生活在贫困落后的状态之中。

中午,他们来到半山上的张姓欠贷户家,老张还是在五年前贷了三百元修建住房,至今本金一分没降。经过交谈,李达了解到老张是个思路清晰的人,他不仅身强力壮,除了把一亩三分地经营得十分到位,而且凭借木工手艺,每年能挣四五百元。可是,老张的妻子却是个老病汉,看了很多医生,吃了不少偏方,都没有多大的效果,挣得的钱全都给妻子治病花去了。尽管如此,他每年都坚持把当年的利息结得一分不剩。

李达把老张的家境一看,知道这笔贷款眼前没有归还的希望,便和老张约定了还款时间,催促文主任赶往下一户。

老张却拉着李达的手,热情的挽留道:“已经是中午时候,你们一定要吃了饭才能走。”

李达执意要离开,文云主任却一点也不客气,对李达说:“既然老张留我们吃午饭,我们就吃了再走吧。做农村工作,只能是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必须不居一格随俗为便,否则,工作很难开展。”

见文云主任要留下来,李达也只好入乡随俗。

文云对李达还说:“我们搞农金工作,无论走到哪里,渴了不愁找不到水喝,饿了不愁找不到饭吃。这就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地方。”

老张见文云和李达两人同意留下来吃午饭,简直高兴得像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无不感到一种荣幸。他口无遮拦的说:“也只有你们来了,我才会真心实意的招待你们呢,你们才是真正支持农民的贴心人啊,要是那些收税的和收缴计划生育罚款的人,就是来讨口水喝,我也不想搭理。”

听到这话,李达觉得自己到营业所工作算是走对了路,一种神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又见老张连忙催促妻子烧茶办饭,自己却出去买了一块新鲜的猪肉和两斤老白干。中午,又再三劝酒,硬是让文云和李达喝得满脸红霞才罢休。

午饭之后,李达和文云继续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上爬,越往山上走,路越难行。冬天的天气短,等他们到达居住在最高处的那户农家,已经被山上的浓浓雾气遮挡了视野;而地上却是厚厚的一层积雪。天色明显就要黑下来,他们决定摸清情况后赶紧下山。

就在这时,一条黑色的看家狗恶狠狠地猛扑而来。听到狗吠声,从低矮的木屋里出来一位年青小伙子,连忙把狗赶到一边去。那小伙子姓乔,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便成了家里的主人。

李达和文云随小伙子走进木屋,只见火塘边燃烧着熊熊的柴火,这是高山人家冬天取暖的唯一方法。火塘边坐着一位老妇人,听有客人进屋,老妇人满脸堆着热情的笑容,在火光的映照下,可以看出她的双目已经失明。妇人便是小伙子的母亲,母子俩相依为命。听了来意之后,妇人更加热情欣喜,对已经欠了五年的贷款不置可否,说那贷款是丈夫生前买牛做生意贷的,结果买的牛死了,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背了一身债。这不,丈夫也在两年前生病去世。不过,她非常感激,说营业所的同志知道她家里出了事,有困难,一直都没有过分的催逼过。她爽快的对儿子说:“父债子还,天经地义,这钱是该还的时候了。今年家里喂了两头肥猪,原本打算自己吃一头,卖一头为你订亲,我看,就先把贷款还了再说吧。”

儿子很听母亲的话,也非常明理,信心十足道:“我还年青,亲事可以暂缓,只要不背帐,不愁挣不到钱讨不不到媳妇!”

听他们这么一说,文云和李达都感动不已,高山之上居然还有这么通情达理的老妇盲人,令人钦佩啊。

眼看天色已晚,他们拒绝了主人家的再三挽留,迎着夜色下得山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

第二天,山上飞着雪,山下落着雨。下午上班后,乔氏小伙子和另一个帮忙的人果然背来一头猪肉。他们原本想把这头猪肉卖给肉贩子,以便把贷款还了,可是,因为路途遥远,三步一溜,五步一滑,好不容易才下山,肉贩子却以天时已晚市场已罢的为由,以期宰他一回。就在这时,恰巧被文云主任碰上。得知详情后,文云主任连忙叫他背到营业所来,给营业所的职工每人安排一块,按最高的市场价格计算,不让他吃半点亏。就这样,一次性收清了那笔贷款,小伙子如释重负,感激不尽。

亲身经历和感受了农户偿还贷款的态度和决心之后,李达更加认识到农民的艰难困苦和淳朴品质。农民根本就不缺少诚信,只是自然环境限制了农民的视野和思路,他们拥有的是坚韧和挺拔的精神,可惜,缺少挣钱的门路。

而在接下来的春耕生产调查工作中,却是另一种震撼。李达发现农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相当强烈,但农户在产业方面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其实,从银行出来的信贷资金并不少,支持“三农”的项目也说得上名目繁多,但农户并没有直接从银行取得现金支持,而是受行政计划的极端干预,以项目的名义获取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支持,然后承担相应的贷款。这种方式虽然减轻了银行的工作压力,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行政为农民选择和规划的项目不切合气候、土壤、技术、市场等实际情况。还有就是挪用信贷资金,如用贷款完成税收任务就是非常典型的弊端。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农户很难通过这些项目得到实惠和效益。比如,规划的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项目,不分青红皂白,不管高山、中山还是低山,也不管是平地、陡坡还是瘦土,一刀切地要求家家户户人平达到好多好多亩,结果,不是因为气候不宜而产量极低,就是因为缺乏技术而遭受损失,许多农户极不情愿,前面种下去,后面拔起来,干脆就把那些用贷款高价从外地买来的苗木当柴烧,结果是种了好几年,一块地反反复复种了好几次,到头来还是空白一片,不仅种植失败,而且粮食歉收,得不偿失。还比如,政府规划的山羊、黄牛等养殖项目,一些乡镇根本就没有把这些资金用在项目上,而是挪作它用;待到下半年,县里、地区或者省里下来检查验收时,乡村两级干部来个夜过巴州,就从其它地方借来山羊和黄牛滥竽充数,一群群肥壮的山羊和黄牛非常壮观的被驱赶到公路上,等待和迎接一级级官员们给予如潮的好评。可上级的官员们哪里知道,他们煞是羡慕的“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奇观,在他们前脚才离开,后面就开始物归原主了。这种典型的忽悠和应付,最终损失的是信贷资金,失去的是发展机遇,丧失的是公信民心,无不令人痛心疾首。当然,也不能说一点作用也没有,许多乡镇和农户还是考虑到实际情况的,也抓住了这些机遇,确实让广大农户脱贫致富了。

作为调查研究,李达只能对农户的需求作出如实的反映和报告,而对那些不切合实情以及违背常规的做法,虽然深恶痛绝,甚至巴不得来个彻底曝光,严厉打击,可你李达算什么鸟?你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小子还能搬起石头打天?李达无奈,除了进行策略性的回避,或者采取委婉的提法,表达一种良好的愿望,没有别的诉求之道。

这种不良现象不仅过去存在,而且也许今后还会存在。当然,社会要在发展中前进,就必然会伴随一些沉渣的泛起;正如窗子打开之后,虽然拥进了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但必然也会飞来嘤嗡的蚊蝇和呛鼻的灰尘。因此,现象并不可怕,关键是产生这些现象后,如何进行及时的规避和处理,这才是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

李达感受着“三农”工作,不禁五味杂成,百感交集,既看到形势一片大好给他带来的希望,又充满深深的焦虑和忧愁,他想,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行走才不会迷茫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